- 鳳凰琴歌:司馬相如傳
- 洪燭
- 14字
- 2024-09-25 15:28:01
第一章
追夢:成都、長安、梁園
一、從升仙橋到劍門關
巴山蜀水,孕育過無數的傳奇,也曾經是風流才子司馬相如的人生搖籃。大約公元前一七二年,司馬相如在這個多霧且多情的盆地里出生。
借助司馬遷的千里眼,我們看見了胸懷遠大理想的少年司馬相如:“司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長卿。少時好讀書,學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學,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父母隨口叫的愛稱“犬子”,用今天的話來說相當于“狗兒”或“狗子”,司馬相如卻聽不下去,毅然決然給自己改名“相如”,以及取字“長卿”。因為這時候他已學會劍術并且讀了許多書,書里那些英雄人物,最讓他熱血沸騰的就是戰國時趙國的藺相如。他忍不住以藺相如的名字為自己的名字,以示仰慕。他取字“長卿”也與藺相如相關:“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在那個時代,在偏僻的巴山蜀水之間,一位少年就無師自通地懂得用這種方式表明自己的志向,真了不起。
父親雖然沒給他起一個好名字,卻給他講過藺相如的故事:“那是咱們祖先故地戰國時趙國的大英雄。完璧歸趙與負荊請罪這兩個成語,都跟藺相如有關。”正因為聽了這個好故事,他才自己給自己取了個好名字。
司馬相如最難忘的,是完璧歸趙那一段。
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趙國將軍廉頗率領趙軍征討齊國,大獲全勝,晉升為上卿。藺相如,趙國的宦官首領繆賢家的門客。趙惠文王得到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此事,派人給趙王送來書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趙王同大將軍廉頗等人商量:如果把寶玉給了秦國,秦昭王可能會食言,拒絕交付城邑;如果不給,又怕秦國來攻打。尚未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尋找一個愿意去秦國回復的使者,也無人應承。宦官令繆賢推薦:“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繆賢回答:“微臣曾犯過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國去,門客相如勸阻我不要去,問我說:‘您怎么了解燕王呢?’我對他說:‘我曾隨從大王在國境上與燕王會見,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說情愿交個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說:‘趙國強,燕國弱,您受寵于趙王,所以燕王想與您結交。現在您是從趙國逃亡到燕國去,燕國懼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還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您不如脫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請求治罪,這樣也許僥幸能被赦免。’臣聽從他的意見,大王果然開恩赦免了為臣。為臣覺得此人是個勇士,還有智謀,應該可以出使。”趙王立即召見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請求交換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給他?”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能不答應。”趙王說:“得了我的寶璧,不給我城邑,怎么辦?”相如說:“秦國請求用城換璧,趙國如不答應,趙國理虧;趙國給了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邑,秦國理虧。兩相比較,寧可答應,讓秦國承擔理虧的責任。”趙王說:“誰可前往?”相如說:“大王如果無人可派,臣愿捧護玉璧前往出使。城邑歸屬趙國了,就把玉璧留給秦國;城邑不能歸趙國,我保證把和氏璧完好地帶回趙國。”趙王于是派遣藺相如攜和氏璧入秦。秦王坐在章臺上接見藺相如,相如捧璧呈獻。秦王很開心,把玉璧給姬妾和群臣傳看,皆高呼萬歲。相如看出秦王毫無用城邑抵償趙國的意思,走上前去:“璧上有個小斑點,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給他,相如手持玉璧退后幾步靠在柱子上,怒發沖冠:“大王想得到寶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全體大臣商議,大家都認為秦國倚仗自身強大,想用空話騙取玉璧。商議的結果是不拿玉璧與秦國交換。但我認為平民百姓之間交往尚且互相有誠信,何況大國之間呢!不應該為一塊玉的緣故讓秦國不高興。于是趙王齋戒五日,派我捧著玉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國書。這是尊重大國的威望以示敬意。如今我來到貴國,大王卻在一般的臺觀上接見,禮節十分傲慢;得到玉璧后,給姬妾們傳看,這是在戲弄我啊。我觀察大王沒有給趙王十五城的誠意,所以我又取回原物。大王如果逼我,我的頭顱就同玉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玉璧,斜視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玉璧撞碎,連忙道歉,請求他不要如此,并召來有司查看地圖,指明從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給趙國。相如看出秦王是在欺詐,假裝承諾,實際上趙國根本不可能得到城邑,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趙王懼怕貴國,不敢不奉獻出來。趙王送璧之前,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該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賓大典,我才敢獻上寶物。”秦王估量難以強力奪取,于是答應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國賓館。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必定背約不給城邑,便派隨從穿上粗麻布衣服,懷中藏好玉璧,從小路逃出,把玉璧送回趙國。秦王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賓大典,宴請趙國使者藺相如。相如來到后,對秦王說:“秦國自穆公以來二十余位君主,沒有一個能切實遵守信約。我實在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王,已派人帶著玉璧從小路回到趙國了。秦國強大,趙國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趙國,趙國立即就把璧送來。如今憑著秦國的強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讓給趙國,趙國哪里敢留下玉璧而得罪強秦?我知道欺騙大王應該被誅殺,我愿意接受湯鑊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從長計議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覷。侍從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說:“殺了相如,也得不到玉璧,反而破壞了秦趙兩國交情,不如好好款待,放他回趙國,趙王難道會為了一塊玉璧而欺騙秦國嗎?!”最終還是讓他歸國。
小小少年司馬相如,聽完故事后跟父親說:“藺相如德才兼備,出使諸侯國,能不辱使命,超過了一般的將才與帥才,屬于奇才。”
父親文化程度不高,沒聽明白,好奇地問:“廉頗給司馬相如負荊請罪,又叫將相和,應該一個是將才,一個是相才。怎么叫奇才?奇才什么意思?”
司馬相如說出的是自己獨特的理解:“藺相如并非一般的將相可比。奇才,就是能創造奇跡的人才。相當于天才。”
日后大名鼎鼎的司馬相如,在少年時就把父母給起的名字改為相如,是為了向藺相如致敬。藺相如不僅是仕途上的成功人士,更是因智勇雙全,與強敵相拼也照樣能獲勝的完美英雄。這,才是司馬相如最想走的路,一條披荊斬棘卻如履平地的金光大道。他還那么小,就這樣自己替自己選擇了。他不僅好讀書,而且學擊劍,也是為了文武雙全,有最大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價值。
司馬相如慶幸自己與戰國時趙國有特殊關系,那是藺相如的祖國,也是自己的老家。戰國以來和藺相如一樣德才兼備的英雄豪杰很多,如樂毅、魯仲連、管仲、晏嬰等,司馬相如獨“慕藺相如為人”,正是出于對趙故國的懷念、對祖先作為“山東遷虜”的紀念。博覽群書,使這個正在搜索人生目標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根、自己的偶像。他身在巴蜀,心在燕趙(那個多慷慨悲歌的地方),因而不滿足于盆地的狹小與自閉,無比地向往海闊天空的中原。他認定自己天生就屬于那樣的大舞臺、大戰場。當然,在司馬相如的心目中,中原這個概念已被長安取代。得中原者得天下,已變成得長安者得天下。
西漢時成都之于長安,猶如后來法蘭西的外省之于巴黎,司馬相如要想成為藺相如那樣的大人物,首先得當一回“于連”(十九世紀法國司湯達《紅與黑》里的主人公),由邊緣化的外地削尖腦袋擠進首都,才可能要么一步登天,要么一級級臺階爬上上流社會。
司馬相如不安于以安逸著稱的天府之國,做著頂級夢想,渴望進入帝國的核心層,在這方面他不僅表演了藺相如的“超級模仿秀”,也算是各種各樣“于連”的先驅。“于連”由社會底層想進入上流社會,被人們形容為野心勃勃,因為其不擇手段,而且最終失敗了,爬得越高,跌得越重。而司馬相如的則是雄心,因為他身懷絕技,憑本事吃飯,更重要的是他后來不僅如愿以償,而且一直立于不敗之地。勝則為王敗則寇,勝則為雄心敗則為野心,可見不管哪個國家哪個時代都是以成敗論英雄。司馬相如后來琴挑富家女卓文君而“脫貧”,與“于連”鉆營進巴黎的沙龍勾搭貴婦人往上爬,有異曲同工之處,都屬于走投無路不得不借力、借勢,但同樣還是來自成功學的裁判:前者是正道,無傷大雅,后者則是歪門邪道了。唉,平民子弟要想在上流社會登堂入室,容易嗎?成功率能有萬分之一就算不錯的國度了。司馬相如,把握住了這萬分之一的概率。
只是,這跟他邁出的第一步分不開。
成都北門高筍塘外百米的沙河上,有一座升仙橋,相傳為秦朝李冰所建。所謂的升仙水,也就是今天的沙河,是都江堰水系的一部分,因流經鳳凰山,秦漢時稱為鳳凰水。河道彎曲,兩岸竹林和桃林交相輝映。
司馬相如從小就喜歡在升仙橋上眺望四野。因為聽過一個讓人想入非非的遙遠傳說:有個名叫張伯子的道人,馬不停蹄云游四方,唯獨見到這處宛若仙境的人間美景,流連忘返,就選中一處堤岸,騎著如影隨形的赤紋虎騰空而起,羽化登仙。路人目睹這一升天成仙的場面,都焚香遙拜。鳳凰水也就被改名為升仙水。還在張伯子升仙處,架起一座橋,叫作升仙橋。
還有人說,何仙姑起初升仙的地點,也是古佛寺旁邊的這座小橋。升仙橋又叫仙人橋。有民謠流傳:“仙人橋上走一走,大病小病都沒有;仙人橋上稍停留,升官發財不用愁。”
升仙橋的傳說,不久又被另一個傳說給刷新了。東晉《華陽國志》講述:“蜀郡城北十里有升仙橋,有送客橋,漢代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其門曰‘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也。”升仙橋改叫駟馬橋,跟司馬相如有關。往北過橋有個三岔路口,直行便是駟馬橋街,右拐則叫駟馬橋路。這里至今仍是自成都北上的必經之地。
司馬相如穿過升仙橋出門遠行,在橋頭發過誓,意思是不乘四匹高頭大馬拉的官車,就不再從此橋過。一番豪言壯語,把一腔豪情壯志揮灑于世間,擲地有聲,不留任何余地,令過往賓客由衷感嘆。升仙橋改名為駟馬橋,還有另一層含義: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駟馬橋旁,有樓臺之類建筑,叫送客觀。送的客人是誰?自然是司馬相如了,司馬相如是駟馬橋最著名的過客。原先留有司馬相如筆跡的木橋已不復存在,改建成石橋。可那個少年背井離鄉投奔遠大前程時的仰天長嘯,仿佛仍在駟馬橋頭乃至整個成都的上空回蕩。
唐代詩人岑參為此寫下《升仙橋》一詩:“長橋題柱去,猶是未達時。及乘駟馬車,卻從橋上歸。名共東流水,滔滔無盡期。”好男兒志在四方,好男兒就要勇于離開故鄉,在大地上畫一個圈,為了圓一個夢:衣錦還鄉。這并不是對故鄉的嫌棄或背叛,而是為了更好地給故鄉增光。升仙橋啊,你可能并不記得出走的少年叫什么名字,等他回來吧,就知道他是誰了。他的名字將使你的名字被更多的人知曉。
司馬相如從成都升仙橋出走,要去哪里呢?毫無疑問,是投奔京師長安。那是在這個世界上最吸引他的地方。雖然是第一次出遠門,可他冥冥之中有一種預感:自己是屬于長安的。
漢景帝前元五年(前152),司馬相如年滿二十,按律法“傅籍”,在戶口登記中登記名字,標志著已經成年,可以行使、履行各項權利義務。根據朝廷規定,家產五百萬錢以上的,可以做郎官,即加入皇帝的近衛軍,職責是“掌守門戶,出充車騎”。但還有個條件,得自備車馬服飾,自費前往帝都長安,等待政府錄用。
司馬相如符合這一系列條件,自然躍躍欲試。他的家庭雖不算大富大貴,但還是愿意掏錢送他去跳龍門,這應該算比較劃得來的投資。但司馬相如可能低估了走蜀道入京乃至進京后走仕途的消費,八年之后當他無功而返,“家徒四壁立”,可見為當官快要傾家蕩產。后來如果不是靠老同學臨邛縣令王吉幫忙娶了豪門千金卓文君,至少在經濟上他就很難翻身。
司馬相如從升仙橋打馬而去時,還意識不到未來的艱辛。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比蜀道更難的是仕途。可這些,在目前還難不倒他。他一心只想著扶搖直上,只想著一步登天。
那肯定是一個早晨。為了趕路(這是一條太漫長的路),司馬相如早早地出發了,升仙橋上還沒有行人,只有霜跡。天還沒亮,整座城市還在沉睡,只有一個人提前醒了,踏上自己給自己規劃的旅程。從今天起,他就不再是原先那個他了,而是一個真正的尋夢者。是尋夢,而不只是做夢。他尋找的夢在遠方,和這座城市里所有人做著的夢都不同。
這是司馬相如一個人的遠征,卻就此拉開一個華麗的序幕。
這個聽了藺相如的故事而給自己改名字的人,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從此,他成為別人的故事。別人不僅愛聽、愛講他的故事,還會給他走過的升仙橋改名字,改叫駟馬橋。
唐代擅長寫詠史、懷古詩的汪遵,以《升仙橋》為題,一寫就是兩首。其一:“題橋貴欲露先誠,此日人皆笑率情。應訝臨邛沽酒客,逢時還作漢公卿。”其二:“漢朝卿相盡風云,司馬題橋眾又聞。何事不如楊得意,解搜賢哲薦明君。”唐代戴叔倫,借司馬相如的駟馬橋來演繹希望與失望的關系:“萬里江南一布衣,早將佳句動京畿。徒聞子敬遺琴在,不見相如駟馬歸。”
杜甫不僅歌詠過司馬相如的琴臺,對其出道之初的升仙橋,也未忽略。他多次提及,可謂念念不忘。《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里,有司馬相如的影子:“壯節初題柱,生涯獨轉蓬。”《水宿遣興奉呈群公》:“贈粟囷應指,登橋柱必題。”《陪李七司馬皂江上觀造竹橋即日成往來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題短作簡李公二首之一》:“顧我老非題柱客,知君才是濟川功。”
老杜寫了,小杜也不放過。杜牧《寄湘中友人》,沒忘記司馬相如的壯志凌云:“莫戀醉鄉迷酒杯,流年長怕少年催。西陵水闊魚難到,南國路遙書未回。匹馬計程愁日盡,一蟬何事引秋來。相如已定題橋志,江上無由夢釣臺。”
光是唐詩里,提及司馬題柱或司馬題橋的,就舉不勝舉。司馬題柱或司馬題橋,經過那么多詩人的宣傳,成為極其經典的勵志故事,喻指立志求取功名富貴。元代鄭光祖《倩女離魂》一折:“廝隨著,司馬題橋,也不指望駟馬高車顯榮耀。”關漢卿更是根據歷史傳說,專門寫了一出雜劇《升仙橋相如題柱》,廣泛上演,使官方文人司馬相如的名字與形象,飛入尋常百姓家。
清代有個叫李代亨的,為此橋題寫了一首《司馬題橋》:“豈受王孫恥,登云自有梯。長安憑一往,橋柱此曾題。酒肆琴臺別,書囊劍匣攜。雄心期駟馬,壯志吐虹霓。濯錦人應餞,生花筆暫提。墨痕春水外,鞭影夕陽西。獻賦才何逸,還鄉路不迷。升仙留勝跡,詞客認紅泥。”如果說司馬相如確實登上了青云梯,他是從升仙橋邁出第一步,跨上第一級。
一九五〇年修成渝鐵路,填平古河道,拆了老駟馬橋,改建到現在的位置。可司馬相如的故事依舊流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新修了駟馬橋。當然,這是后話。
司馬相如放棄了成都的安逸生活,踏上蜀道。蜀道指蜀人公元前四世紀修筑通往南鄭(今陜西漢中)的石牛道,又名金牛道。也叫劍閣道,因劍山峭壁間棧(古稱閣)道而得名,泛指成都經劍閣至漢中間通道。
從成都到長安古金牛道中,長達千里之遙,第一站是川北山區的梓潼,有并排的五座山峰迎接。傳說秦惠文王把五個公主嫁給蜀王,五丁力士受委派去迎接,發現巨蟒于山洞中熟睡,便猛拉露在洞外的蛇尾,結果整座大山崩潰了。被壓死的五位勇士和五位公主,埋在五座墳塋里。司馬相如邊走邊想:如果蜀道真是這么鑿通的,倒是極其浪漫。他向五丁山揮手致敬,希望能借得一些力氣。
梓潼有全國唯一以司馬相如命名的“長卿山”,是唐明皇幸蜀時賜名,紀念這位古人曾登山賞景,于山洞中留宿并夜讀。今仍存“讀書巖”。在旅途歇腳時,仍然捧書細讀,甚至抱書而眠,司馬相如真用功啊,就像進京趕考。他期待著能如鯉魚跳龍門,可這是遠離家人孤身前往,在長安又無親朋,前途一片渺茫,也只有書是自己的伙伴,也只有書能給自己帶來力量。書就是他的護身符,就是他的長鋏,雖然今天食無魚出無車,只能穿著芒鞋步行,風餐露宿,餓了也就啃幾口干糧,但他相信書會帶來好運,在彼岸一樣的長安城,幫助自己過上錦衣玉食的好日子。眺望明天,心花怒放,今天受的這點苦又算什么呢?
再往北就是劍門關。當年秦惠文王由此攻破蜀國。而今這位叫司馬相如的巴蜀才子,一意孤行,要出關沖到秦惠文王原先的地盤上去。
這是一條文學的蜀道,司馬相如的身影與腳印,對后來者影響深遠,相當于起到鋪路搭橋的作用。在司馬相如之后,各個時代由巴山蜀水走出來的文化英雄,有一系列。這塊風水寶地又是文化搖籃,而司馬相如絕對是最早成長起來的先行者。
憑借少年之勇,司馬相如兩袖清風行走在文學的蜀道上,既清貧又富有,既孤獨又不孤獨,雖然前無古人,但后有來者。他初次出蜀時尚是無名者、無產者,也是無畏者,可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會成為后人仰望并追趕的先賢。不,從他題寫在升仙橋的豪言壯語來看,他早就有這種預感了,已做好這樣的準備了:“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這更是一種破釜沉舟的決心。除非如愿以償,否則絕不回頭。
司馬相如一個人的蜀道,就是從升仙橋開始算起的。那是他的起點。
從升仙橋到劍門關,相當于從平原到山區,地勢起伏,漸入險境,崇山峻嶺撲面而來,就像神秘莫測的未來敞開大門。這是鬼斧神工的城門,更是刀槍劍戟般鋒芒畢露的群山組成的天險,考驗著一位書生的勇氣,看他是否真的愿意放棄安逸,從刀光劍影或電閃雷鳴中穿過,踏上自己選擇的一條未知之路。對于習慣了盆地生活的少年司馬相如,環繞的群山是一大障礙,也是一種誘惑,他不滿足于坐井觀天,相信山那邊海闊天空,外面的世界是一個更大的世界,那才是真正的大千世界。劍門關,劍門關,這名字就有一股殺氣,讓人想到戰場、刑場或斷頭臺,經過城門洞時,迎面襲來的山風堪稱最凜冽的穿堂風,司馬相如不由得打了個冷戰。但他已沒有退路了,一咬牙,頭也不回地闖過劍門關。不管前面是槍林彈雨還是榮華富貴,就這么著了,他豁出去,把身家性命押上去了。就當豪賭一把。
這與其說出于無奈,不如說出于自信:要知道司馬相如正處于揚眉劍出鞘的青春年華,即使預感到外部世界無比兇險,但相信自己是這塊料,正好用來初試鋒芒。
在封閉的盆地生老病死是無意義的,司馬相如不怕挑戰,怕的是沒有機遇。在闖過劍門關那一瞬間,和后來許多進京趕考的書生心態不同,司馬相如更像個冒險家。外面的世界很驚險也很精彩,那才是冒險家的樂園。
劍門關,司馬相如命運的第一道關,他一低頭就沖過去了,成為一個左手持書、右手仗劍的游子。
闖過劍門關,就把故鄉與異鄉打通了,長安就不遠了,皇帝就不遠了,司馬相如理想中的錦繡前程,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