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多爾袞的恩怨情仇和權力游戲(2)
- 帝國政界往事:大清是如何拿下天下的(終結版)
- 李亞平
- 3977字
- 2015-01-07 15:59:25
實事求是地說,在當時,多爾袞的才能和功績是公認的。皇太極執政時期,多爾袞在一系列戰略性軍事行動中,均有上佳之表現,從而令皇太極對他“特加愛重”,也為自己贏得了崇高的地位與威望。史書上說多爾袞“攻城必克,野戰必勝”,不完全是溢美之詞。
大明崇禎十一年、大清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八月,皇太極派遣他為“奉命大將軍”,率清軍左翼兵伐明。多爾袞鐵蹄所到之處,縱橫山西、河北、山東三省,“自北京以西,千里之內明軍皆潰散逃遁”。在長達半年時間里,“轉掠二千里”,“旌旗所指,無不如意”。著名的大明總督盧象升和那位為了給監軍太監祝壽而喝了一百杯酒的總督吳阿衡,就是這一次戰死在多爾袞手下的。洪承疇和孫傳庭也是這一次被急急調離圍剿李自成的第一線,從而導致李自成有了喘息之機并死灰復燃。這一次,多爾袞攻克山東重鎮濟南前后只用了一天時間,生擒德王朱由樞,并陸續攻克城池五十余座,殺死兩名總督級大員,在五十七次戰役中全部獲勝,俘獲人畜四十六萬余,黃金四千多兩,白銀九十七萬余兩。在八旗鐵騎先后五次大規模繞道伐明的軍事行動中,多爾袞指揮的這一次戰果最為巨大。他的軍功,使素以勇猛善戰著稱的豪格、阿濟格、多鐸等人全部相形見絀。
多爾袞另外一個引人矚目之處在于,他不是一個只會帶兵打仗的赳赳武夫,他的政治頭腦遠在其他王公貝勒之上。他曾經對大學士剛林回憶說:“以前經常看明朝的朝報,下面的人糊弄皇上,皇上的旨意也糊弄下面的人們,最是可笑。越看越不得了,索性不看了。”(《多爾袞攝政日記》,六月二十九日)表明了此人的文化素養與政治敏感。
崇德元年第二次征戰朝鮮時,皇太極因為漢山城久攻不下,不得不先行回國。當時,朝鮮王國的宗器社主宮眷和群臣之家眷財產都在江華島上。多爾袞率領剛剛組建的水師一舉攻克江華島,俘獲朝鮮王妃、王子、宗室、妃嬪等七十六人,群臣眷屬一百六十六人。多爾袞一改多鐸等人大肆屠戮、侮辱俘虜的做法,嚴令部下對這些妃嬪、宗室、眷屬待之以禮,并派兵護送,將她們交還給朝鮮國王。結果,朝鮮國王立即率群臣出城投降,并對多爾袞的溫文有禮、冷靜老練大加贊賞。這一年,多爾袞只有二十四歲。
天聰九年,多爾袞為皇太極和大清朝立下了一個特殊的功勞。
這一年九月,多爾袞率軍征伐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殘部。他臨之以威并施展計謀,導致林丹汗余部不戰而降,并獻出了中華帝國失蹤二百多年的“傳國玉璽”。據說,這顆傳國玉璽從秦始皇之后一直傳到了元朝,具有天命所歸的極其重要的象征意義。當年朱元璋派遣大將徐達北伐時,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順帝逃離北京,將這個寶貝帶到了蒙古草原,順帝死后便下落不明。有學者認為,明成祖朱棣之所以五次遠征蒙古,其中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找這個東西,以便證明自己奪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是天命使然。他至死也沒能如愿。二百多年后,一位牧民在草原上放羊,發現一只羊連續三天不吃草,一個勁兒用蹄子刨地。這位牧民在羊蹄子刨的地方一挖,挖出了玉璽。玉璽遂輾轉落到了林丹汗手中。據說,林丹汗之所以以統帥四十萬蒙古鐵騎的成吉思汗自居,就是因為得到了這個長生天授予使命的玩意兒。
多爾袞得到這顆傳國玉璽并獻給皇太極,對于皇太極和后金臣民的影響極大。他們全部真誠地相信后金汗國確實得到了上天的護佑,而皇太極也就接受了大家的擁戴,在“服膺天命”的崇高名義下,登上了大清帝國的皇帝寶座。
公元1655年,是為大清順治十二年。正月,副理事官彭長庚評價多爾袞說:“太宗創業盛京,同事諸王俱樹勛勞,而睿王之功為冠。”(蔣良騏《東華錄》卷五,順治十二年正月)當時,正值多爾袞死后遭到清算之際,這番話對多爾袞來說,應該是公正的。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多爾袞才被推到了皇太極死后至關重要的十字路口上。
此時,日薄西山的大明帝國,聲勢浩大的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還有如日中天的大清朝,三支重要的政治力量逐鹿于中國大地上,已經接近最后大決戰的前夜。皇太極身后的權力繼承變得格外敏感而關系重大,倘若處置不當,為爭奪皇位而發生內斗的話,這個政權的前途就誰都無法預料了。
本來,按照推舉制原則,就能力、威望、地位與實力而言,多爾袞最應該被推舉為最高權力繼承人。偏偏此時的情形已經與努爾哈赤死后大不相同。經過皇太極十七年經營,如今的大清早已不是當年的后金。從人性的層面考察,當年,當所有大小貝勒在代善的帶領下,擁戴皇太極即皇帝位、誓死效忠,并全體匍匐在他腳下三跪九叩首時,這一切改變就已經行進在不可逆的過程之中了。
此刻,在組織結構、決策與施政程序、政策法令、思想觀念上,大清政權已經漢化程度頗深,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大明帝國的縮微版。為此,皇太極生前親自統領的兩黃旗大臣,堅定主張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他們之中有八個人,聚集到三官廟盟誓:為達此目的,他們不惜以生命相搏。其中,還有人指名擁戴豪格。這就使事情變得異常棘手。
皇太極有十一個兒子,除夭折的三個之外,豪格是最為出色的一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比他的十四叔多爾袞還大三歲。從努爾哈赤的時代起,就開始在戰場上沖鋒陷陣了。天聰三年,皇太極第一次繞道入關伐明時,在廣渠門外與袁崇煥的寧錦援兵發生激戰,豪格勇悍異常,一直沖殺到了護城壕邊上,令明軍大潰。
豪格也不僅僅是個武夫,在對待大明、朝鮮與蒙古察哈爾的戰略關系上,他眼光獨到,認為大明是需要首先對付的主要矛盾,并頗有創見地建議,應該想辦法聯合農民軍,共同削弱大明的力量。(《清史稿》列傳六,豪格傳)在當時,能夠看到這一點的王公貝勒幾乎絕無僅有。
豪格與多爾袞多次并肩作戰,經常是多爾袞為主帥,豪格為副帥。譬如,那顆傳國玉璽就是二人一起拿到的。不過,叔侄之間似乎并沒有建立起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情誼。豪格對多爾袞好像也并不服氣,或許和他年齡比多爾袞大有關。在圍困錦州被處罰時,多爾袞自請死罪,豪格的表態就很有意思。他說:“多爾袞是親王,我也是親王;因為他是叔父,所以命令他為主帥。既然他失策犯了錯,我跟著他,自然也該死。”(《清太宗實錄》卷五十五,第22頁)這其中,別有一番滋味。
沒有證據能夠證明皇太極對豪格有什么特別關照。豪格曾經三次被降職和罰款處分,第一次是因為和岳托一起發牢騷,泄漏了皇太極的談話機密,被皇太極抓住;第二次是因為有個家伙想拍他馬屁,強迫一個蒙古部落酋長把女兒嫁給他,他不治那個馬屁精的罪,結果被父親皇太極治了自己的罪;第三次就是因為錦州戰役,和多爾袞一起被處分。三次被處罰之后,他和多爾袞一樣,又憑借戰功或出色表現恢復了原來的爵位。
到皇太極去世時,豪格作為四大親王之一,已經成為大清國位高權重的人物。而皇長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了其他宗室諸王包括多爾袞都不具備的優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豪格似乎比多爾袞具有更加充足的理由成為皇帝繼承人。他的支持者之多,已經成為多爾袞無法不顧忌的力量。另外一個因素肯定也在兩大政治勢力的角逐中發揮著潛在的、重大的作用:皇太極生前自領的兩黃旗將士和多爾袞三兄弟所屬的兩白旗之間,關系可能不太和睦,甚至很不和睦。因此,兩黃旗的八位重臣特別不愿意看到多爾袞繼位。史書記載說,兩黃旗八大臣的中堅人物、精兵護軍首領“圖爾格等人與白旗諸王素有釁隙”,遂調動三個牛錄的精兵,全副武裝“保護”住了宮門,致使形勢變得劍拔弩張。(《清世祖實錄》卷三十八,順治五年四月癸酉)
這就是十四日凌晨,多爾袞離開三官廟時所看到的情形。
當情緒、情感性的因素充分發酵,膨脹到爆炸的臨界點時,理智和理性的作用就必定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這時,只有那些真正偉大的人物,方才可能運用理性,化解危急。多爾袞一生之中吊詭之處甚多,但在此時,他的確表現出了這種品質。
兩年后,當多爾袞已經成為攝政王時,曾經對大清親貴講述了當時的情形:昔日太宗死時,沒有確立繼承者,諸王、貝勒、大臣都寄希望于我,他們跪著請求我來繼位,我說:你們要是這樣說,我就要自刎,誓死不從,這才奉今天的皇上登上了皇位。(《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二)
多爾袞在此所說的,可能大體是事實。幾年以后的順治九年,清算多爾袞時,那些擁戴他的人談到了當時的情景:多爾袞的哥哥英王阿濟格、弟弟豫王多鐸和一批王公貝勒、高級將領確曾跪在多爾袞面前,請求他當機立斷繼承大位。他們分析形勢,認為死心塌地擁戴皇子的就是兩黃旗那些人,甚至在兩黃旗中,也有重臣擁戴多爾袞。因此,他們直截了當地告訴多爾袞,不必畏懼兩黃旗。(《清世祖實錄》卷六十三)
事實上,精明強干的多爾袞不可能沒有注意到雙方的實力對比:兩白旗全部擁戴多爾袞;兩黃旗中,也有兩位重臣支持多爾袞;而豪格雖然號稱和碩貝勒,實際上真正屬于他的兵力卻只有七個牛錄,尚不足半個旗,加上誓死擁戴皇子的八大臣,主力部隊仍然不到兩個整旗。(《清世祖實錄》卷四)掌管兩紅旗的代善態度曖昧,很有可能是希望皇子繼承;被皇太極從莽古爾泰兄弟手中奪來的正藍旗情況不明;鑲藍旗的濟爾哈朗則一面表示支持皇子繼位,一面又說需要和多爾袞商量。
在這種實力分布中,雙方可能都感受到了形格勢禁,都產生了投鼠忌器的心理。多爾袞若欲令智昏,強行繼位,勢必遭到激烈反彈。其后果無法預料。很有可能像我國歷史上那些迅猛崛起的游牧漁獵部族國家一樣,經過反復自相殘殺之后,飛快地煙消云散在那廣闊無邊的山野大漠之中。
于是,八月十四日,皇太極死后五天,在大清帝國后繼皇帝的推舉會議上,出現了一個事先誰也沒有預料到的結局。應該說,上述情形是這個結局的重要原因,這個結局則是上述情形的邏輯后果——
會議在今日沈陽故宮的崇政殿舉行,諸王大臣們列坐于大殿的東西兩門房。會議一開始,兩黃旗八大臣中的索尼與鰲拜便首先提出:應立皇子繼位。多爾袞厲聲叱責他們沒有資格先說話,勒令他們退出會場。隨后,英王阿濟格與豫王多鐸提議多爾袞繼位,多爾袞沉吟不語,未置可否。多鐸即聲稱:“你若不愿意,就立我為帝。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遺詔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