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悌沒看出端倪,張喬臉上則是一臉放松。
不似是詐降。
張悌思索再三后,回答一句:“爾等歸降之意,我已知?!?
張悌剛想繼續說,后軍得知消息的諸葛靚和孫震急匆匆趕來。
因為后軍離不開人,便由沈瑩坐鎮。
孫震來了之后,急忙對張悌說道:“丞相,可知敵軍意圖?”
“敵軍要降?!?
張悌如實回答,而后又補充一句:“敵將親自出營,且手無刀槍,不像是詐降?!?
孫震不再言語,諸葛靚適時開口詢問道:“敵軍既然是要歸降,不知丞相想要如何處置他們?”
張悌沒先回答,而是反問一句:“不知道諸葛將軍對此是什么看法?”
諸葛靚也不客氣,而且也足夠狠,直接就說:“現在大戰當前,能削弱一部分敵軍就削弱一部分,按仆之看法,自當殺之。”
“如此,怕是有點太狠了,敵軍已經投降,此舉怕是會引起群憤啊?!?
“既已投降,他們有什么可憤的?全殺了,可削弱敵軍,增強我軍士氣,有何不可?此時危急關頭,丞相不可心生沒必要的仁義啊?!?
若此時敵軍沒有大舉南征,自然沒必要如此大規模的殺降,但現在是敵軍大舉進攻之時。
沒必要的仁義說不定會成為催命符。
張悌并未直接說諸葛靚說的不合理,而是故作有些疑慮地說道:“強敵在前方,不宜殺降,如此不吉利有違天和?!?
“仆很是魏人,仆之言,丞相當信,敵軍是因救兵未到、實力與我軍懸殊,故而假意投降當作緩兵之計,并非真心降服?!?
諸葛靚越說聲音越大,不知何時臉色都已經漲紅了。
接著又言道:“如不處置,他們必會成為后患”
張悌皺眉,但還是搖搖頭:“不論是何緣由,敵軍此時要降,他們無戰意,丟下武器,卸去甲胄,與百姓又有何區別?”
“丞相您…”
諸葛靚還想說什么,但張悌根本不給他說話的機會。
“好了,我意已決,你莫要再勸,接受他們投降,繞過此寨,直取敵軍主力。”
諸葛靚無話可言。
之后,張悌派人向晉軍回話,讓張喬把卸下的甲胄送出來一些。
張喬照做。
本來張悌這么做是想試試晉軍,或者說是想試一試張喬是不是真心降的。
一看張喬直接送來了五百套精甲,五百舊甲。
如此一來,張悌對張喬的歸降也更信了幾分。
哪怕是張喬心懷不軌,光是這些個甲胄也對他們的戰力有大幅增強。
見狀,諸葛靚也無言以對。
張悌讓無甲士卒配上這千余套,而后便和他說的一樣,繞過張喬軍所在的營寨,繼續朝王渾軍所在位置進發。
入夜。
王渾總算是得到了張喬命人送來的戰況。
得知,吳軍渡江登岸。
時間過了這么久,王渾也知道,現在的情況肯定不容樂觀,因為張喬的人不多。
這點王渾是知道的。
王渾立即安排人手,派人前去接應張喬,順帶抵御吳軍。
派司馬孫疇、討吳護軍張翰、揚州刺史周浚。
王渾剛調度好兵力以及出戰的將領,斥候就匆匆來報。
帶來了一個不妙的消息。
“稟,稟將軍,大規模吳軍在往這邊行進?!?
“這么快?!?
王渾一愣,而后問:“張喬軍呢?”
“未見蹤影,不知去向。”
“不知去向…”
王渾也顧不得思索張喬軍的去向,現在主要對付是已經打來的吳軍。
王渾不再猶豫,立馬讓事先安排好的三人帶著各部出營迎敵。
在臨出發前,王渾還特意對三人說道:“萬萬不能讓吳軍逼近此處,我會另遣一路,側翼突襲敵軍,正面戰場,你們三個一定要擋住?!?
周浚、孫疇、張翰三人齊聲道:“定不讓吳軍向前推進一步?!?
“好,有三位將軍此言,我心甚安,速行?!?
三人齊聲:“唯!”
就在王渾這邊急匆匆部署防御時,在張悌軍后方的張喬卻也不是那么安穩。
在吳軍離開后,張喬無時無刻不在確認吳軍的位置。
張喬的意圖搞的身邊人是沒一個明白,全都云里霧里,卻也只能照做。
主要是現在這個情況,他們就是不照做也沒其他好出路。
好歹跟著張喬不缺吃不喝,還能活命。
…
時至翌日。
晉、吳雙方已經相遇。
晉軍已經連夜結成陣型,就固陣不出。
如果晉軍不主動出擊的話,這對吳軍來說就成了巨大的劣勢。
張悌見此情況,就是有想要速戰速決的心,也不得不停下腳步思索如何破敵軍陣。
此時的張悌可以說是心急如焚,吳國不像是晉,拖得越久就越難打。
而且后勤也耗不起。
招來諸葛靚、沈瑩、孫震三人,張悌向三人詢問進攻意見。
諸葛靚只說:“看此情形,晉軍已有準備,定是楊荷橋那股晉軍已經事先通知到了?!?
張悌沒反駁。
只問:“諸葛將軍可有破敵陣之策?”
諸葛靚不言。
張悌當然也知道是那股晉軍把消息傳給王渾了,但現在去糾結那些事除了會使自己分心外,再沒有半點好處。
…
三人看著晉軍如高墻般的軍陣,也不知如何是好。
最后還是諸葛靚提出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
“丞相,一直等下去永遠不會知道敵軍如何,不妨先攻試一試敵軍防守力度?!?
張悌心中也無好的計策,便依諸葛靚所言行事。
思慮再三后,張悌決定由沈瑩率領五千青巾兵對敵陣發起猛攻。
這五千青巾兵都是丹陽兵精銳,手持刀盾,戰斗力強悍。
讓沈瑩帶兵進攻,也是因為沈瑩是丹陽太守,這些人他最熟悉。
如若不然,讓諸葛靚進攻才是最合適的。
···
此戰,吳軍不以攻克敵陣為目的,就看敵軍防御力度強不強。
如若不強,就可以對其發起總攻,如若攻打著沒反應,那就只能另尋別法了。
沈瑩首攻不克。
晉軍一輪箭就射的吳軍難以靠近,只得無果而還。
張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而諸葛靚更是急得直說不如讓自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