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華傳世金言》:忠國
- 中華英杰傳世金言家訓(xùn)精選
- 楊孟才編著
- 11440字
- 2024-09-27 17:23:27
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興有衰,猶朝之有暮,皆為敝其耳目,不知時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諂者日進(jìn),既不見過,所以至于滅亡。朕既在九重,不能盡見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無事,四海安寧,便不存意。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魏徵對曰:“自古失國之主,皆為居安忘危,處治忘亂,所以不能長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內(nèi)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臨深履薄,國家歷數(shù),自然靈長。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圣旨。”
——摘自唐·吳兢 《貞觀政要·政體》
釋義
貞觀六年,太宗對侍臣們說:“察看古代帝王的統(tǒng)治,有興也有衰,就像有了早晨必有傍晚一樣。衰敗者皆因遮蔽了自己的耳目,不了解當(dāng)時治國理政的得與失,忠誠正直的人不敢直言勸諫,邪惡諂媚的人卻一天天得勢,君主聽不到自己的過失,所以導(dǎo)致最后的滅亡。我深居皇宮,不能完全了解天下事,所以以你們?yōu)槲业亩俊2灰驗樘煜聼o事,四海安寧,就不留意。受人敬愛的不只是君主,使人敬畏的不只是百姓。天子如果有道,百姓就會擁戴他;如果無道,百姓就會棄之而去,這的確是十分可怕的。”魏徵答道:“自古以來,亡國之君都是因為居安忘危,身居太平之時而忘記了動亂,所以統(tǒng)治不能長久。現(xiàn)在陛下?lián)碛兴暮#瑑?nèi)外清平安定,還能盡心治國理政,經(jīng)常保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姿態(tài),國運自然會昌盛不衰。臣曾聽古人講,‘君主如同舟,百姓好像水。水既能載舟也能使舟傾覆’。陛下認(rèn)為百姓的力量可畏,確實講得很對。”
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摘自戰(zhàn)國·屈原 《離騷》
釋義
在追求真理、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fù)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摘自戰(zhàn)國·屈原 《九章·涉江》
釋義
我不會改變自己的心志與世俗同流合污,我寧愿這樣愁苦地終生不得志。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摘自宋·文天祥 《過零丁洋》
釋義
自古以來,誰都難免有一死,為報國我不懼死亡,且將一片愛國的赤膽忠心留在青史上!
壯心欲填海,苦膽為憂天。
——摘自宋·文天祥 《赴闕》
釋義
我的壯心像精衛(wèi)填海一樣,為了國家我不惜臥薪嘗膽。表現(xiàn)了文天祥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堅貞不渝的民族氣節(jié)和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
鏡里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
——摘自宋·文天祥 《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
釋義
此詞是作者于廣東五坡嶺兵敗為元軍所俘后,被押送至燕京途中所作。戰(zhàn)敗被俘,中興國家大計破滅,自是悲痛萬分,故“朱顏都變盡”;但仍未改對朝廷的一片忠心,故“只有丹心難滅”。這是作者自明心跡的愛國宣言。
千年成敗俱塵土,消得人間說丈夫。
——摘自宋·文天祥 《金陵驛》
釋義
歷史上的成功與失敗都已經(jīng)過去,能夠經(jīng)得起后人的稱道,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摘自宋·文天祥 《過零丁洋》
釋義
此詩表達(dá)了作者被元軍所俘后的憂國感懷之情。大好河山已然支離破碎,就像在狂風(fēng)中飄散的柳絮;自己的身世動蕩不安,就像暴雨擊打下的浮萍。作者既嘆息國家的危難,又慨嘆與之緊密相連的自身遭際的艱困,語調(diào)極為沉痛悲涼。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摘自宋·文天祥 《南海》
釋義
男子漢要有遠(yuǎn)大的志向,要永遠(yuǎn)為國家的事業(yè)奮斗下去。
豈因徼后福,其肯蹈危機?
——摘自宋·文天祥 《答元將》
釋義
怎么能為了求得個人的名利福分,就喪失為正義事業(yè)而犧牲的精神?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摘自宋·文天祥 《指南錄后序》
釋義
痛苦過去后,再去追思當(dāng)時的痛苦,這是何等的悲痛啊!
青春豈不惜,行樂非所欲。
——摘自宋·文天祥 《山中感興》
釋義
怎能不珍惜青春年華?及時行樂并不是我所追求的。
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
——摘自宋·文天祥 《正氣歌》
釋義
歷史上許多忠臣義士,在國家有難時,他們忠于祖國的節(jié)操就顯現(xiàn)出來,能夠經(jīng)受住生死考驗,一個個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注:1283年文天祥慷慨就義,其妻歐陽氏收殮丈夫的遺體時,在他的衣袋中發(fā)現(xiàn)其遺言:“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摘自宋·李清照 《夏日絕句》
釋義
活著應(yīng)當(dāng)做人中的豪杰,死后也要成為鬼中的英雄。表現(xiàn)出詩人的豪邁氣魄和剛毅性格,是千古名句。
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
——摘自明·呂坤 《呻吟語·卷上》
釋義
對國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險也不躲避。
平生鐵石心,忘家思報國。
——摘自宋·陸游 《太息·宿青山鋪作》
釋義
我平生的意志如鐵石般堅硬,甚至將家庭置之腦后,一心只想建功報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摘自西漢·司馬遷 《報任安書》
釋義
人總有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正義的事業(yè)而死,其價值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人之死,其價值比鴻毛還輕。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在這句話的鼓舞下為國強民富而不懈奮斗。
不臨難不見忠臣之心,不趨利不知義士之節(jié)。
——摘自南宋·李邦獻(xiàn) 《省心雜言》
釋義
不遇到艱難困苦,不能顯示忠臣的心志;不面對利益,不能知曉義士的節(jié)操。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摘自清·林則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釋義
如果對國家有利,我便會不顧生死去做,怎么能因是福就趨向,是禍就逃避呢?林則徐被稱為中國近代史上“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國。
——摘自唐·武則天 《臣軌上》
釋義
如果想建立個人幸福的小家,必須先讓國家安定、繁榮。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
——梁啟超
釋義
此語源于明代顧炎武《日知錄·正始》(參見下一條),梁啟超將其概括為以上八個字,意謂國家的興盛衰亡與每個人都有關(guān)系。此語將個人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起來,架起了個人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橋梁,激勵人們?yōu)閲遗^斗。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zé)焉耳矣。
——摘自明·顧炎武 《日知錄·正始》
釋義
民族的危亡是全民族的大事,每一個人都有責(zé)任。此語反映了顧炎武的社會主張:民族的存亡,與每個人息息相關(guān)。要求我們一切“從我做起”,辦實事,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盡到應(yīng)盡的義務(wù)。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摘自宋·范仲淹 《岳陽樓記》
釋義
為國家分憂比別人先、比別人急;享受幸福、快樂讓別人先,自己居后。
慶歷六年(1046),謫守巴陵的太守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范仲淹應(yīng)邀寫了流傳千古的《岳陽樓記》。范仲淹幼年家貧,青年入仕途,官至參知政事。后遭保守派參劾,被貶任陜西四路宣撫使。幼年的貧窮,仕途的沉浮,晚年的遭貶,使他經(jīng)受了人間冷暖,世態(tài)炎涼;看到了國事艱危,體會了民眾疾苦。因此,他才能在《岳陽樓記》中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許多仁人志士抱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以憫待民,以忠報國,為后人留下了幾多悲壯、幾多感慨、幾多敬仰、幾多憂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
——摘自宋·范仲淹 《岳陽樓記》
釋義
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壞和自身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憂慮,處于市井或退隱則為國君憂慮。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摘自唐·岑參 《送人赴安西》
釋義
從小就想著報效國家,而不是想著要封侯。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摘自明·戚繼光 《韜鈐深處》
釋義
封侯并不是我的本意,我平生所愿只有一個,那就是把倭寇趕走,使海上安寧。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摘自宋·歐陽修 《五代史·伶官傳序》
釋義
憂慮操勞可以讓國家繁榮昌盛,安逸奢侈可以讓自身墮落滅亡。
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摘自《戰(zhàn)國策·燕策三》
釋義
荊軻去刺殺秦王,臨行前在易水邊慷慨悲歌:風(fēng)蕭蕭地吹啊,易水寒氣逼人;壯士從此遠(yuǎn)去啊,就再也回不來了!
烈士之愛國也如家。
——摘自東晉·葛洪 《抱樸子·廣譬》
釋義
有抱負(fù)、有作為的人熱愛國家,就如同熱愛自己的家庭一樣。
大丈夫?qū)幙捎袼椋荒芡呷?
——摘自唐·李百藥 《北齊書·元景安傳》
釋義
大丈夫?qū)幙勺霰淮蛩榈挠衿鳎膊灰鐾暾奶展蕖4苏Z常用以比喻為保持人生氣節(jié),寧可犧牲。
茍利國家,不求富貴。
——摘自《禮記·儒行》
釋義
只求有利于國家,不求個人富貴。
報國之心,死而后已。
——摘自宋·蘇軾 《杭州召還乞郡狀》
釋義
報效國家的志向至死都不會改變。
三生不改冰霜操,萬死常留社稷身。
——摘自明·海瑞 《謁先師顧洞陽公祠》
釋義
世世代代也不改變冰霜一樣清白的節(jié)操,死上一萬次也要保持捍衛(wèi)國家的身心。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
——摘自唐·杜甫 《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釋義
若能夠建千萬間房屋,使天下貧寒的人士都能住進(jìn)去而喜笑顏開,任憑風(fēng)雨吹打也安然得像山一樣。
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無忠無禮,國何以立!
——摘自西晉·陳壽 《三國志·魏志·明帝紀(jì)》
釋義
君主以禮對待臣子,臣子忠心耿耿做事以報答君主。若沒有忠誠和忠心,沒有必要的禮制儀式,國家何以能屹立于世呢!
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摘自三國·曹植 《求自試表》
釋義
憂慮國家大事而忘記小家庭,為拯救國家危難而捐軀獻(xiàn)身,這就是忠臣的志向。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摘自三國·曹植 《白馬篇》
釋義
在國家有危難的時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赴死當(dāng)作回家一樣。
君王莫聽捐燕議,一寸山河一寸金。
——摘自《金史·左企弓傳》
釋義
國家的一寸山河比一寸黃金還要寶貴,絕不能讓給外人。表達(dá)了誓死捍衛(wèi)國家領(lǐng)土,寸土不讓的愛國之情。
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
——摘自《管子·治國》
釋義
治理好的國家往往富足,而混亂的國家常常很貧窮。
鐵肩擔(dān)道義,辣手著文章。
——摘自明朝著名諫臣楊繼盛臨刑前寫的名聯(lián)
釋義
要以堅強的決心和毅力,用畢生的力量擔(dān)起弘揚道德和正義這副重?fù)?dān)。“著文章”指尋求真理,宣傳遠(yuǎn)大的理想和進(jìn)步的政治主張,以喚起民眾的覺悟。“鐵肩擔(dān)道義”是形容品質(zhì),“辣手著文章”是形容能力。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摘自宋·陸游 《病起書懷》
釋義
雖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從不敢忘記憂國憂民的責(zé)任。到底如何評價一個人,尚需蓋棺定論。
國者,天下之利勢也。得道以持之,則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源也。
——摘自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周紀(jì)四》
釋義
國家集中了天下的權(quán)勢和力量,有得道之人的主持,就會使得國家安定、繁榮,是積累幸福的源泉。
公私之交,存亡之本。
——摘自戰(zhàn)國·商鞅 《商君書·修權(quán)》
釋義
如何處理公與私的問題,是關(guān)乎國家存亡的根本問題。
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
——摘自《左傳·僖公九年》
釋義
對國家有利的事,只要知道了就沒有不去做的,這便是忠國。
慎無冒利而忘害,不以國家為意也。
——摘自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
釋義
千萬不要貪圖權(quán)力而忘記了禍患,不為國家考慮。
茍使國家有利,吾何避死乎?
——摘自北魏·魏收 《魏書·古弼傳》
釋義
如果對國家有利,我怎么能怕死呢!
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
——摘自明·夏完淳 《獄中上母書》
釋義
人生一世,誰能免于一死?重要的是死得有價值。
有諤諤爭臣者,其國昌;有默默諛臣者,其國亡。
——摘自西漢·韓嬰 《韓詩外傳》
釋義
有敢于直言進(jìn)諫的大臣,國家就會繁榮昌盛;沒有直言之士而多阿諛奉承之徒,國家就會走向衰敗。
朝無諍臣,則不知過;國無達(dá)士,則不聞善。
——摘自東漢·班固 《漢書·蕭望之傳》
釋義
如果朝廷里沒有敢于直言規(guī)勸的臣子,那么君主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過失;如果一國之中沒有通達(dá)的人士,那么君主就聽不到有益的建議。
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摘自《名賢集》
釋義
家中貧窮才能知道誰是孝子,國家出現(xiàn)動亂才能看出誰是忠臣。
夫國家做事,以公共為心者,人必樂而從之;以私奉為心者,人必咈而叛之。
——摘自唐·陸贄 《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
釋義
管理國家政事,如果能從民眾的利益出發(fā),民眾必定樂意支持他;如果只是為國君的私人利益行事,民眾就會違抗他、背叛他。
一夫得情,千室鳴弦。
——摘自南朝·范曄 《后漢書》
釋義
從政者體恤民情、深得民心,千千萬萬老百姓的日子就會安寧富足。
治民能使大邪不生,細(xì)過不失,則國治,國治必強。
——摘自戰(zhàn)國·商鞅 《商君書·開塞》
釋義
治理人民能夠使大的罪行不發(fā)生,小的罪過不漏網(wǎng),國家就安定了。國家安定,就必定強大。
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
——摘自《墨子·公孟》
釋義
為政的人,不僅僅嘴上要說,而且還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
人欲自見其形,必資明鏡;君欲自知其過,必待忠臣。
——摘自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唐貞觀元年》
釋義
人們要想看到自己的形象,必須用明鏡來自照;君王要想知道自己的過失,一定要聽忠臣的進(jìn)諫。
丈夫須兼濟,豈能樂一身。
——摘自唐·薛據(jù) 《古興》
釋義
男子漢大丈夫,要身懷匡濟國家和人民的志向,怎么可以只圖自身的快樂呢?
苛政猛于虎也。
——摘自《禮記·檀弓下》
釋義
文章通過一個婦人敘述其祖孫三代死于虎口的故事,深刻揭示出苛政之害比猛虎還要厲害得多,有力地批判了當(dāng)時官僚政治橫征暴斂的腐敗和勞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嚴(yán)酷社會現(xiàn)實。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摘自唐·柳宗元 《捕蛇者說》
釋義
柳宗元在《捕蛇者說》一文中,通過捕蛇者蔣氏述說六十年來其鄉(xiāng)鄰因苛賦被悍吏逼得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象,蔣氏的祖父、父親都死于捕蛇,可他寧可繼續(xù)捕蛇也不愿恢復(fù)田賦,發(fā)出了“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感嘆!通過活生生的事實揭發(fā)統(tǒng)治者橫征暴斂害民的罪惡,無情地鞭撻了弊政和貪官污吏。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摘自《大學(xué)》
釋義
對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識就能豐富;知識豐富以后,意念就能誠實;意念誠實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自身修養(yǎng)就能提高;修養(yǎng)提高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以后,國家就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摘自唐·吳兢 《貞觀政要·論君道》
釋義
英明的國君應(yīng)廣開言路,這樣顯貴的大臣就不能阻塞君王獲取信息的途徑,民情必然能夠上達(dá)。
大智興邦,不過集眾思;大愚誤國,只為好自用。
——摘自清·金纓 《格言聯(lián)璧》
釋義
大智慧能治國安邦,興利除弊,只不過是因為集思廣益;大愚蠢能夠誤國,只不過是喜歡剛愎自用。
有理而無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無益于事者,君子弗為。
——摘自《尹文子·大道》
釋義
有道理但對治理國家沒有什么幫助的話,君子是不會說的;有行動,但不能解決國家面臨的實際問題的,君子是不會做的。比喻無論是說還是做,都要有實際效果。
虛談廢務(wù),浮文妨要。
——摘自南朝·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釋義
空洞無物的談話會荒廢掉政務(wù),浮華而不實際的文章會妨礙國家大事。比喻做人做事不可浮夸,要實事求是。
用賢則理,用愚則亂。
——摘自唐·白居易 《策林·去諂佞從讜直》
釋義
任用賢德的人,國家就能治理得好;而任用愚蠢的人,則會使國家混亂。
為人臣下者,有諫而無訕,有亡而無疾。
——摘自《禮記·少儀》
釋義
做臣子的人,可當(dāng)面勸諫而不可背后譏諷,可遠(yuǎn)離君王而不可心懷怨恨。
蓄疑敗謀,怠忽荒政。
——摘自《尚書·周官》
釋義
猜疑積累得多了就會敗壞原先的謀劃,怠惰疏忽就會荒廢國家的政事。
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摘自《左傳·昭公二十年》
釋義
政令過于寬容,一些人就可能罔顧法令,社會問題就多。出現(xiàn)這種情況,執(zhí)政者就會使用嚴(yán)厲的手段來矯正。但政令過嚴(yán),百姓就容易受到傷害。只有寬嚴(yán)相濟才能治理好國家。
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嚴(yán)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摘自清·趙藩為 《武侯祠》撰寫的對聯(lián)
釋義
攻心,是說治理國家、地方,最根本的是得到民心的擁護(hù);審勢,指制定國家政策的基礎(chǔ)是形勢。治理國家,寬嚴(yán)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治國的目的是讓人民安居樂業(yè),發(fā)展生產(chǎn),政策制定要根據(jù)當(dāng)時社會發(fā)展的態(tài)勢來決定。
去一利百,人乃慕澤;去一利萬,政乃不亂。
——摘自秦·黃石公 《三略·下略》
釋義
除去一個壞人,能夠使得上百個人獲利,這樣人們便會仰慕其恩澤;除去一個壞人,而使得上萬人獲利,這樣國家的政治便不會發(fā)生混亂。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摘自《論語》
釋義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莒父做地方長官,向孔子請教怎樣為政。孔子說:“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要速成,反而達(dá)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為國之本,在乎忠信。古人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國家興廢,莫不由之。
——摘自唐·李延壽 《北史·于謹(jǐn)傳》
釋義
治理國家的根本,在于忠義誠信。古人認(rèn)為,國家可以沒有糧食,也可以沒有軍隊,但不可以失去信義。國家的興旺衰敗,與信義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
治之本二:一曰人,二曰事。人欲必用,事欲必工。
——摘自《管子·版法解》
釋義
治國的根本有兩條:一是人,二是事。治人要求他一定忠實效力,治事要求他一定努力完善。
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
——摘自《左傳·昭公五年》
釋義
執(zhí)政者不可以隨意獎賞對自己私下有恩惠的人,也不能隨意懲罰與自己有私仇的人。
當(dāng)官避事平生恥,視死如歸社稷心。
——摘自金·元好問 《四哀詩·李欽叔》
釋義
當(dāng)官要勇于任事,忠于社稷,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要有視死如歸的高貴品質(zhì),要在其位謀其政。避事而不敢擔(dān)當(dāng),任其職而不盡其責(zé),就是最大的恥辱。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摘自《大學(xué)》
釋義
得到大眾的民心,便能夠得到國家;失去大眾的民心,則會失去國家。
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摘自三國·諸葛亮 《出師表》
釋義
親近賢臣,遠(yuǎn)避小人,這是漢代前期興隆昌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yuǎn)避賢臣,這是漢代后期傾覆衰敗的原因。
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摘自西漢·劉向 《說苑·尊賢》
釋義
朝廷中若沒有賢德之人,就好像鴻鵠沒有翅膀一樣,雖有翱翔千里的愿望,卻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摘自《大學(xué)》
釋義
所謂治天下在于治國,是說君子孝敬父母,百姓就會興起孝的風(fēng)氣;君主尊敬兄長,百姓就會興起悌的風(fēng)氣;君主體恤孤兒,百姓就不會背棄國家,所以君子要遵循絜矩之道。這句話是說上行下效,強調(diào)正人先正己,在上位的治國者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茍在一身,雖多亦小。
——摘自明·袁了凡 《了凡四訓(xùn)》
釋義
立志做善事,目的是有益于國家與百姓,這樣的善事雖小,功德卻很大;若是為了個人利益,善事雖做得多,但功德卻很小。
功賞明,則民競于功。為國而能使其民盡力以競于功,則兵必強矣。
——摘自戰(zhàn)國·商鞅 《商君書·錯法》
釋義
賞罰分明,這樣人民便會爭相建立功勞。治理國家而能讓人們爭相努力為國家建立功勞,這樣軍隊必定會強大。
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摘自《荀子·大略》
釋義
善于治理國家的人,能夠敬重國家的珍寶,愛護(hù)國家的器具,任用可堪大任的人,除去國家的禍害。
觀往事,以自戒,治亂是非亦可識。
——摘自《荀子·成相》
釋義
觀察過去的事情,作為今后處理政事的借鑒,也可以掌握治理國家是非成敗的規(guī)律。
扁鵲不能治不受針?biāo)幹玻ベt不能正不食諫諍之君。
——摘自西漢·桓寬 《鹽鐵論·相刺》
釋義
如果人不接受針灸藥物治療,扁鵲也不能將其病治好;如果君主聽不進(jìn)忠心勸諫,即便是圣賢也無法匡正君王的錯誤。
當(dāng)官處事,常思有以及人。
——摘自宋·呂本中 《官箴》
釋義
擔(dān)任官職處理政事,要常常想到推己及人。
欒武子曰:“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xùn)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不可謂驕……”
——摘自《左傳·宣公十二年》
釋義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是楚國國君對臣民的規(guī)誡,后被晉國卿大夫欒武子在分析楚軍形勢時引用。其意為:老百姓生活的根基在于辛勤勞動,只要辛勤勞動就不會缺衣少食。
立政之本則存乎農(nóng)。
——摘自北魏·賈思勰 《齊民要術(shù)·序》
釋義
治理國家政務(wù)的根本,在于農(nóng)業(yè)。
若國家廣田積谷,公私有備,則饑饉不足憂矣。
——摘自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宋紀(jì)》
釋義
如果國家擴大農(nóng)田,積聚谷米,使朝廷和百姓都有糧食儲備,就不擔(dān)憂災(zāi)荒缺糧了。
風(fēng)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
——摘自明·顧憲成 《題東林書院》
釋義
此為東林書院楹聯(lián)。風(fēng)聲、雨聲和讀書聲一并進(jìn)入我們耳中,孜孜不倦努力學(xué)習(xí)的讀書人,要關(guān)心家事、國事和天下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摘自《大學(xué)》
釋義
古時候,要想使天下人都發(fā)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養(yǎng)自己的身心;要想修養(yǎng)好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志,就要先保持真誠恭敬之意;想要保持真誠恭敬之意,就要豐富自己的知識;豐富知識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土廣而任則國富,民眾而治則國治。
——摘自《尉繚子·兵談》釋義
擁有廣袤的土地且能夠充分利用,這樣國家就會變得富足;百姓眾多而又能夠有效地教育和管理他們,這樣國家便會安定。
忠臣不表其功,竊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隱人惡,謗賢者固小人也。
——摘自隋·王通 《止學(xué)》
釋義
真正的忠臣認(rèn)為為國立功是分內(nèi)之事,不會主動邀功請賞;而乘機竊取他人功勞的一定是小人。君子有時能夠容忍小人的惡行,但誹謗君子的一定是小人。
極身毋二,盡公不還私。
——摘自《戰(zhàn)國策·秦策》
釋義
為國家應(yīng)鞠躬盡瘁,公而忘私,絕無二心。
夙興以求,夜寐以思。
——摘自東漢·班固 《漢書·武帝紀(jì)》
釋義
早晨起來就開始求索,夜里躺在床上了還在思考,表示孜孜以求,勤謹(jǐn)敬業(yè)。
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
——摘自宋·歐陽修 《縱囚論》
釋義
寧愿為了正義而死,也不愿意茍且偷生地活著,把赴死看作回家一樣。
竹死不變節(jié),花落有余香。
——摘自唐·邵謁 《金谷園懷古》
釋義
竹子即便死了,它的骨節(jié)也不會改變;花即便凋落了,也能繼續(xù)飄香。此語表達(dá)了作者堅守節(jié)操、忠國愛民的品質(zhì)。
食足貨通,然后國實民富。
——摘自東漢·班固 《漢書·食貨志》
釋義
食物充足,貨物流通,然后才能國家殷實,百姓富裕。強調(diào)發(fā)展農(nóng)業(yè)與商業(yè)是實現(xiàn)國家和百姓富裕的根本途徑。
所貴圣人之治,不貴其獨治,貴其能與眾共治。
——摘自《尹文子·大道》
釋義
圣人治理國家的可貴之處,并不在于他們具有獨自治理國家的才能,而在于他們能夠聚合眾人的智慧,共同治理國家,即“與眾共治”。
以眾者,此君人之大寶也。
——摘自秦·呂不韋 《呂氏春秋·用眾》
釋義
依靠眾人,這是治理國家、統(tǒng)治民眾最重要的方法。
伐木不自其本,必復(fù)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復(fù)流;滅禍不自其基,必復(fù)亂。
——摘自《國語·晉語一》
釋義
砍伐草木如果不從根開始,就會再生;堵塞流水如果不從源頭上堵,日后必定重新泛濫;消除禍患如果不從根基上鏟除,就會再次發(fā)生禍亂。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摘自《左傳·襄公十一年》
釋義
處于安樂的環(huán)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想到了就有準(zhǔn)備;有了準(zhǔn)備就能應(yīng)對,以免遭禍患。
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
——摘自宋·王安石 《興賢》
釋義
國家因任用賢能之士而興盛,因不用賢能之士獨斷專行而衰亡。此言指國家興亡與能否選賢任能有密切關(guān)系。
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
——摘自宋·王安石 《三不欺》
釋義
治國理政要“仁愛”“智慧”“法令”三管齊下,以仁愛之行使百姓感恩戴德,不忍心相欺;以洞若觀火的智慧使百姓稱贊,不能相欺;以威嚴(yán)的法令、政令使百姓敬畏,不敢相欺。
政以治民,刑以正邪。
——摘自《左傳·隱公十一年》
釋義
政治是用來治理人民的,刑罰是用來懲治奸邪的。
君子之事上也,進(jìn)思盡忠,退思補過。
——摘自《孝經(jīng)·事君》
釋義
君子侍奉君王,為官時要竭盡忠心,居家時要想著補救君王與國家大事中的不當(dāng)。
君為元首,臣作股肱,齊契同心,合而成體。
——摘自唐·吳兢 《貞觀政要·君臣鑒戒》
釋義
君主是人的頭腦,臣子便是人的四肢,頭腦與四肢協(xié)調(diào)同心,就形成一個完整的身體。
人主患不推誠,人臣患不竭忠。
——摘自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
君主最忌諱的事情,就是不能夠推心置腹;臣下最忌諱的事情,就是不能夠竭盡忠心。
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cè),王道正直。
——摘自《尚書·洪范》
釋義
不偏頗,不結(jié)黨,王道坦蕩;不偏私,不結(jié)黨,王道平坦;不悖逆,不傾斜,王道正直。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摘自《孟子·公孫丑上》
釋義
有賢德的人處于掌權(quán)之位,有才能的人擔(dān)任合適的職位。
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強者必富,富者必強。
——摘自戰(zhàn)國·商鞅 《商君書·立本》
釋義
富裕的國家一定治理良好,治理良好的國家一定富裕。強大的國家一定富裕,富裕的國家一定強大。
主道明,則下安;主道幽,則下危。
——摘自《荀子·正論》
釋義
君主治理國家的方法清晰明白,臣民們的生活便會安定。君主治理國家的方法幽暗不明,臣民們便會十分危險。
水廣則魚大,君明則臣忠。
——摘自西漢·劉向 《說苑·尊賢》
釋義
水域深廣,就會生長出大魚;君王圣明公正,臣子便會竭忠盡智做事。
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摘自《中庸》
釋義
有賢君名臣存在,正確的國策就能成功實施;如果這些人不在了,那么好的治國策略也就推行不下去了。在國家治理中,最重要的是最高管理者和決策層有賢明的德行和卓越的才能。有這樣的人才,國家就興旺發(fā)達(dá);失去這種人才,國家就會陷入衰退或混亂。這說明了政由人興的政治智慧。
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于人,故明君務(wù)力。
——摘自《韓非子·顯學(xué)》
釋義
國力強盛,別國就會來朝拜;國力弱小,就要去朝見別國的君主,所以明智的君主會努力增強本國的實力。
賢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dāng)?shù),審乎治亂之勢,達(dá)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摘自秦·黃石公 《素書》
釋義
賢明能干的人物和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國家興盛衰亡的道理,通曉事業(yè)成敗的規(guī)律,明白社會安定與紛亂的形勢,懂得隱退仕進(jìn)的原則。因此,當(dāng)條件不適宜之時,都能堅守正道,甘于隱伏,等待時機的到來。
非兵不強,非德不昌。
——摘自西漢·司馬遷 《史記·太史公自序》
釋義
不致力于軍隊建設(shè),國家便不能夠強大;不施行仁政,國家便不能夠昌盛。
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摘自東漢·王符 《潛夫論·明暗》
釋義
君主之所以圣明,是因為他善于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君主之所以昏聵,是因為他偏聽偏信。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身雖囚系,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摘自西漢·司馬遷 《史記·蒙恬列傳》
釋義
從我的先祖到子孫之輩,已經(jīng)有三代人以信義、軍功立于秦宮。現(xiàn)在我領(lǐng)兵三十余萬,雖然被囚禁,我的軍威軍勢也足以支撐我反叛,但我在明知必死時卻堅守節(jié)義,原因是不敢辱沒先祖的忠貞教誨、辜負(fù)先皇的信任。
注:秦始皇去世后,胡亥繼位,只信趙高的話,擬向蒙恬、蒙毅兄弟倆下手。子嬰規(guī)勸,胡亥不聽,先賜死蒙毅,又賜死蒙恬。此語是蒙恬臨終前語。三國曹操自稱每當(dāng)讀到蒙恬的臨終之言,“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悔在于任疑,孽在于屠戮。
——摘自《尉繚子·十二陵》
釋義
任用有問題的人,那是會悔之不及的;好行殺戮,那是會種下罪孽的。
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
——摘自《尚書·周書·周官》
釋義
在國家沒有產(chǎn)生動亂時,就制造各種法令制度進(jìn)行治理;在國家沒有產(chǎn)生危機時,就采取必要的措施來保護(hù)。
良將不怯死以茍免,烈士不毀節(jié)以求生。
——摘自西晉·陳壽 《三國志·魏書·龐德傳》釋義
賢良的將領(lǐng)不會因怕死而茍且偷生,剛烈的人不會毀掉自己的節(jié)操而求活命。
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
——摘自《左傳·莊公十一年》
釋義
大禹和商湯責(zé)備自己,他們興起得十分迅速,勢不可當(dāng);桀紂怪罪別人,自身滅亡得也十分迅速。
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天下。
——摘自《孟子·盡心上》
釋義
人在不得志時,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養(yǎng);人在得志顯達(dá)時,要兼濟天下,心懷蒼生。
圣人積聚眾善以為功。
——摘自西漢·董仲舒 《春秋繁露·考功名》
釋義
圣人善于積聚眾人的力量而成就大業(yè)。指治國安邦要發(fā)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團結(jié)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力量。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摘自清·譚嗣同 《獄中題壁》
釋義
面對帶血的屠刀,我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為去者和留者肝膽相照,光明磊落,有著昆侖山一樣的雄偉氣魄。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jìn)步則國進(jìn)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摘自梁啟超 《少年中國說》
釋義
少年是國家發(fā)展的基礎(chǔ),是國家事業(yè)的接班人,決定著國家的未來。少年強盛,國家才能強大富足。只有少年有理想、有抱負(fù)、有才學(xué)、有能力,國家才能發(fā)展富強。此語對關(guān)乎祖國未來的少年寄予無限希望,鼓勵他們奮發(fā)圖強,積極投身改革、發(fā)展中國的偉大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