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愛民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摘自《尚書·五子之歌》

釋義

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治國須以人為本。只有根基穩固了,國家才會安寧。

民者,萬世之本也。

——摘自西漢·賈誼 《新書·大政》

釋義

人民群眾是千秋萬代基業的根本。失去了人民群眾,一切都無從談起。

德惟善政,政在養民。

——摘自《尚書·大禹謨》

釋義

君王的德行在于施行清明的政治,而治國理政的關鍵在于使民眾安居樂業。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摘自《孟子·梁惠王下》

釋義

統治者如果樂于做民眾喜愛的事情,民眾也會與統治者同樂;統治者擔憂民眾所擔憂的事情,民眾也會為統治者分憂。意指統治者只有和人民同甘共苦,才能在治國安邦上取得成功。

凡舉事,必先審民心然后可舉。

——摘自秦·呂不韋 《呂氏春秋·季秋紀·順民》

釋義

做事情,一定要先考察百姓的心意,然后再去施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摘自《禮記·禮運》

釋義

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大家共有的。把品德高尚、有能力的人選拔出來,管理公共事務;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所以,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也不單撫養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夠終其天年,中年人能夠為社會效力,幼童能夠健康成長,使老而無妻者、老而無夫者、幼年喪父母者、老而無子者、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有職業,女子及時婚配。人們憎惡將財貨拋棄在地上的行為,卻不是要獨自享有;憎惡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且不為自己謀私利。這樣,就不會有人興兵作亂、盜竊財物,戶門就不用關上了,這就是理想社會。這是對人類理想社會的描述,是對政治和社會道德所能發展到的崇高境界的認識。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摘自《孟子·盡心下》

釋義

百姓是最重要的,國家其次,國君為輕?!懊褓F君輕”體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

——摘自西漢·劉安 《淮南子·泛論訓》

釋義

治理國家有常法,但根本原則就是要利民;政令教化有常規,但有令必行是上策。如果對民眾有利,就不必非效仿古制不可;如果事情周密穩妥,就不必非遵循舊法。治國者應當“法與時變,禮與俗化”,以期“利于民”。

治天下者當用天下之心為心。

——摘自東漢·班固 《漢書·鮑宣傳》

釋義

掌握治理天下大權的人,應當把天下人的愿望作為自己的愿望。只有想天下人之所想,急天下人之所急,愛民、惠民、為民,得天下人之心,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

——摘自《左傳·哀公元年》

釋義

國家興盛的時候,君主把百姓當作受傷的人一樣照顧,這是國家和百姓的福氣;國家衰亡的時候,君主把百姓看作草芥,這是國家和百姓的災難。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摘自戰國·屈原 《離騷》

釋義

我掩面流淚,長長地嘆息,為人民的生活是如此艱難困苦而感到悲傷。

不恥身之賤,而愧道之不行;不憂命之短,而憂百姓之窮。

——摘自西漢·劉安 《淮南子·修務訓》

釋義

不因自己身份低賤而感到恥辱,而因道義沒有施行而感到恥辱;不因生命短暫而憂愁,而因百姓的窮困而憂愁。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摘自唐·李紳 《憫農》

釋義

正午時分,頭頂著炎炎烈日的農民正在為禾苗除草,顆顆汗珠不斷滴落在禾苗下的土壤里。又有誰知道這盤中的美餐,每一粒都凝結著農民的辛苦!該詩寫出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來之不易。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摘自北宋·張俞 《蠶婦》釋義

全身上下穿著綾羅綢緞的人,卻不是養蠶織衣的人。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摘自《孟子·盡心上》

釋義

把愛家人擴展到愛民眾,把愛民眾擴展到愛惜萬物。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摘自《孟子·離婁上》

釋義

獲得天下有方法,獲得了百姓的支持,就獲得了天下;獲得百姓支持有方法,獲得了民心,便獲得了百姓的支持;獲得民心也有方法,百姓所希望的,替他們積聚起來,百姓所厭惡的,不要加到他們頭上,如此罷了。

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

——摘自宋·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釋義

國家以人民作為根本,也是為人民而建立的。執政的人要堅持以人為本,努力為百姓做事,這樣才能獲得民心。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摘自唐·吳兢 《貞觀政要·君道》

釋義

作為君主,心中首先要有百姓,如果以損害百姓的利益來供養自身,就如同割下大腿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飽了,人卻死了。

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則當厚其本,深其源;有害于民者,則當拔其本,塞其源。

——摘自清·錢泳 《履園叢話·水利》

釋義

天下的事情,凡是對人民有利的,就要加強其根本,深挖其源頭;凡是對人民不利的,就要拔掉其根本,堵塞其源頭。

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

——摘自明·張居正 《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

釋義

蠲(juān):免除、減免。積逋:累欠的稅負。治理國家的根本在于使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而要使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就必須知民之苦,情為民系,利為民謀。

善為國者,順民之意。

——摘自《戰國策·齊五·蘇秦說齊閔王》

釋義

那些善于治國理政的人,一定會順從人民的心意。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摘自宋·蘇轍 《上皇帝書》

釋義

清除百姓的禍患,要像對待自己的“腹心之疾”那樣堅決除之。民之疾苦,為國之要事。只有悉心察民之苦,實實在在解民之憂,才能得百姓之心。

人為國本,食為民命。

——摘自唐·李延壽 《南史·郭祖深傳》

釋義

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糧食是人民的命根。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摘自《荀子·哀公》

釋義

君主就像是船,百姓就像是水,水能夠承載著船前行,也能夠使船傾覆。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

——摘自唐·吳兢 《貞觀政要·教誡太子諸王》

釋義

君主猶如船,百姓猶如水。水能承載船行走,也能將船掀翻。你不久就要做君主了,要常懷對百姓的敬畏之心,努力為百姓做事。

有道之君,以樂樂民,無道之君,以樂樂身。樂民者,其樂彌長,樂身者,不樂而亡。

——摘自西晉·陳壽 《三國志·吳書·陸凱傳》

釋義

有道之君,用和平康樂使得人民快樂;無道昏君,用和平康樂使自己快樂。使得百姓快樂的君主,自己的快樂便會長久;只想使自己快樂的君主,還沒有得到快樂便會滅亡。

平日誠以治民,而民信之,則凡有事于民,無不應矣。

——摘自清·金纓 《格言聯璧·從政》

釋義

平時以真心誠意治理百姓,百姓就信任他,那么只要國家有事需要百姓做,百姓沒有不響應的。

鋤一害而眾苗成,刑一惡而萬民悅。

——摘自西漢·桓寬 《鹽鐵論·后刑》

釋義

鋤去一株有害的雜草,禾苗就會成長;懲罰一個為非作歹的惡人,萬民就會喜悅。

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

——摘自《左傳·莊公三十二年》

釋義

國家將要興旺,就會聽取人民的意見;國家將要滅亡,就只會聽信神靈的安排。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摘自《管子·治國》

釋義

大凡治國的根本原則,都是必須先使百姓富裕起來。

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從其欲,期于利民而已。

——摘自《韓非子·心度》

釋義

圣人治理百姓,把法度作為衡量事情的根本,不放縱百姓的欲望,而是希望能夠給百姓帶來長遠的利益。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摘自《孟子·盡心上》

釋義

好的政令,能夠使人民畏服;好的教育,能夠使人民喜愛。好的政令能獲得人民的財物,好的教育能夠得到民心。

能通其變而措于民,圣人之事業也。

——摘自北宋·張載 《橫渠易說·系辭上》

釋義

能通變而實施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就是圣人的事業。

桀紂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摘自《孟子·離婁上》

釋義

夏桀和商紂之所以會失去天下,那是因為他們失去了百姓;失去了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摘自《老子》第四十九章

釋義

圣人沒有固定不變的想法,他們總是以人民的意志為轉移。此言意在告誡統治者,國家的一切決策均應從民意出發。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摘自《左傳·襄公十年》

釋義

眾人的憤怒是不可以觸犯的,一人的欲望是很難取得成功的。此言反映了鮮明的民本思想。說明犯了眾怒,政權就無法維持穩定,專權獨裁是會導致滅亡的。

家給人足,天下大治。

——摘自宋·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釋義

家家富裕,人人豐足,天下就會安定太平。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摘自《論語·顏淵》

釋義

自古以來,人們都難免一死;如果人民不相信國家,國家便很難有立足之地。

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正矣。

——摘自《禮記·哀公問》

釋義

政治,就是要端正。君主言行端正,民眾也會跟著言行端正。說明君主是一國的表率,要嚴于律己。

民各有心,勿壅惟口。

——摘自南朝梁·劉勰 《文心雕龍·頌贊》

釋義

老百姓都有判斷是非的良知,不要堵住天下的悠悠眾口。

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摘自秦·呂不韋 《呂氏春秋·季秋紀·順民》

釋義

能夠在失去民眾擁護的情況下而建立功名的人,還從來沒有出現過。強調任何人要想建功立業,沒有人民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說明民心向背對國家發展的影響之大。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摘自《國語·召公諫厲王弭謗》

釋義

阻止人們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流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河流一旦堵塞而決堤,必定禍及很多人。人民也是這樣。因此,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其通暢;治理民眾的人,要讓人民暢所欲言。

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摘自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

釋義

不講信義,就不能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支持,就不能使國家鞏固。

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

——摘自西晉·陳壽 《三國志·魏書·華歆傳》

釋義

治國要以老百姓為基礎,老百姓以穿衣吃飯為根本。此語強調治國者必須樹立“以民為本”的意識,著力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此治國理念至今仍有積極意義。

善為政者,必重民力。

——摘自北宋·程顥、程頤 《二程粹言·論政》

釋義

善于治理國家的人,一定會十分注重人民的力量。

牧心者,牧天下。

——摘自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

釋義

善于把握、順從民心的人,可以把握天下。

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摘自《周易·謙卦》

釋義

勤勞而又謙遜親和的君子,能夠得到廣大老百姓的敬服。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摘自《老子》第六十六章

釋義

要統治人民,就先用言辭表達對人民的敬重;要領導人民,就必須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

農,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摘自東漢·班固 《漢書·文帝紀》

釋義

農業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賴以生存的衣食來源。

王事唯農是務,無有求利于其官,以干農功。

——摘自《國語·周語上》

釋義

在所有的公事中,最重要的就是致力于農業,不要為求財利役使百姓而妨害農事。此言說明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人民賴以生存的根本。

貞觀十三年,太宗謂侍臣曰:“林深則鳥棲,水廣則魚游,仁義積則物自歸之。人皆知畏避災害,不知行仁義則災害不生。夫仁義之道,當思之在心,常令相繼,若斯須懈怠,去之已遠。猶如飲食資身,恒令腹飽,乃可存其性命?!蓖醌曨D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摘自唐·吳兢 《貞觀政要》

釋義

貞觀十三年,唐太宗對隨從侍奉的大臣們說:“樹林廣袤就有飛鳥棲息,水域深廣就有魚兒游弋,多施仁義百姓自然會歸順。人們都知道害怕而躲避災害,卻不知道施行仁義,災害就不會產生。仁義之道,要時刻牢記在心里,不斷地將仁義的政令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會遠離仁義之道。這就好比用飲食來滋養身體,要讓肚子經常吃飽,才能夠維持生命。”王珪叩頭說:“陛下能知道這些道理,真是天下的大幸?。 ?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

——摘自西漢·劉安 《淮南子·泛論訓》

釋義

治理國家有一定的法則,而使百姓受益是最根本的;政治教化有一定的途徑,而政令暢通是最關鍵的。

君子當官任職,不計難易,而志在濟人,故動輒成功。

——摘自清·金纓 《格言聯璧·勤政類》

釋義

君子當官做事,不計較事情的難易,其志向只在于幫助百姓,因此往往能獲得成功。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點,民沾萬點之恩。

——摘自《錢氏家訓》

釋義

做官之人對百姓多一分關心,百姓就可得到十分的好處;做官之人能多吃一點苦,百姓就能得到數不盡的恩惠。

古之為政,愛人為大。

——摘自《禮記·哀公問》

釋義

古人治理國家,會將愛護人民作為第一要務。

君必自附其民,而后民附之;君必自離其民,而后民離之。

——摘自明·莊元臣 《叔苴子·外篇》

釋義

君主一定要先親近人民,然后人民才歸附他;君主一定是先背叛人民,然后人民才背叛他。

人主有能以民為務者,則天下歸之矣。

——摘自秦·呂不韋 《呂氏春秋·愛類》

釋義

身為君主者,如能夠將百姓的事情當作主要事務去處理,那么整個天下就都會歸附他。說明君主施行仁政、以民為本,對民心的歸附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問善御者莫如馬,問善治者莫如民。

——摘自西漢·劉向 《說苑·談叢》

釋義

想要了解善于駕車的人,不如去問馬;想要了解善于治國的人,不如去問百姓。

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為心,故君處臺榭,則欲民有棟宇之安。

——摘自唐·吳兢 《貞觀政要·納諫》

釋義

自古以來,有道之君都是將人民的心愿作為自己的心愿。因此,君主住在華美的樓閣中,便要想到使百姓也能夠有安身之所。

夫民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圣。

——摘自《管子·君臣上》

釋義

聽取人民的意見,只聽取個別人的意見是愚蠢的;全面綜合地聽取意見,才是圣明的。

眾力并,則萬鈞不足舉也;群智用,則庶績不足康也。

——摘自東晉·葛洪 《抱樸子·務正》

釋義

匯集眾人的力量,即便萬鈞重的東西也能夠舉起來;將人們的智慧匯集起來,把各項事業做好也不難。

民不逃粟,野無荒草,則國富,國富者強。

——摘自戰國·商鞅 《商君書·去強》

釋義

百姓不逃離耕種,野外沒有荒草,國家就會富有;國家富有,自然就會強大。

無紓目前之虞,或興意外之變。人者,邦之本也。財者,人之心也。其心傷則其本傷,其本傷則枝干顛瘁矣。

——摘自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唐德宗建中四年》

釋義

如果不解除眼前的憂患,也許還會引起意外的變故。百姓是國家的根本,財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傷害,根本也就會受到傷害;根本受到傷害,枝干也就會傾倒枯槁。

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

——摘自明·顧炎武 《日知錄》

釋義

要將天下的權力,交給天下百姓,而不是皇帝一人獨斷。

養心者不寒其足,為國者不勞其人。

——摘自唐·武則天 《臣軌·利人章》

釋義

修養自己心性的人不會使自己的腳受寒,治理國家的人不會使百姓太過勞苦。

政有三而已:一曰因民;二曰擇人;三曰從時。

——摘自西漢·劉向 《說苑·尊賢》

釋義

為政之道有三個要點:一是要順應人民的意愿;二是要選擇賢德之人;三是要順從時勢。

天下者非ー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摘自秦·呂不韋 《呂氏春秋·貴公》

釋義

天下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而是所有百姓的天下。

朕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朕一衣,則思紡織之辛苦。

——摘自唐·吳兢 《貞觀政要·教誡太子諸王》

釋義

每當我吃飯的時候,便想起農民耕種的艱辛;每當我穿衣的時候,就想起紡布織衣的辛苦。

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勝強敵者,必先勝其民者也。

——摘自戰國·商鞅 《商君書·畫策》

釋義

能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百姓;能戰勝強大敵人的人,一定要先能戰勝敵方的百姓。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摘自東漢·王充 《論衡·書解篇》

釋義

房屋是否漏雨,住在屋中的人最清楚;政策的好壞,老百姓最清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摘自《論語·季氏》

釋義

不擔心貧窮,而擔心財富不均;不擔心人口少,而擔心不安定。財富均勻就沒有所謂的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社會因此安定,國家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

舟順水之道乃浮,違則沒;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則危。

——摘自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唐德宗建中四年》

釋義

船順乎水的規律才能浮起,否則就會沉沒;君主能順從人民的意愿才能地位鞏固,否則處境就會危險。

汝知稼穡之艱難,則常有斯飯矣。

——摘自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唐紀》

釋義

你知道農民耕種的辛苦,就會有飯吃了。

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

——摘自《尚書·周書·酒誥》

釋義

人不要只是以水為鏡子,而應當以民眾為鏡子。

身居民上,操得為之權,必須做有益生民之事。

——摘自《官經》

釋義

地位在百姓之上,掌握著治國安邦大權的人,必須要做有益于百姓的事。

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后文。

——摘自梁·沈約 《宋書·江夷傳》

釋義

治國的方法,是給人以食物不如給人以信義;做人,首先要講誠信,才可飾之以文。

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摘自《尚書·周官》

釋義

以天下之公理滅一己之私欲,百姓莫不敬信佩服。

水濁則魚喁,令苛則民亂。

——摘自西漢·韓嬰 《韓詩外傳》

釋義

如果水太過渾濁,水中便缺少氧氣,魚便會將嘴露出水面;政令如果太過苛刻,人民便會無法承受,容易發生叛亂。

仁者無敵。

——摘自《孟子·梁惠王上》

釋義

施行仁政的君主,必然贏得民眾的擁戴;上下一心,團結一致,是無人可敵的。

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

——摘自西漢·劉安 《淮南子·修務訓》

釋義

能夠做到公正沒有偏私的人,說一句話便能夠使得人民齊心團結。

一農不耕,民或為之饑;一女不織,民或為之寒。

——摘自《管子·輕重甲》

釋義

一個農夫不去耕種,便可能有人挨餓;一個婦女不去織布,便可能有人挨凍。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摘自《老子》第七十四章

釋義

人民不怕死,怎么能用死來威脅他們呢!

人聚則強,人散則厄。

——摘自清·魏源 《默觚·治篇》

釋義

民眾團結,國家就會強大;人民離心離德,國家就會衰弱。

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

——摘自《六韜·武韜·發啟》

釋義

有利于人民的,人民就會歡迎;有害于人民的,人民就會拒絕。

善也吾行,不善吾避。

——摘自唐·韓愈 《子產不毀鄉校頌》

釋義

好的我就施行,不好的我就避開。指執政者對于民眾的批評要虛心接受,民眾認為好的就繼續施行,民眾認為不好的就盡快改變。

治無成局,以為治者為準,能以愛人之實心,發為愛人之實政,則生人而當謂之仁。

——摘自宋·呂本中 《官箴》

釋義

治理政事并沒有固定的模式,要以為官者的實踐經驗為準則。能夠心懷愛民之心,施行愛民的政策,使得人民安定生活,這便是仁政。

王者得治民之至要,故不待賞賜而民親上,不待爵祿而民從事,不待刑罰而民致死。

——摘自戰國·商鞅 《商君書·農戰》

釋義

君主掌握了統治天下的要領,所以還沒有等到君主施行賞罰,民眾便親附他;還沒有等到君主封爵加祿,民眾便從事農戰;還沒有等君主施行刑罰,民眾便拼命效力了。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摘自西漢·司馬遷 《史記·李斯列傳》

釋義

泰山那樣高大是因為不拒絕土石;大海那樣深廣是因為不擇細流;君主不推卻百姓,親民愛民,所以能夠成就其明德。

戶口滋多,則賦稅自廣,故其理財,常以養民為先。

——摘自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

釋義

管理財政,常把養活老百姓作為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治理國家,最主要的是把老百姓的吃穿住行作為首要問題來考慮,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支配錢財。

除天下之害者受天下之利,同天下之樂者饗天下之福。

——摘自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十四年》

釋義

除去天下禍害的人,就能夠享受到天下的利益;能夠與天下人共同享受快樂的人,就能夠與天下人共同享受福分。

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摘自南朝·范曄 《后漢書·第五鐘離宋寒傳》

釋義

身體力行教導百姓,百姓就會接受教化;若僅流于言論,說一套做一套,百姓不僅不會接受教化,反而會生出是非。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摘自《老子》第三十九章

釋義

尊貴的人應當以貧賤的人為根本;身處高位的人,要以地位低的人為基礎。君主應以百姓為基礎。

惠雖不能周于人,而心當常存于厚。

——摘自明·薛瑄 《從政錄》

釋義

即使恩惠不能照顧到每一個人,也要始終保持關懷民眾的心。

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

——摘自《荀子·王霸》

釋義

治理國家的君主,得到百姓出力耕種的就富足,得到百姓拼死作戰的就強大,得到百姓稱贊頌揚的就榮耀。

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

——摘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釋義

賢明的君主,是自己吃飽了還能知道有百姓在挨餓,自己穿暖了還能知道有百姓在挨凍,自己安逸了還能知道有百姓在勞苦。

善御者不忘其馬,善射者不忘其弓,善為上者不忘其下。

——摘自西漢·韓嬰 《韓詩外傳》

釋義

善于駕馭馬車的人,會愛惜自己的馬匹;善于射箭的人,會愛惜自己的弓箭;善于治國的君主是不會忘了自己的臣民的。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

——摘自《尚書·周書·蔡仲之命》

釋義

上天對人并沒有親疏遠近之分,只會幫助有德行的人;人民的心中沒有固定的君主,只會擁護有仁愛之心的人。

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

——摘自《墨子·兼愛中》

釋義

有仁德的人辦事,一定是以增進萬民的利益、除去萬民的禍患為己任,以此作為自己的事業。

國去言,則民樸;民樸,則不淫。

——摘自戰國·商鞅 《商君書·農戰》

釋義

國家摒棄空談,民風就會淳樸;民風淳樸,人們就不會放縱。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摘自《大學》

釋義

仁德的人會將自身的財物都用在百姓身上,以贏得美譽;不仁德的人會用權力為自己聚斂財富。

利歸眾人,何事不成;利歸一己,如石投水。

——摘自明·方汝浩 《禪真后史》

釋義

利益歸于人民大眾,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利益只歸自己一個人,就如同投石于水,毫無用處。

處事者不以聰明為先,而以盡心為急。不以集事為急,而以方便為上。

——摘自宋·呂本中 《官箴》

釋義

善于處理事情的人,不會把聰明放在第一位,而是把盡心盡力放在第一位;不會把事成有功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有利于百姓放在第一位。強調處事、干事的態度,與政德、操守緊密相關。

惟其愛,故智無不及。

——摘自宋·呂本中 《官箴》

釋義

只要有愛,就會有無窮的智慧。若愛民如子,就不害怕他的才智不夠。

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君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

——摘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釋義

預防百姓的言論,就如同預防洪水一樣。大水沖破了堤壩,肯定會傷害很多人,君主也沒有辦法挽救。還不如開一個小口子,慢慢地將水放出,以疏導為主。

人心安則念善,苦則怨叛。

——摘自西晉·陳壽 《三國志·吳書·華核傳》

釋義

人心安定,就會一心向善而不會想著為非作歹;反之,人心不安,怨聲載道,就會萌發怨恨與叛逆之心。此語強調解決民生問題是安定民心的關鍵,而安定民心又是引導百姓棄惡向善的關鍵。

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

——摘自《左傳·桓公二年》

釋義

命名用來表示道義,道義可以產生禮儀,禮儀可以體現政治,政治可以用來正民。

貴人而賤祿,則民興讓;尚技而賤車,則民興矣。

——摘自《禮記·坊記》

釋義

重視人才而輕視俸祿,這樣人民就會變得謙讓;重視技能而輕賤車馬,人民就會興起學技藝的風氣。

粵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

——摘自《鬼谷子·捭闔》

釋義

縱觀歷史,可以知道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是以蕓蕓眾生為先的。

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摘自《戰國策·秦策·衛鞅亡魏入秦》

釋義

一年后,道路上別人遺失的財物沒人拾取,人民也不會妄求,國家變得強盛,諸侯國都會心生畏懼。

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而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摘自《禮記·緇衣》

釋義

在下位的人跟著上位的人做事,不是服從于上位的人發號施令,而是信服其實際行動。處于上位的人喜歡什么東西,在下位的人就會更加喜歡。因此,上位之人的言行不可不慎重,因為他們是民眾的表率。

下以直為美,上以媚為忠。

——摘自五代·馮道 《榮枯鑒·聞達》

釋義

老百姓喜歡道德高尚剛直不阿的人,可上層領導反而把諂媚的順從者當作忠誠之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投县| 綦江县| 公安县| 阿拉善右旗| 海城市| 司法| 武威市| 灌阳县| 腾冲县| 永安市| 朝阳区| 丰宁| 乌什县| 兴化市| 长治市| 和平区| 廊坊市| 海晏县| 甘谷县| 吉林省| 黔东| 上高县| 湟源县| 福州市| 西乌珠穆沁旗| 梁河县| 漳平市| 毕节市| 阳原县| 孝感市| 永仁县| 铁岭县| 赞皇县| 永清县| 梁平县| 柳河县| 北安市| 武川县| 老河口市| 云霄县| 纳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