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第1章 《政治篇》:君臣

【一馬之奔,無一毛而不動;一舟之覆,無一物而不沉】 出自北周庾信《擬連珠》。意思是:一匹馬在奔跑的時候,全身的毛沒有一根不跟著振動;一條船傾覆后,船上所有的東西沒有一樣不跟著沉沒。比喻國君對百姓、對整個國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出自《韓非子·功名》。疾:快速。意思是:只用一只手拍,速度再快,也沒有聲響。比喻君臣之間應互相配合,才能奏效。

【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于人,故明君務力】 出自《韓非子·顯學》。務:致力于。意思是:國家強大,別人就來朝見,國家弱小,就要去朝見別人。因此,英明的國君會致力于壯大自己的實力。

【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 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如果國君有愛嫉妒他人的臣子,那么賢良的人就不會來輔佐他。

【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 出自《禮記·緇衣》。事:對待。意思是:下級對待上級,不是聽從他的命令,而是順從他的行為。說明領導應當以身作則。

【上之所為,民之歸也】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歸:歸附。意思是:上層人物的所作所為,民眾也會跟著做。

【上無驕行,下無諂德】 出自《晏子春秋·內(nèi)篇問上》。諂:奉承。意思是:國君不驕傲自大,下面的人就不會阿諛奉承。

【上不正,下參差】 出自晉代楊泉《物理論》。參差:指混亂的樣子。居上位的人行為不端正、不正派,居下位的人就會錯誤百出。說明領導者應嚴于律己、以身作則。

【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lián)裼选?出自《孔子家語·王會》。益:更加。意思是:國君樂善好施,臣下則會更加寬厚;國君能親近賢才,則臣下交友都會審慎。

【上有毫發(fā)之意,則下有丘山之取】 出自宋代蘇轍《欒城集·久旱放民間債欠·貼黃》。意思是:居高位的人想要得到如同毫發(fā)大小的東西,下面的人就會搜刮像山一樣大的東西。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 出自唐代柳宗元《送薛存義序》。若:你。意思是:那些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他們的職責嗎?他們應該是民眾的仆役,而不僅僅是奴役民眾。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 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上天育民,并不是為了君主;但上天立君主,卻是要他為人民做事的。

【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yǎng)君子】 出自《孟子·藤文公上》。君子:官吏。野人:老百姓。意思是:沒有當官的就沒有辦法治理百姓,沒有老百姓就無法養(yǎng)活當官的。說明在一個國家里,官吏和百姓缺一不可。

【不以堯舜之心為君者,具君也;不以伊尹、周公之心為臣者,具臣也】 出自唐代皮日休《鹿門隱書》。堯、舜:都是古代的賢明的帝王。伊尹、周公:是古代有名的賢臣。意思是:做君主,沒有像堯舜那樣的心境,就不是稱職的君主;做臣子,沒有像伊尹、周公那樣的心境,就不是稱職的臣子。

【公生明,偏生暗】 出自《荀子·不茍》。暗:愚昧、糊涂。意思是:公正就會使人明于事理,偏私就會使人愚昧糊涂。說明為政者應該時刻保持公正之心。

【功不濫賞,罪不濫刑】 出自唐代元結《至正》。意思是:對有功的人不隨意獎賞,對有罪的人也不亂加懲罰。

【主好要則百事詳,主好詳則百事荒】 出自《荀子·王霸》。要:綱領。詳:完備,細密。意思是:如果君主善于提綱挈領,那么百事都會做得十分周詳;如果君主喜歡什么都管,那么什么事情都會荒廢。說明君主應該是統(tǒng)籌大局,而不是事必躬親。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出自《禮記·大學》。好:喜好。惡:憎惡。意思是:當權者應該愛民之所愛,恨民之所恨,才能算得上是百姓的父母。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出自《禮記·中庸》。陵:同“凌”,欺凌。援:攀附。意思是:身居高位,不欺凌地位低的人;身居低位,也不攀附地位高的人。比喻領導者因該端正自持。

【執(zhí)狐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持不斷之意者,開群枉之門】 出自《漢書·楚元王傳》。不斷:猶豫不決。意思是:多疑的人,容易被讒言所左右;優(yōu)柔寡斷的人,容易讓惡人的邪說鉆空子。說明當權者不要亂加猜疑,應當善于決斷。

【過舉不匿,則官無邪人】 出自《商君書·墾令》。過舉:錯誤的行為。匿:隱瞞。意思是:做官的人不隱瞞錯誤的行為,那么在其中間,就不會有奸邪之人了。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出自《易·系辭下》。藏:積蓄。器:才干、才智。意思是:君子要不斷積累才智,等到有利的時機就發(fā)揮出來。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出自《韓非子·有度》。奉:執(zhí)行。意思是:如果君主執(zhí)行法度堅決、有力,國家就會強盛;如果執(zhí)法軟弱,國家就會衰敗。

【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潔】 出自《資治通鑒》。表:古代測量日影計時的標桿。景:同“影”。邪:同“邪”。意思是:標桿是彎曲的,它的影子也必定是彎曲的;水源是清潔的,流水也必定是潔凈的。比喻上級公正廉明,下級就自然端正無邪。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自《論語·子路》。意思是:執(zhí)政者如果自身言行正當,即便不下命令,下面的人也會去做;如果其言行不正,縱然下了命令,下面的人也不會聽從。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出自《孟子·盡心下》。昭昭:明白。意思是:賢德之人,總是自己先對問題有了透徹的理解,才去教導別人。

【居上克明,為下克忠】 出自《書·伊訓》。克:能夠。意思是:在高位的人應能夠體察下情,在低位的人應能夠竭盡忠誠。

【聞謗而怒者,讒之囮:也;見譽而喜者,佞之媒也】 出自隋代王通《中說·魏相》。謗:謗諫。囮:誘捕同類鳥用的活鳥。佞:花言巧語。意思是:聽到謗諫就發(fā)怒,這是讒言的喜子;受到贊揚就高興,這是讒佞的媒介。意在告戒當權者不能聞譽則喜、聞諫則怒。

【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出自三國時蜀國諸葛亮《納言》。意思是:雨水從屋頂漏到地下,要阻止它,就要堵住屋頂上的漏洞。屋頂不堵,則漏雨不止,下面就無法居住了。比喻下面出了問題,要從上面找根源。

【怒不犯無罪之人,喜不從可戮之士】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喜怒》。從:同“縱”,放縱。意思是:憤怒的時候,不要觸犯到無罪的人;高興的時候,也不能放縱應該殺頭的人。比喻國君不能感情用事。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 出自《資治通鑒》。意思是:家境貧困,就會想要一個賢德的妻子;國家出現(xiàn)動亂,就會渴求一位治國有方的宰相。比喻形勢艱難時,就會盼望能解決問題的人出現(xiàn)。

【讒不自來,因疑而來;間不自入,乘隙而入】 出自明代劉基《郁離子·畏鬼》。間:挑撥離間的話。意思是:讒言不會自己來,而是因為心中有了疑惑才來;離間的話不會自己鉆入,而是因為有了矛盾和隔閡才來。

【智者因危而建安,明者矯失而成德】 出自唐代陸贄《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矯:糾正。意思是:智慧之人,可以在危急的情況下轉危為安;明達之人,往往能夠糾正自己的過失而成就自己的美德。

【善御者不忘其馬,善射者不忘其弓。善為上者不忘其下】 出自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御:駕車。意思是:好的車夫總是愛惜自己的馬,好的射手總是愛惜自己的弓,而好的君主總是想著自己的百姓。

【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 出自《管子·小稱》。意思是:嚴于自我批評的人,人民就不會抱怨他;不肯自我批評的人,人民就會譴責他。

【從來有名士,不用無名錢】 出自宋代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清廉》。士:官吏。意思是:自古有名聲遠播的官吏,就不用那些沒有正當來歷的錢。

【仕之患也,酷無酷,賄無賄,曠無況】 出自清代周壽昌《思益堂日札》。曠:曠職,不理職事。意思是:做官最讓人擔憂的就是,表面看上去不殘酷,而實際上卻很殘酷;表面看上去從不受賄,但實際上卻受了賄;表面看上卻沒有不理職事,但實際上卻玩忽職守。

【臣不得其所欲于君者,君亦不能得其所求于臣也】 出自《淮南子·主術訓》。意思是:如果大臣不能從君主那里得到他想要的東西,那么君主也就不能從大臣那里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治民如治目,撥觸之則益昏;治吏如治齒牙,剔漱之則益利】 出自元代張養(yǎng)浩《牧民忠告·御下》。昏:昏花。齒牙:牙齒。意思是:管理百姓就像醫(yī)治眼睛一樣,越是撥弄越是看不清;而管理官吏,則如同醫(yī)治牙齒,越是剔刷洗漱越是有好處。說明對待百姓要以寬厚仁愛處之,對待官吏要多加訓誡整治。

【為祿仕者,不能成政】 出自漢代劉向《說苑》。意思是:爭奪功名利祿的人,不會做出好的政績來。

【為人上者至公至明,則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無所復逃矣】 出自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意思是:在上位的人如果能夠公正廉明,那么下面的人是否有才能就一目了然了,就沒有能逃過上級眼睛的了。

【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意思是:一個國家有三個君主,我該聽誰的呢?說明領導多,意見又不一致,下面的人不知該聽誰的。

【下臣事君以貨,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出自《荀子·大略》。貨:財物。身:生命。人:人才。意思是:德行卑下的臣子搜刮錢財和珍寶獻給君主,德行一般的臣子把自己獻給君主,德行高尚的臣子把賢能的人才推薦給君主。

【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 出自《荀子·大略》。妖:邪佞之人。意思是:做臣子的嘴上說的盡是好的,而實際做的卻全是壞事,這種人就是國家的妖孽。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 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做臣子的嘴上能講出治國的道理,又能身體力行,這才是國家之寶。說明最可貴的臣子是即能立言又能力行。

【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出自《荀子·君道》。次:爵位的高低。意思是:根據(jù)一個人的品德高低而排定其爵位的高低,根據(jù)其能里的大小來授予其相應的官職。

【時危見臣節(jié),世亂識忠良】 出自(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意思是:情勢危急的時候才能看出臣子的節(jié)氣,世道混亂的時候才能看出誰是忠臣。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出自《孟子·離婁下》。土芥:泥土、小草。意思是:君主將臣子看得像草芥一樣低賤,臣子就會將君主看得像敵人一樣仇恨。說明君臣關系當中,君主如何看待臣子,臣子也會有相應的態(tài)度對待君主。

【聞鼓鼙之聲,則思將率之臣】 出自漢代班固《漢書·陳湯傳》。鼙:古代軍用小鼓,這里借指軍事、戰(zhàn)爭。意思是:一聽到戰(zhàn)鼓的聲音,就會想起統(tǒng)兵打仗的將領來。后來常用此句形容一遇戰(zhàn)事就想起良將的重要。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陟:進用。臧否:好壞,這里指評論人物的好壞。異同:這里為偏義復詞,側重在異。意思是:提拔與處罰、贊揚和批評,不應該有差異。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 出自漢代桓寬《鹽鐵論·疾貪》。表:古代測量日影以計時的標桿。意思是:要想讓影子正,就要先將標桿樹直;要想讓下面的人清廉,就要先自己做到清廉。說明上位是下位的表率。

【賞之譽之不勸,罰之毀之不畏,四者加焉不變,則除之】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意思是:給他獎賞和贊譽,他不因此而更加努力;給他懲罰和批評,他也不因此而畏懼;這四種措施他都無動于衷的話,那么就撤除他。

【除膚瘍,不除癥結者,其人必死;稱君圣,謫百官過者,其國必亡】 出自清代唐甄《潛書·抑尊》。瘍:瘡。謫:指責,批評。意思是:只除去皮膚上的瘡癤,而不除掉身體內(nèi)的病根,這樣的人一定會死亡;只稱道自己圣明,而指責百官的過錯,這樣的國家一定會滅亡。說明政事出了問題,首先應當從居上位的人那里找根源。

【善御者不忘其馬,善射者不忘其弓,善為者不忘其下】 出自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御:指駕御馬車。上:指君王。意思是:善于駕御馬車的人,不會忘記自己的馬;善于射箭的人,不會忘了自己的弓;善于為君王的人,不會忘了自己的屬下。

【量足以容君子,識足以辨小人,可以為大臣矣】 出自宋代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達賢錄》。量:氣量,氣度。意思是:氣量足可以容得下君子,見識足可以辨得出小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做大臣了。

【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出自《韓非子·有度》。意思是:圣明的君主用法度選取人才,而不是按照自己的私意來舉薦人才;用法度來衡量功績,而不是憑自己的私意來估計。

【君戒專欲,臣戒專利】 出自漢代荀悅《申鑒·雜言上》。意思是:做君王的要切忌只專求自己的物欲,做臣子的要切忌只專求自己利益。

品牌:北京明天文化(先知先行)
上架時間:2025-02-28 15:34:27
出版社:北京明天遠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本書數(shù)字版權由北京明天文化(先知先行)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fā)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树市| 舟山市| 高邑县| 双城市| 游戏| 扬中市| 永春县| 边坝县| 义乌市| 玛曲县| 镇原县| 南溪县| 佛坪县| 石阡县| 文山县| 独山县| 开封县| 临海市| 鄂州市| 泽州县| 三穗县| 抚远县| 德格县| 宣城市| 合江县| 安岳县| 馆陶县| 彰武县| 南靖县| 万山特区| 桃园县| 五指山市| 青海省| 望都县| 灵丘县| 梁山县| 龙陵县| 肇州县| 天门市| 赣州市| 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