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風云:從太武遇弒到隋文一統
北魏·正平二年(452年),平城永安宮
拓跋燾的血濺在永安宮的銅爐上時,爐中炭火正旺。他瞪著眼前的中常侍宗愛,手指還指著案頭未批完的軍報——那是征西將軍皮豹子從仇池發來的捷報,墨跡未干,此刻卻被溫熱的血浸透。宗愛手中的金錯刀還在滴血,刀刃上刻著的“太武親賜“四字在燭下閃著諷刺的光。
“陛下何必動怒,“宗愛用袖口擦去刀上血跡,聲音平靜得像在談論天氣,“您殺我族人時,可曾想過今日?“拓跋燾喉嚨里發出嗬嗬聲響,這位滅北涼、伐柔然、一統北方的太武帝,終究沒躲過宦官的刀鋒。三日前他還在平城西門校場檢閱騎兵,看著長孫翰的兒子長孫平成在馬背上射落三只飛雁,如今卻倒在自己信任的宦官刀下。
宗愛殺拓跋燾后,矯詔立南安王拓跋余為帝,改元承平。他自任大司馬、大將軍、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居上宮,錄萬機,出則警蹕,入則稱警,儀衛之盛,過於帝王“。拓跋余不甘為傀儡,密謀奪其權,宗愛得知后,于承平元年十月派小黃門賈周將其弒殺于太廟。短短數月,北魏連喪二帝,朝野震恐。
北魏·興安元年(452年),平城永巷
拓跋濬在永巷的柴房里聽到宮變消息時,正用枯枝在地上推演兵法。他是拓跋燾之孫,景穆太子拓跋晃之子,因受宗愛構陷,被放逐至此。柴門外傳來急促的腳步聲,羽林郎陸麗撞開門,甲葉上還沾著夜露:“皇孫,隨我來!“
陸麗將拓跋濬藏在馬鞍下,騎馬奔往皇宮。殿中尚書源賀率禁兵控制宮門,高呼:“宗愛弒君,罪該萬死,今奉皇孫即位!“士兵們群情激昂,沖入宗愛府邸將其擒獲。興安元年十月,拓跋濬即皇帝位,是為文成帝。他下令將宗愛、賈周車裂于市,滅其三族。當宗愛的首級懸掛在平城南門時,百姓爭相投石,以泄其憤。
文成帝在位期間,推行懷柔政策,恢復佛教,興安二年(453年)下令重修云岡石窟。他重用高允、陸麗等賢臣,高允曾勸諫:“今宮室已備,不必更營,當以養民為務。“文成帝納其言,減免賦稅,北魏國力逐漸恢復。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病逝,長子拓跋弘即位,是為獻文帝。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洛陽銅駝街
拓跋宏站在銅駝街的廢墟上,望著遠處的永寧寺塔基。這年七月,他以南征為名,率二十萬大軍抵達洛陽,恰逢連日大雨,將士們渾身濕透,跪在宮前請求停止南征。拓跋宏趁機宣布:“若不南征,便遷都于此。“群臣面面相覷,不敢再言。
太和十七年(493年),北魏正式遷都洛陽。拓跋宏推行漢化政策,下令“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自己改姓元,是為孝文帝。他在光極殿召見群臣,指著任城王元澄說:“昨日朝堂之上,卿謂遷都不可,今意如何?“元澄叩首道:“陛下欲混一天下,此萬世之利也。“孝文帝大悅,任命他為吏部尚書,主持改革。
但改革遭到鮮卑貴族抵制。太和二十年(496年),太子元恂不愿漢化,私藏胡服,企圖逃回平城。孝文帝震怒,廢其為庶人,后賜死。同年,鮮卑貴族穆泰、陸叡在平城起兵叛亂,孝文帝派任城王元澄率軍平叛,俘獲穆泰,陸叡自殺。孝文帝站在平城南門,望著曾經的都城,嘆道:“若不遷都,此輩必反。“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病逝于南征途中,臨終前任命元澄、元詳等輔政。他的改革使北魏國力達到鼎盛,卻也埋下了分裂的隱患。那些留在北方邊鎮的鮮卑武人,因不滿漢化政策,逐漸與洛陽的鮮卑貴族離心。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沃野鎮
破六韓拔陵的長矛刺穿鎮將的咽喉時,沃野鎮的戍卒們正在啃食凍硬的麥餅。這年正月,因鎮將欺壓,破六韓拔陵率戍卒起義,高呼“誅除貪官,還我生路“。北魏派臨淮王元彧率軍鎮壓,在五原被起義軍擊敗。
正光五年(524年),六鎮起義爆發。懷朔鎮高歡、武川鎮宇文泰、李虎等先后加入起義軍。高歡曾勸破六韓拔陵:“公以高車之眾,當魏兵精銳,宜先取云中,再圖大業。“破六韓拔陵不聽,后被北魏勾結柔然擊敗。高歡投降北魏爾朱榮,宇文泰則隨賀拔岳入關。
起義雖被鎮壓,但北魏統治已搖搖欲墜。孝昌三年(527年),葛榮率河北流民起義,眾至百萬,號稱“齊帝“。爾朱榮率七千精銳騎兵在滏口與葛榮決戰,他令士兵每人帶短刀,從山間小路突襲,大敗葛榮,將其擒殺。爾朱榮自此掌握北魏兵權,入駐洛陽。
北魏·武泰元年(528年),河陰陶渚
胡太后站在黃河邊,望著渾濁的河水,手中的鴆酒還在微微晃動。她鴆殺親生兒子孝明帝元詡,立三歲的元釗為帝,企圖繼續臨朝稱制。爾朱榮以“匡扶帝室“為名,率軍南下,在河陰陶渚擁立長樂王元子攸為帝,是為孝莊帝。
武泰元年(528年)四月,爾朱榮將胡太后及元釗沉入黃河,又以“百官貪虐“為由,誘騙北魏百官至陶渚,下令騎兵包圍屠殺,兩千余北魏宗室、官員遇害,史稱“河陰之變“。孝莊帝站在高臺上,看著血流成河,渾身顫抖。爾朱榮的堂弟爾朱世隆在一旁冷笑道:“陛下當知,今日之事,非榮意也。“
孝莊帝不甘心為傀儡,永安三年(530年),他在明光殿設伏,誅殺爾朱榮。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率軍攻入洛陽,俘虜孝莊帝,將其縊殺于晉陽三級寺。高歡趁機收編爾朱榮殘部,在信都起兵,討伐爾朱氏。普泰二年(532年),高歡在廣阿大敗爾朱兆,進入洛陽,立元修為帝,是為孝武帝。
東魏·天平元年(534年),鄴城相州府
元修坐在相州府的大堂上,望著高歡送來的膳食,遲遲不敢動筷。這位孝武帝不甘心受高歡控制,與關中大行臺宇文泰暗通款曲。天平元年(534年),元修率宗室、百官西奔長安,投靠宇文泰。高歡遂立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城,史稱東魏。
宇文泰在長安擁立元修,改元永熙,史稱西魏。但元修與宇文泰也矛盾激化,永熙三年(534年),宇文泰鴆殺元修,立元寶炬為帝。從此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魏,高歡與宇文泰隔黃河對峙。
東魏武定五年(547年),高歡病逝于晉陽,臨終前對兒子高澄說:“侯景跋扈,非汝所能駕御,可悉以心腹委之慕容紹宗。“高澄繼位后,先殺重臣崔暹,穩定政局,后又在渦陽大敗侯景。但武定七年(549年),高澄在鄴城遇刺身亡,其弟高洋趁機奪取大權。
北齊·天保元年(550年),鄴城太極殿
高洋戴著通天冠,穿著十二章紋的袞服,站在太極殿上接受禪讓。他的哥哥高澄曾說:“吾父子功蓋天地,豈止作忠臣耶?“如今他代東魏稱帝,國號齊,史稱北齊,改元天保。這位“快刀斬亂麻“的文宣帝,在位初期勵精圖治,任用楊愔、高德政等,修筑長城,出擊柔然、契丹,“威振戎夏“。
但天保六年(555年)后,高洋開始酗酒殘暴,常裸身在街上行走,或隨意殺戮大臣。他曾問彭城公元韶:“漢光武何故中興?“元韶答:“以王莽未殺劉宗。“高洋遂下令殺北魏宗室元氏七百余人,投尸漳水,導致鄴人捕魚時常見人骨。天保十年(559年),高洋病逝,太子高殷即位,是為廢帝。
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長安未央宮
宇文覺穿著鮮卑舊服,坐在未央宮的胡床上,聽著堂兄宇文護的奏報。武成二年(560年),宇文護廢黜孝閔帝宇文覺,立宇文毓為帝,是為明帝。明帝聰慧剛毅,宇文護忌憚,武成二年(560年),派人鴆殺明帝,立宇文邕為帝,是為武帝。
北周武帝宇文邕隱忍十二年,建德元年(572年),在含仁殿誅殺宇文護,親掌朝政。他推行改革,釋放奴婢,興修水利,更重要的是建德三年(574年),下令滅佛,“融佛焚經,驅僧破塔“,使北周國力大增。建德四年(575年),武帝率軍伐北齊,在平陽大敗齊軍。
北齊后主高緯昏庸無能,殺名將斛律光、高長恭,寵信馮小憐。建德六年(577年),周軍攻破鄴城,高緯逃往青州,被周軍俘獲。北周統一北方,武帝站在鄴城南門,望著廣闊的疆域,對大臣說:“平齊之功,實賴將士用命,當與天下共樂之。“
南朝宋·元嘉三十年(453年),建康玄武湖
劉義隆站在龍舟上,望著太子劉劭的船隊在前方行駛。他想起袁粲的勸諫:“太子羽翼已豐,宜早分其權。“但他猶豫了。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劉劭率東宮衛隊入宮,弒殺劉義隆,自立為帝。武陵王劉駿在江州起兵,討伐劉劭,五月攻破建康,誅殺劉劭及其黨羽,即位為帝,是為孝武帝。
孝武帝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卻也猜忌宗室,殺叔父劉義宣等。大明八年(464年),孝武帝病逝,太子劉子業即位,是為前廢帝。這位暴君荒淫殘暴,曾命宮女赤裸追逐,又將叔父劉彧封為“豬王“,讓其在泥中爬行。泰始元年(465年),劉彧殺劉子業,即位為帝,是為明帝。
宋明帝在位時,北魏趁機南侵,宋失去淮北四州。泰豫元年(472年),明帝病逝,太子劉昱即位,是為后廢帝。劉昱比劉子業更殘暴,常帶著隨從在街上亂殺百姓,左右有不合意者,便親自動手剖心挖肝。元徽五年(477年),中領軍蕭道成派親信楊玉夫弒殺劉昱,立劉準為帝,是為順帝。
南朝齊·建元元年(479年),建康建康宮
蕭道成穿著白紗帽、淺絳色袍,站在建康宮的太極前殿。他的親信王儉捧著禪讓詔書,聲音洪亮:“皇天眷命,歸德于齊。“建元元年(479年),蕭道成代宋稱帝,國號齊,史稱南齊,改元建元。這位“魚鱗子“出身的皇帝,在位期間節儉勤政,任用虞玩之、柳世隆等,南齊國力有所恢復。
永明十一年(493年),齊武帝蕭賾病逝,太孫蕭昭業即位。蕭昭業奢侈無度,國庫空虛,西昌侯蕭鸞于隆昌元年(494年)廢殺蕭昭業,立蕭昭文為帝,不久又廢殺之,自立為帝,是為明帝。蕭鸞猜忌宗室,殺高帝、武帝子孫殆盡。永泰元年(498年),明帝病逝,太子蕭寶卷即位,是為東昏侯。
蕭寶卷昏庸殘暴,殺大臣蕭懿,蕭懿之弟蕭衍在雍州起兵。永元三年(501年),蕭衍率軍攻入建康,蕭寶卷被宦官所殺。蕭衍立蕭寶融為帝,是為和帝。中興二年(502年),蕭衍代齊稱帝,國號梁,史稱南梁,改元天監。
南梁·太清二年(548年),建康臺城
侯景站在朱雀航邊,望著臺城上飄揚的梁旗,手中的鐵槊重重頓在地上。他本是東魏叛將,投靠梁武帝蕭衍,卻因梁與東魏和解,恐被出賣,于太清二年(548年)起兵叛亂。他率軍渡過長江,攻破建康外城,將梁武帝圍困在臺城。
梁武帝蕭衍此時已八十六歲,在臺城齋戒念佛。太子蕭綱派人問策,他說:“此自天禍,非可言也。“臺城內糧食斷絕,士兵以老鼠、麻雀為食,百姓餓死無數。太清三年(549年),臺城破,侯景入宮,見梁武帝仍正襟危坐,不敢加害,只將其軟禁。梁武帝憂憤成疾,口苦索蜜不得,崩于臺城,時年八十六歲。
侯景立蕭綱為帝,是為簡文帝,后又廢殺之,立蕭棟為帝,不久禪位于己,國號漢。承圣元年(552年),梁將陳霸先、王僧辯率軍討伐侯景,在建康城外大敗之。侯景乘船逃亡,被部下殺死,尸體在建康街頭被百姓分食。王僧辯將侯景首級送往江陵,梁元帝蕭繹下令將其煮沸,涂漆保存。
南梁·承圣三年(554年),江陵城
蕭繹站在鳳凰閣上,望著城外的北周軍隊,手中的《老子》掉在地上。他是梁武帝第七子,承圣元年(552年)在江陵稱帝,卻猜忌宗室,殺兄蕭綸、弟蕭紀。承圣三年(554年),北周柱國于謹、宇文護率軍伐梁,攻破江陵。蕭繹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嘆道:“文武之道,今夜盡矣!“隨后投降,被北周士兵用土袋壓死。
江陵陷落后,王僧辯、陳霸先在建康立蕭方智為帝,是為敬帝。但王僧辯與陳霸先因政見不合而分裂,紹泰元年(555年),陳霸先襲殺王僧辯,獨掌大權。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國號陳,史稱南陳,改元永定,是為武帝。
南陳·永定三年(559年),建康太極殿
陳霸先躺在太極殿的御榻上,聽著窗外的雨聲。他出身寒微,因平定侯景之亂崛起,在位期間平定王琳叛亂,抵御北齊進攻,但江南經侯景之亂后,經濟殘破。永定三年(559年),陳霸先病逝,侄陳蒨即位,是為文帝。
陳文帝在位時,任用徐陵、吳明徹等,勵精圖治,南陳國力有所恢復。天康元年(566年),文帝病逝,太子陳伯宗即位,是為廢帝。光大二年(568年),文帝弟陳頊廢陳伯宗,自立為帝,是為宣帝。太建九年(577年),宣帝趁北周滅北齊,派吳明徹北伐,收復淮南失地,但太建十年(578年),吳明徹在呂梁被北周擊敗,被俘。
太建十四年(582年),宣帝病逝,太子陳叔寶即位,是為后主。陳叔寶荒淫奢侈,建臨春、結綺、望仙三閣,與張麗華等妃嬪游樂,不理朝政。他作《玉樹后庭花》,中有“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后庭“之句,時人以為亡國之音。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長安大興宮
楊堅站在大興宮的丹陛上,望著手中的九錫文,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他是北周外戚,女兒楊麗華是宣帝皇后。大象二年(580年),宣帝病逝,楊堅以丞相身份輔政,誅殺北周宗室宇文贊、宇文憲等,掌握大權。大定元年(581年),周靜帝宇文闡禪位于楊堅,國號隋,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
隋文帝即位后,任用高颎、蘇威等,改革官制,制定《開皇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