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中醫思維體系簡介

一、陰陽學說

陰陽的概念形成于對天地日月、四時寒暑、晝夜陰晴等自然現象的觀察,凡具有對立相反又相互關聯的事物和現象或同一事物內對立的兩個方面,都可以用陰陽概括。陰陽的對立統一是天地萬物運行的根本規律,中醫學以陰陽的交感、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及自和規律,認識和說明生命、健康和疾病,指導臨床診斷和疾病防治。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陰陽交感互藏、陰陽對立制約、陰陽互根互用、陰陽消長平衡、陰陽相互轉化等。中醫學運用陰陽學說劃分人體的上下、內外、表里等部位和組織結構,進而概括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應用于疾病的診斷、指導疾病的防治、確立疾病的治則治法。例如人體上部為陽、下部為陰,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精、氣、血、津液等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其中,氣固守精、血、津液于外,運動不息而屬陽;精、血、津液流于臟腑形體官竅而屬陰。六淫病邪中,風邪升動、暑邪與火邪炎熱升散而屬陽,寒邪清冷、濕邪重濁趨下而屬陰。中醫診斷時,聞診中呼吸有力、聲高氣粗者為陽,呼吸微弱、聲低氣怯者為陰。

中醫診斷常用的望、聞、問、切“四診”是基于醫者觸覺、聽覺、視覺等自身感覺,對疾病性質的區分。而西醫學中各種醫療設備的醫用傳感器均是對人天生感覺的延伸。醫用傳感器通過一定的量化標準將定性感覺擴展為定量的檢測指標,如振動類傳感器可鑒別心音、呼吸音、語音等的強弱,流量傳感器可判斷呼吸的頻率等,由此推斷疾病狀態的虛實等性質。

二、五行學說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屬性及其運動變化。中醫學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屬性和運動規律分析、歸納人體的形體結構和生理功能,建立以五臟為中心、與自然環境密切聯系的五臟系統,運用五行的生克制化體現人體自身及其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指導疾病的診斷和防治。

五行的特性可以概括為“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中醫學在天人相應思想的指導下,按照五行特性,分別運用取象比類法和推演絡繹法,將自然界和人體的各種事物、現象進行歸類,構建以五臟為中心的五行系統,并進一步闡釋五臟的生理特點。例如南方炎熱,與火的溫熱特性相似,故南方歸屬于火;心具有主血脈而推動血行、主神明而為臟腑之大主的功能,相應于火之炎熱、升騰、光明的特性,故心屬火;已知心屬火,小腸、脈、面、舌、喜與心相關,故亦歸屬于火。

五行生克制化是五行系統的正常自我調節機制,通過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來維持五行系統的平衡穩定。中醫學說運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論分析五臟間的主要關系,將五臟聯系成一個有機整體,運用五臟相生理論描述五臟生理間的資生關系和“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的相生傳變關系,用五行相克理論描述五臟病理間相互影響的制約關系和“相乘、相侮”的相克傳變關系,以五行學說促進疾病的診斷、控制疾病的傳變、指導疾病的防治。例如木生火,相應肝藏血以濟心血;火克金,相應心火之陽熱,制約肺氣清肅太過;水生木,腎精不足無法資助肝血,“母病及子”而致肝腎精血虧虛證;木生火,心血不足可累及肝血虧虛,而致“子病犯母”的心肝血虛證;木乘土,肝失疏泄、肝氣上逆影響脾胃的納運功能,導致肝脾不和;而木侮金,肝火亢盛時上炎侮肺,形成肺陰耗傷的肝火犯肺證。

中醫問診采集系統的開發是指在整體思維和五行理論的指導下,研制五臟系統問診量表和五臟系統問診數據庫[1],將繁雜的疾病發生部位、臟腑復合癥狀梳理為臟腑系統,推動問診信息采集的程序化和數字化。中醫問診采集系統亦將五行理論結合辨證論治的思維方式,根據癥狀的部位、性質與誘因進行針對性問診,以五行系統間的生理、病理聯系為基礎判斷疾病的傳變與轉歸。

三、全息理論

全息理論是指生物體的整體與部分存在高度相似性,部分是整體的等比例縮影,與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觀念相契合。全息理論最早始于物理學,是“全部信息”的縮寫,中醫學的全息理論來自張穎清教授[2]于1973年發現的第2掌骨橈側全息穴位群,這些穴位與人體相應部位或器官的生理病理上均有相關性,并且其穴位分布恰似整個人整體組織器官的縮影。

中醫全息理論是對中醫學整體觀念的進一步補充與發展,廣泛應用于針灸選穴和中醫診斷望診、切診的臨床實踐。例如:①第1掌骨、第2掌骨、脛骨、橈骨等線性全息穴位群和耳穴、頭針、足部反射區等平面全息穴位群。②面部的臟腑分候,將面部各部位按照其與人整體上相對應的臟腑組織關系,依次排列于面部,形成按照人體臟腑組織分布順序依次排列且包含人體完整信息的濃縮全息圖。③舌尖、舌中、舌根和舌兩側各部分的顏色能有效地反映心肺、脾胃、腎和肝膽等部位的病情。④將目的不同部位分屬五臟,歸納為“五輪學說”,若將目診的水平觀察改為旋轉90°的垂直觀察,無論目內眥或目銳眥在上,都如同人體心臟在上,白睛與眼瞼在中似肺脾居中,而黑睛、瞳仁則居下如肝腎居下。⑤寸口診法中兩手各有寸、關、尺,共六部。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兩尺候腎。以寸關尺三部診斷上中下三焦疾病,似人體部位臟腑上下順序依次排列,體現了局部反映人全身臟腑氣血運行變化的中醫整體觀思想。

全息理論結合中醫五輪學說、八廓學說,已廣泛運用于創新型中醫目診儀器的眼部特征提取和綜合分析,指導更加精細的人體白睛脈絡研究;面診儀器對面部不同區域紋理和輪廓的量化分析、舌診儀器的舌體區域標定和舌象分區識別分析亦是中醫全息理論指導下的中醫診斷現代化和客觀化發展的產物。

四、象思維

象思維是以直觀的形象、物象、現象為基礎,以意象、應象為特征和法則來類推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思維方式。“象形”是漢字的主要構造法,達到漢字與所指事物的形似或神似。中醫學運用象思維描摹中醫學知識和臨床實踐,從而認識生命、健康和疾病,其主要包括形象思維、意象思維和應象思維。

1.形象思維 主要采取觀察法,是用直觀形象和表象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例如:①中醫學觀察五臟,形容心“狀如連蕊”、肺“虛如蜂巢”、脾“扁似馬蹄”等,將藏于體內的臟腑形象、生理功能和外在表現稱為“藏象”。②中醫學通過“觀物取象”認識病因。觀察自然界的風由空氣流動引起,“風勝則動”,將臨床上凡是肢體動搖的震顫、抽搐,病位游走不定的病象歸因于“風邪”。③中藥“以象名之”。根之形象如人形者,名曰人參;全株密生白色絨毛,狀如白頭老翁者,名曰白頭翁。

2.意象思維 是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運用概念、判斷、演繹和推理等方法,從具體事物的形象、現象、表象中抽取事物本質的思維方式。如自然界春季屬木,陽氣生發,草木枝葉條暢,而肝的疏泄功能主升散,性喜條達舒暢,與春之木氣相像,故將肝歸屬于木。

3.應象思維 是以取象比類的方法,根據某類事物的特性,將與其相同或相似特性的物象、現象歸納為同一類別,以此證彼的思維方式。例如:以中國地域的東、西、南、北四海,合于人體的氣海、血海、髓海和水谷之海;以自然界的器物形象,合于“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實”,以應于春、夏、長夏、秋、冬陽氣的生長化收藏。

總之,中醫象思維是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通過意象思維和應象思維的抽象提煉,據象歸類事物,對于中醫學理論體系和臨床實踐活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

在中醫象思維的指導下,中醫脈診研究整合出“四脈定證”[3]的脈象診斷理論,并將脈象波動較大甚則延伸至大魚際的“上魚際脈”(溢脈),脈動向下延伸至尺部仍弦而有力的“長弦脈”(韌脈),寸關兩部脈動微弱而如豆狀、結聚于關部的“聚關脈”(聚脈),以及脈象大小、快慢、強弱均不等的“澀脈”(紊脈)作為新型中醫脈診儀器的基礎脈象,影射人體實熱陽亢、寒冷凝滯、氣郁與氣血虛弱等基礎證型,初步判斷人體的“寒、熱、虛、實”病性偏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寿县| 乐陵市| 万全县| 阿克苏市| 雷州市| 涟源市| 卓尼县| 天峨县| 德昌县| 鹿邑县| 武冈市| 永福县| 重庆市| 巴林右旗| 桐梓县| 中西区| 曲麻莱县| 马公市| 和平县| 鹿泉市| 枣强县| 平利县| 宝鸡市| 林周县| 福贡县| 盐山县| 蚌埠市| 涡阳县| 安化县| 武宁县| 庐江县| 巴马| 民权县| 青铜峡市| 张家界市| 绥德县| 东平县| 花垣县| 白山市| 秭归县| 长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