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捕捉兒童敏感期
- 孫瑞雪編著
- 843字
- 2024-09-02 11:27:47
小哥哥,你別走
今天氣溫較低,但戶外空氣濕潤,洋溢著春天的氣息。我和桓桓來到游樂場。孩子很少,但有一個小哥哥不離桓桓左右,想和桓桓玩。
桓桓已經2歲3個月了。小男孩十分照顧他,看他騎著小車到轉彎處或前方有障礙物時,小男孩都會加快步伐搶先跑到危險的地方。當桓桓停下車,要去玩其他設施時,小哥哥問他:“我可以玩你的小車嗎?”
桓桓一巴掌打在小男孩臉上!小男孩難受地“哎”了一聲。我立刻告訴桓桓:“這是粗野的行為,請你向小哥哥道歉。”桓桓說:“對不起。”我說:“如果不想給小哥哥玩,你可以說‘不’。”
過了一會兒,桓桓又騎上小車,回頭一看小哥哥沒追來,就停下來看著小哥哥。
小哥哥早已原諒了桓桓。他剛向桓桓跑了兩步,樓上的媽媽喊他了,他立刻轉身跑向媽媽的方向。桓桓追了幾步小哥哥,發現追不上,坐在地上傷心得哇哇大哭。
我跑過去抱起他,他傷心地用小拳頭打著我。我給他解釋了小哥哥走的原因,并說:“小哥哥喜歡你,老師也喜歡你,你心情不好,想哭就哭吧!”然后抱著他走來走去,過了好久他才慢慢安靜下來,離開老師的懷抱,又去騎小車了。
(王莉)
*孫瑞雪
正常兒童有兩個優秀的品行——大孩子照顧小孩子,不打小孩子;小孩子打大孩子,大孩子不還手,不記恨。這不是教育出的道德品質,而是生命成長之后的正常狀態,好像一個走過來的生命,轉身在看身后尚未走來的生命而自然產生的全然的理解。所以讓生命自然地成長,是最高的道德。
在這篇文章里,我們看到一系列正常的心理狀態:小小孩受到關愛和幫助還沒有什么感覺,但他簡單地建立起一種安全感和秩序感;他不愿意時就用打對方來表達;在很短的時間里他對大小孩產生了一種朦朧的依戀;他對大小孩的離去感到痛苦,這個痛苦的消解需要時間。
大小孩自然地照顧小小孩,同時試著去滿足自己的愿望;被小小孩打時他并不生氣;受到小小孩拒絕時也并不難過;事實上,大小孩在這個過程中能得到的發展和果實正在后面,可惜被他媽媽意外地打斷了。
媽媽們叫孩子時很少先觀察一下孩子正在干什么,誰知道有多少個寶貴的瞬間就被這樣打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