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鴉啟示錄:讓認知升級的40堂視覺筆記課
- 曼魚
- 2182字
- 2024-09-02 11:57:11
內在動機: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過自主的生活
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從出生到讀完大學,生活軌跡都是差不多的。在人生的前二十年里,我們基本上不用去做太多的選擇或思考,而是按部就班地走著一條周圍人都會走的路。然而,當我們進入社會的那一刻,卻又有無數的選擇擺在我們面前,讓人焦慮、迷茫。因為對于該如何選擇、自己到底想做什么這些與內在動機有關的事情,我們毫無經驗。

因為我們從沒有去了解過自己,探索過自己內心的熱情所在,于是只好再一次隨大流,考編考公或者哪個行業熱門往哪里投簡歷。說到底,我們的人生缺乏一種“自主”。自主本來是上天賦予每個人的自由意志。可以說,沒有人想過一種被操控、被控制的人生。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身不由己地過著被別人安排的生活,做任何事沒有一種內在的動力,“自主”能力也從來沒有得到過訓練,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內在動機》是一本教我們如何通過找到內在動機從而掌控自己人生的書。盡管社會的壓力、周圍人的期許都在壓制著我們內心真實的聲音,但如果你想獲得意義感和幸福感,你至少應該試一試,去了解一下有內在動機和沒有內在動機是怎樣不一樣的人生體驗,然后再去考慮要不要努力找到它。
一個自主的人、一個有自發動力去做一件事情的人,他的狀態是沉浸其中的,他整個人也是真實的。他很享受其中,和周圍的環境完美融合在一起,不會有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他是在做自己而非扮演別人。而一個被控制,或者說被迫做某件事情的人,他的狀態是疏離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有些老師或家長總是批評上課不專心的孩子是人在心不在——這就是一種疏離的狀態,孩子和環境沒有辦法很好地融為一體。我們通常所說的“摸魚”其實也是在一種不自主、被控制的狀態下的產物。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不可能擁有沉浸的感覺,甚至可以說是痛苦的煎熬。

以上所說的是他們表現出來的狀態,如果再深入一點究其內心,你會發現自主的人就是有內在動機的人,他們的人格是非常獨立的,而且對自我的認可、自尊的程度是很高的。由于他們有從內到外的動力,所以他們會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和為什么要這么做,意義感就很強。相反,沒有內在動機、被控制的人,他們的內心其實是混亂和麻木的?!秲仍趧訖C》一書中用了一個詞叫作“自我卷入”,這個詞來源于心理學,通俗來講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被裹挾”,比如現在“雞娃式教育”或者攀比名牌的風氣??赡茉灸銢]覺得“雞娃”有那么必要或者買名牌是剛需,但你也不由自主地覺得應該“雞娃”,或者你也必須擁有一種名牌,那你就是被裹挾、被卷入了,沒有自己獨立的認知或者自己的價值體系。這樣的人必定也是痛苦地過一種被欲望或一些外在的東西控制的人生,沒有自我。
了解了這兩種做事的不同動機和狀態,我們也看到自主的狀態確實是更好、更幸福的。那么,怎樣才能從控制走向自主,從疏離感變成沉浸感呢?《內在動機》一書的作者也給出了一些具體的方法,不管是你要去激勵別人還是激勵自己,都可以運用。
首先是提供選擇。這個方法針對小孩子特別有效。有的父母熱衷于每天給孩子安排滿滿的日程,認為是充分地利用了時間,讓孩子實現了高效的學習。殊不知,每一分鐘都被家長的各種安排填滿,看似充實,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所以他不可能學會怎么去做選擇。成年后,面對諸多選擇時他們往往缺乏這種能力,習慣性地繼續過著一種被安排的生活,當然也沒有內在動機。所以對孩子,我們應該在一個可控的范圍內,從小就刻意地給他們提供一些選擇的空間,不管是物質上的還是時間上的,甚至家庭里一些重要的決定也讓孩子參與進來,激發他的自主能力。
其次,作者建議不要用外部獎勵來激勵別人或者自己做某件事,因為這種外在的激勵是暫時的,只能起到很短暫的效果。以孩子學習為例,比如練鋼琴,今天練了獎勵100元錢,那么很快就會變成他是為了得到100元獎勵去練琴,哪天沒有獎勵了,他就覺得沒有動力了。所以外在獎勵只能適度地使用,從根本上還是要讓孩子認識到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如彈鋼琴可以讓人更自信、更專注,手腦的配合可以讓人更聰明,音樂的熏陶可以讓人懂得藝術的美,更理解人類的情感,等等。與其給孩子外在獎勵,不如讓他真切地去感受鋼琴給人的力量,或許更能激發他的內在動機。
對于還沒有找到內在動機的人來說也不用沮喪。你可以賦予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一定的意義,再不斷地向內探索。有一首在網絡上流傳甚廣的小詩叫作《紐約比加州時間早3個小時》,其中有這樣一句:“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里有自己的步程?!彼圆灰箲]也不要喪志,你可以回想一下人生中有過的沉浸感和真實感的狀態是什么時候產生的,又或者你有過自尊、獨立的體驗是在哪一刻?去發掘一下,那個瞬間的感受是什么事情帶來的?是因為你的某種愛好,你為別人提供的某種服務,或者是你在處理某種關系的時候?

如果過去的經驗不能給你足夠多的線索,你身邊總有自己羨慕的、已經自主找到內在動機的人吧,去了解一下他們是怎么做到的。這真的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很多事情不是你一開始就可以認識到其意義所在,而是需要大量的思考和學習。但一切的基礎都始于:你想要去尋求,想要去改變。要相信,我們的自主能力是足夠的,即使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改變周圍的環境,但我們仍然可以去探索意義,讓自己獲得內在動機,從疏離的狀態中走出來,去負起責任,做自己的主人翁。隨著你逐漸自主地掌控自己的人生,內在動機也會帶你追尋到更大的意義感和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