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案例
媽媽帶著2歲多的燦燦路過一家烤紅薯店,燦燦停下腳步,看著烤出來的紅薯。媽媽問:“你想要一個烤紅薯嗎?”燦燦點點頭。媽媽一接過售貨員遞來的烤紅薯,燦燦就伸手要拿。媽媽說:“別急,得先剝了皮才能吃。”燦燦還是踮著腳伸手夠紅薯。媽媽把手舉得更高、剝得更快,并安慰燦燦:“很燙,快剝好了,快剝好了!”燦燦夠不著紅薯,急得直跺腳。媽媽把紅薯剝出一截之后,蹲下來給燦燦:“好了,吃吧。”誰知燦燦把紅薯使勁扔到地上,哭了起來。媽媽非常生氣,訓斥燦燦:“你到底想不想吃?不想吃干嗎還急著要買?”燦燦哭得更厲害了。媽媽說:“不吃就算了!不許哭!走,回家!”
孩子的情緒易被誤解
媽媽與燦燦的沖突是由媽媽對燦燦的誤解造成的。燦燦急切的神情和伸手夠紅薯的行為主要不是表達饑餓,而是對親自剝紅薯皮的渴望。媽媽卻不理解,一再拒絕孩子,導致母女之間的情緒沖突不斷升級。
孩子的情緒很容易被誤解,這是因為情緒的表達方式有兩種:言語表達方式和非言語表達方式。孩子用言語表達情緒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主要通過面部表情、姿勢動作和語音語調等非言語形式表達自己的情緒;而同一種非言語形式具有多重含義,孩子所要表達的含義不容易被家長立即準確地解讀出來。例如,燦燦的神情與動作既可以被理解為急著想吃紅薯,也可以被理解為擔心媽媽把皮剝完之后,自己就沒法剝皮了。最后從燦燦把紅薯扔了的表現來看,可以判斷導致她生氣的主要原因是后者。
有的家長可能認為這是“事后諸葛亮”,如果孩子不說,家長怎么知道孩子所要表達的是哪種含義呢?這就需要家長具有試探孩子心理活動的意識與行為,不要想當然。當燦燦第一次伸手夠紅薯的時候,家長就可以蹲下來,讓她摸一摸,如果燙手,她自然就不想剝皮了;即使自己沒法動手剝皮,因為媽媽是蹲著的,她可以看到媽媽剝皮的動作,她要剝皮的愿望也會暫時得到一種替代性的滿足。這樣沖突就不會發生,媽媽對燦燦的誤解不會那么深,燦燦最后也不會那么氣急敗壞。
避免誤解孩子情緒四部曲
〇 不急于判斷孩子的情緒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的心理活動越來越豐富、情緒體驗越來越細膩,家長很難判斷孩子的哪一種情緒在哪一天、哪一件事上就發育成熟了;而且孩子用非言語形式表達情緒的方式對家長來說也像“打啞謎”一樣,讓人很難每次都準確解讀出它的真正含義。所以,家長不要以為自己是過來人,對孩子那點心事沒有不理解的。家長采取這種武斷的態度很容易誤解孩子的情緒。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家長首先應保持謹慎、平等和尊重的態度,做好試探與理解孩子情緒的準備。
〇 幫助孩子給情緒命名
給自己的情緒命名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即使是成人,有時也會陷入莫名其妙的煩惱,難以弄清自己到底處在什么情緒狀態,況且許多情緒都不是單一的,而是諸多情緒交織在一起的復合情緒。對于孩子而言,他的情緒狀態更是如此。孩子的情緒概念發展水平低于情緒體驗水平,他所掌握的詞匯不足以表達自己豐富的情緒與情感,但是只要家長把他所處的情緒狀態用詞匯表達出來,孩子就會把情緒詞匯與自己的情緒體驗進行對應。如果是匹配的,說明家長理解了孩子的情緒;如果是不匹配的,他會搖頭不同意,家長可以繼續用情緒詞匯驗證自己是否理解了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給情緒命名的經驗積累一段時間之后,孩子就逐漸學會為自己的情緒命名,也就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情緒表達水平,家長誤解孩子情緒的概率將會大大降低。
〇 允許孩子體驗自己的情緒
不管是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都是孩子隨著情境和心境的變化而自然出現的,所以有情緒不是孩子的錯,不要責怪孩子。每一種情緒都有一個自然的來去過程,孩子完整地體驗自己的情緒過程是心靈和精神成長的必要條件,所以家長不要遏制和壓抑孩子的情緒。例如,孩子因為玩具被搶而哭的時候,家長可以對他說:“媽媽知道你很憤怒,氣得想哭,想哭就哭一會兒吧。”可是有的家長卻對孩子說:“玩具被搶了,有什么好哭的?又不是什么好玩具!媽媽再給你買一個更好的。不許哭!再哭,媽媽就不理你了!”這種方式既有威脅,又有利誘,還有責備,可能會阻止孩子的哭鬧,但是對提高孩子的情緒管理水平沒有效果。
〇 征求孩子管理情緒的方法
走出情緒低谷需要調動情緒管理能力,每個人的情緒管理方法是不同的,家長要給孩子一個自主選擇的空間,允許孩子體驗自己的情緒,鍛煉孩子主動調節自我情緒的能力。但這并不是說任由孩子隨便處理情緒,不用再管孩子。家長可以用征求意見的口吻對孩子表達關懷與愛:“你需要媽媽的幫助嗎?是想自己待一會兒,還是讓媽媽陪著你?”如果孩子選擇前者,就允許孩子嘗試自己消化情緒,不要過度干預孩子;如果孩子選擇后者,家長可以接著問:“媽媽陪你做什么?媽媽抱抱你,怎么樣?”聽聽孩子的建議,談話、出去散步、看書、做游戲等方式都很好,孩子的情緒管理水平也會因此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