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斯洛論管理(典藏版)
- (美)亞伯拉罕·馬斯洛等
- 2086字
- 2024-08-22 11:26:51
前言
我沒有刻意去糾正什么或彌補什么,沒有掩飾自己的偏見或企圖讓自己顯得比1962年夏天時更具真知灼見。
這本日記是我于1962年夏天應非線性系統公司(Non-Linear Systems,NLS)總裁安德魯·凱(Andrew Kay)之邀,以調研者的身份在該公司考察期間寫下的。
本來我去那兒并沒有什么特別的任務或目的,但那里發生的一切讓我很感興趣,其原因在日記中有清晰記載。
但是,這本日記的內容絕不是針對這家公司進行的研究—這家公司的運作展示出一種對我而言嶄新的理論和研究體系,促使我開始思考并進行理論方面的探索。
以前,我從未接觸過工業和管理心理學,因此,當我第一次讀到由德魯克和麥格雷戈撰寫的,在非線性系統公司被當作“教科書”的那些著作[1]時,普通心理學的廣泛適用性讓我大受震撼。我逐漸明白安德魯·凱到底想做什么,然后開始大量閱讀有關社會心理學這一迷人的新領域的信息資料。
這些年來,我總是習慣在日記中與自己交流,邊寫邊思考,思考內容有時是自由聯想和即興發揮,有時是整理以往的隨筆或綱要。但這本日記不是像往常那樣以手寫方式記錄的,而是對著錄音機以口述方式記錄的,因為當時我有幸得到幾位非常優秀的秘書,他們幾乎在聽錄音帶內容的同時就能用打字機把它們打出來。這種情形對于一名教授來說實屬罕見,而且這也是日記中出現相當數量打字稿的部分原因。
這些筆記全被收進一本油印書里,除糾正了一些打字或語法錯誤外,沒有進行過編輯、增刪或其他方面的更改。此次出版時雖進行了進一步整理,但也只是把那些零零散散的同類記錄歸納起來,刪去不當詞語,澄清意義模糊的語句,加入參考資料,并對某些措辭進行修飾,使其聽起來不至于像私人密談而已。除此之外,我沒有刻意去糾正什么或彌補什么,沒有掩飾自己的偏見或企圖讓自己顯得比1962年夏天時更具真知灼見,也沒有進行太多的增刪。這是因為那樣做與出版此日記的意圖是完全相違背的。
這本日記的內容應當被看作一名理論心理學家在初次接觸某一新領域的知識,并意識到該領域的知識架構對其所關注的各種理論研究意義重大(反之亦然)時,所產生的第一印象和原始反應。我從其他一些類似經驗中體會到這樣一點,即新手有時會發現一些被行家忽略的事情,只要他不怕犯錯誤或讓人覺得幼稚。
我在書后附上了完整的參考文獻,包括重印本、翻譯作品等,這么做是為了方便自己和讀者在需要時查閱。文章中括號里的數字是指文獻在參考文獻中的相應編號。
本書中追求完美與規范的思想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即使有也會為眾人所不齒,因為它不屬于被認可、接受的知識范疇,更不屬于科學范疇。科學,即使是社會和人文科學,應該是不受價值觀約束的,雖然我一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95)[2]。不論怎樣,這本日記是我對一直努力研究的規范或理想社會心理學所做的一次總結反思。我杜撰了“優心”(Eupsychia)一詞(81),并將它定義為由1000名已臻于自我實現之境的人在能遮風蔽雨又與世隔絕的某個小島上共同塑造出來的文化(57,79,81)。與古典烏托邦或其他虛無的幻想進行對比,就會發現,“優心”理論探討了一些很現實的問題,如:人性能容忍怎樣的社會?社會能容忍怎樣的人性?社會的本性能容忍怎樣的社會?既然已經知道人性所能達到的“高度”,我們就應該能據此推斷人際關系及組織形式所能達到的“更高”境界,它們原則上是以“更高”境界的人性為基礎的。如果我們喜歡,或許可以簡單地將其稱為“藍圖”,或美其名曰“未來史”,當然,也可以借用新生詞“塑造文化”來描述它。但我更喜歡“優心”一詞,因為它只涉及現實中存在的可能性或改進機會,而不談論確定性、預見性、必然性、必要過程、完善性或對未來的信心預測等問題。我很清楚人類有可能滅絕,但也可能不滅絕,因此,考慮乃至憧憬一下未來仍不失為明智之舉。而在快速實現自動化的年代,這甚至是一項必要工作。
不過,“優心”一詞還可以有別的解釋。它可以代表“朝著心理健康的方向發展”或“健康方向”;可以指為支持或鼓勵這種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采取這些行動的人可以是心理醫生,也可以是教師);可以指更有助于達到健康狀態的精神或社會條件;甚至可以指一種理想境界,即治療、教育或工作的長遠目標。
這本日記[3]是從1962年開始寫的,非線性系統公司當時正在設法渡過激烈競爭帶來的市場萎縮而導致的其產品需求下降的難關。但我的日記描述的并不僅僅是這家公司的狀況,所以我不必對日記中闡述的那些原理進行更改。值得重申的是,我在本日記中再三強調的一點—這些原理主要適用于條件良好的環境,而非條件惡劣的環境。在人的各種動機中,發展動機與防御動機(即心理平衡、安全需求、痛苦與失落感的舒緩等)之間存在著一種抗衡關系。我們認為心理健康的人會更靈活與現實,或者說,他們能根據環境需要將發展動機轉變為防御動機。據此可以得出一項有趣的推論:對于組織而言,健康的組織也應該能靈活地從適應良好環境的工作狀態轉入適應惡劣環境的工作狀態。我覺得這種情形確實是存在的,非線性系統公司恰好處于這種狀態中。當然,這一結論仍有待研究證實。
[1] P. Drucker,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New York:Harper & Row,1954). D. McGregor,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Inc.,1960).
[2] 括號中的數字是指相應文獻在參考文獻中的序號。——譯者注
[3] Summer Notes on Social Psychology of Industry and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