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建龍“密碼三部曲”(全3冊)
- 郭建龍
- 1379字
- 2024-08-22 11:10:36
漢初的自由經濟時代
在漢初,中國經濟恰好處于一個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經濟自由的時代。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5]認為,政府的財政和稅收應該遵循小而簡單的原則。稅收要盡量規則簡單、平等,不可過量。相應地,財政支出也要盡量最小化,只承擔必要的安全保障,如軍隊、警察的開支,以及一部分實在沒有私人愿意做的公共事業,比如修建道路和水壩。政府應該避免參與具體的經濟活動,讓社會去掌控經濟運營。在這種體系里,不需要所謂的國有企業,也用不著政府去指導經濟。
當然,這只是亞當·斯密認為的理想狀況,即便是現代西方社會,也沒有完全實踐這些原則,政府逐漸變得臃腫,對經濟的干預力度也越來越大。
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時期最接近這種理想,那就是漢代初期。這個時期甚至有一套接近亞當·斯密理論的指導思想,叫“黃老之術”,據稱發端于黃帝和老子。所謂“黃老之術”,就是要求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政府幾乎全盤從經濟事務中退出,放手讓社會力量去發展經濟。套用現在的話,就是“小政府、大社會”。
西漢初年“黃老之術”運轉良好:在這之前,整個中國經過了戰國末年的大規模兼并戰爭、秦代的集權統治、秦末的群雄混戰,一直處于紛紜擾攘之中,民生凋敝,金融混亂。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立竿見影,很快地,國庫充盈,民間富裕。[6]
除了放任民間經濟的發展,漢初統治者還逐漸摸索出一套符合經濟發展需要的官僚制度。這套制度非常簡潔,只負責必要的行政、稅收、武裝,并供養皇室,不過多地干擾民間經濟發展。
這套制度在中央是三公九卿制,也就是設立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掌監察,輔助丞相來監察官僚系統)這三公,加上九個輔佐皇帝的官員以及他們的部屬。地方上采取郡縣兩級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只經過郡和縣兩個級別,所需官員的數量并不多。
總體而言,漢代初期的官僚人數少,制度簡單,政府沒有整體干預經濟的想法。據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的估計,養活中央官吏,每年所需的糧食不過幾十萬石。
即便按照100萬石計算,漢代的平均生產率是1畝收1石,[7]養活所有官員約需要100萬畝土地;而漢代的耕地面積是定墾田827萬頃,[8]100萬畝只相當于全國總耕地的1/800。也就是說,只用1/800的土地就可以養活整個官僚系統。如果折算成錢幣,當時一石糧食的正常價格是30錢,則100萬石糧食大約為3?000萬錢。
由于養官所需很少,漢文帝甚至可以一連十幾年免除農業稅。[9]
在《史記·平準書》中,司馬遷對當年富裕程度的深情描述,成為人們描述漢代經濟時必須引用的材料:
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
然而,在這幅和平安寧的圖畫下,卻隱藏著中央王朝財政方面的一個巨大死穴:稅收彈性不足。
對于漢代而言,每年的財政收入幾乎都是固定的。農民的稅率是固定的,人口和土地數量的變化也不大,因而可以估算出每年的總稅額。而這些財政收入大都有固定用途,如養官、建筑宮殿、興修水利、維持治安等。
盡管社會經濟繁榮,可一旦出現持續的異常情況,需要動用預算外的大額開支,就會立即出現財政緊張,而財政的緊張最終會通過政權的力量破壞繁榮,這就是古代中國歷朝盛世都無法持續的原因之一。
戰爭就屬于最典型的異常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