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建龍“密碼三部曲”(全3冊)
- 郭建龍
- 2229字
- 2024-08-22 11:10:36
戰爭:名將之福,財政之災
與前幾位皇帝保持樸素生活、竭力避免戰爭不同,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漢武帝愛好奢華和大場面,時時刻刻都試圖表現出漢家的威儀。他喜歡美酒婦人,熱衷建設宮殿,利用儒家推崇的天子禮儀四處鋪張。對后世影響更大的是,他拋棄了前幾位皇帝謹慎的態度,不斷追求戰爭帶來的征服感。
在大行令王恢發動針對匈奴的馬邑之戰前,皇帝在其他方向已經采取了軍事行動。例如,在嚴助和朱買臣對南越和閩越發動戰爭期間,政府征召了許多東甌(現浙江溫州)的士兵,又從江淮一帶獲得物資供應,造成了當地的蕭條;唐蒙和司馬相如從巴蜀向云南、貴州開辟道路,使得巴蜀疲憊不堪;彭吳出兵朝鮮,讓現北京、山東一帶的老百姓承受了過重的負擔。
群臣發現漢武帝喜歡戰爭,紛紛投其所好,鼓勵他放棄前任的安撫政策,在王朝的各方邊境都采取更加激烈的對抗行為。所以,馬邑之戰并非偶然,而是漢武帝個人喜好造成的自然結果。
只是,之前的戰爭都還沒有進入不可逆轉的狀態,如果及時收手,還能夠維持大致的和平。而自馬邑之戰起,匈奴和漢朝互相猜忌,雙方的對抗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愈演愈烈。
最初,匈奴在戰爭中占了上風。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馬邑之戰五年后的秋天,漢武帝曾派遣四位將軍攻打匈奴。但結果與武帝的初衷大相徑庭:四位將軍中,公孫賀一無所獲;公孫敖被匈奴擊敗,損失了七千人馬;李廣被擊敗后,本人也被匈奴俘虜,他在押解的路上瞅準機會,好不容易才逃了出來;只有衛青小有收獲,斬首七百人。
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第二年,匈奴殺了漢朝的遼西太守,俘虜兩千人,又在漁陽圍困了韓安國,漢軍損失千人。匈奴離開后在雁門又殺掠了千余人。
雙方的交戰持續了十年,隨后,漢代迎來了一個名將迭出的時期,最著名的是兩位年輕的外戚:漢武帝的衛皇后的娘家人——衛青和霍去病。這兩個人的成就在整個中國戰爭史中都極為突出。
然而,就在漢軍屢屢獲勝時,真正的問題卻來了。如果換個角度,從財政角度去觀察,就會發現戰爭有巨大的破壞性,所謂“名將之福,財政之災”。[10]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車騎將軍衛青率領騎將軍公孫賀,游擊將軍蘇建和輕車將軍李蔡、強弩將軍李沮,兵分四路進攻匈奴右賢王,出塞六七百里,斬獲一萬五千人。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大將軍衛青率領中將軍公孫敖、左將軍公孫賀、前將軍趙信、右將軍蘇建、后將軍李廣、強弩將軍李沮,從定襄出發,北進數百里,殲敵一萬九千人。
這兩次戰役是衛青揚名立萬的標志性事件,軍事學家則稱之為遠程奔襲的楷模,是中外戰役史上的名局,為漢政府出了一口積壓了幾十年的惡氣。
但如果從財政的角度看,就會發現,當年御史大夫韓安國所說的話一點都沒有錯:即便是打了大勝仗,也是得不償失。
在這兩場戰役中,漢軍共損失兵馬十余萬;而為了安撫活著的士兵,漢政府又拿出了二十余萬斤黃金進行賞賜。漢代一斤黃金折合一萬錢,[11]二十余萬斤黃金就是二十余億錢。之前供養中央官吏每年只需要三千萬錢,而一次戰爭的賞賜就是所有中央官吏年俸總和的幾十倍,可見消耗之大。
但這還不是全部。被俘的數萬名匈奴人也受到了優待,吃飯穿衣都由漢政府供給。再加上正常的戰爭物資和糧食的消耗,漢代財政吃不消了。
為了應付這巨大的開支,主管財政的大司農拿出了庫里所有的積蓄。當年文景時期積累的豐厚家底已經耗空,可還是不夠支付戰爭費用。
最后,漢武帝只好下詔賣爵,因為賣爵可以獲得三十余萬斤黃金的收入。買爵的人可以免除一定的人頭稅,還可以當吏,甚至當官。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年輕的驃騎將軍霍去病連續兩次進攻匈奴,令匈奴的渾邪王投降了漢朝。從軍事角度講,這又是傳奇的一年,霍去病的征戰可謂出生入死,一萬兵馬最后只剩下三千。他轉戰河西走廊五國,殲敵九千,繳獲匈奴的祭天金人。不久,霍去病再一次孤軍深入,殺敵三萬。匈奴的渾邪王歸順了漢朝,這是分裂匈奴的一次巨大勝利。
關于此時期西漢政府的財政狀況,司馬遷只告訴了我們一個簡單的數字:這一年漢政府的財政消耗是上百億。[12]這個數字甚至超出了前幾次戰爭的總和,是中央政府一年正常財政收入的數倍。[13]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戰爭費用大增、政府疲于應付之時,漢武帝的其他政策又導致了額外的花銷:為了運送糧食和戰略物資,必須有一個良好的運輸系統,政府于是興修水利,開鑿運河。開河的效果并不明顯,卻徒然耗費了巨款。
作為戰略物資的馬匹一直是漢政府的心病。在古代,一個國家的馬匹數量在十萬到幾十萬匹之間,而一場戰役的馬匹消耗就接近這個數字。為彌補馬匹的消耗,漢武帝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去養馬。他將數十萬中原百姓遷往關西,但這些人一時間還不能養活自己,只能由政府給予補貼。
就在大司農還在戰戰兢兢地考慮如何應對如此之多的財政問題時,漢朝在漠北取得了更大的勝利。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聯軍直搗漠北,完成了對匈奴的重大一擊?;羧ゲ「巧钊胛挥诂F蒙古國境內的匈奴腹地,在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封禮。兩位將軍斬殺的匈奴合計達八九萬人。
在這一大捷背后,財政卻是另一幅景象:此役戰死的馬匹達十幾萬匹,不管采取什么政策鼓勵養馬,無論花多少錢,政府財政都經不起戰爭的消耗了。而為了獎賞出生入死的戰士,皇帝的賞賜高達黃金五十萬斤(折合五十億錢),超過政府一年的常規財政收入。面對空空如也的國庫,皇帝又如何滿足將士們對于金錢的渴望呢?
從冷冰冰的數字和空蕩蕩的國庫可以看出,巨大的王朝一旦統一,就要承擔高昂的統一成本,幾次邊境戰爭就足以拖垮漢代曾經健康的財政。
那么,漢武帝又將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