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建龍“密碼三部曲”(全3冊)
- 郭建龍
- 2605字
- 2024-08-22 11:10:35
一場影響中國兩千年財政制度的戰役
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六月,一場發生在馬邑(現山西朔州)的戰役[2]決定了中國未來兩千年的走向。
這場戰役的一方是漢武帝的大軍,主要策劃者是一個叫作王恢的官員,另一方則是匈奴的軍臣單于。與后來漢匈之間連綿不絕的戰爭相比,馬邑之戰顯得異常平淡,雙方甚至沒有實質性的接觸,但它成為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產生的連鎖反應導致了一場影響中國財政的大變局。
這次戰役徹底破壞了漢匈的信任關系,雙方從和平跌入連綿不絕的戰爭。戰爭又破壞了漢初財政的健康,迫使漢武帝不得不建立一套特殊的財政體系。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經過秦朝末年的群雄并起,劉邦脫穎而出,結束中原的分裂,建立了漢朝。
劉邦統一中原后,隨即與匈奴發生戰爭。誰知大漢皇帝敵不過草原霸主,劉邦在白登山(現山西大同附近)被匈奴團團圍困,差點兒成了俘虜。從此以后,漢代的皇帝大都保持和平姿態,不惜利用和親的手段來安撫匈奴,以避免戰爭。和親的女子并非真正的公主,而是從劉姓家族中找一個女孩,由皇帝認作干女兒,嫁給匈奴。
然而,上述政策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引起越來越大的爭議。隨著漢代經濟實力的增強,“是和是戰”已經成為君臣之間激烈討論的問題。
到了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軍臣單于再次要求和親,漢武帝認為這是一次改變政策的時機,于是召集群臣商討對策。爭論的兩極以兩個人為代表,主和的一方是御史大夫韓安國,主戰的一方是大行令王恢。
王恢的籍貫是燕地,即現北京、河北一帶,與游牧民族活動范圍接壤。他本人也曾擔任邊吏,又參與過對南方閩越的軍事行動,是個堅定的主戰派。他認為,匈奴單于喜新厭舊,和親后往往很快就背信棄義,制造新的麻煩,所以不如直接拒絕,準備打仗。而御史大夫韓安國則認為,匈奴的土地過于貧瘠和廣闊,如果要打仗,需要花費很大力氣,即便打勝了,也沒有太多的好處,得不償失,不如繼續和親政策。
漢代實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僚制度,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擁有監察百官的權力,是朝廷最有話語權的官員之一。而大行令(最早稱典客,漢景帝時改稱大行令,漢武帝后期改稱大鴻臚)屬于九卿之一,比御史大夫地位低,但他的職責是管理歸附朝廷的外國人,“分管”的領域與匈奴事務直接相關。
一個是三公,一個是直管官員,兩者的話語分量不相上下,也不難看出漢武帝時期朝廷內部對匈奴態度的分歧之大。
這一次,御史大夫韓安國的意見占了上風,漢武帝許諾與匈奴和親。漢匈和平又維持了一年。
到了第二年春天,一位生活在馬邑,名叫聶壹的富豪求見大行令王恢。他認為,此時剛剛和親,匈奴對漢朝警惕性降低,恰是攻擊匈奴的最佳時機。
聶壹的話與王恢的觀點不謀而合。他把聶壹的意見上呈漢武帝,于是朝廷里又展開了一次討論。漢武帝首先給此次的討論定了調。他說,朝廷不僅與匈奴和親,還贈送給他們大量的禮物,但匈奴態度傲慢,屢屢犯邊,有人建議使用武力教訓他們,請大家討論可否。[3]
主要的爭論仍然在御史大夫韓安國和大行令王恢之間。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漢書》列出了雙方爭論的三個回合,直到王恢第四次發言后,皇帝才拍板決定使用武力。
根據聶壹的計謀,他本人偷偷逃到軍臣單于處,獲得信任后,向單于建議:他有把握砍下馬邑令守的人頭,并將匈奴放入城中,奪取城池。
單于輕信了聶壹的話,把他放回馬邑。聶壹將一名死囚的人頭砍下來,掛在城外,匈奴的使者誤以為這就是馬邑令守的人頭,回去稟告單于可以進軍了。單于親自率領十萬騎兵前往馬邑。
與此同時,漢朝派遣了三十萬漢軍(《史記·韓長孺列傳》記載是二十多萬),并任命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仆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令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這四位將軍由御史大夫韓安國(他被任命為護軍將軍)統領。
漢軍人馬都埋伏在馬邑周邊的谷地里,一旦單于到來,就由王恢、李息、李廣等人擊其輜重,其余人馬與其大部隊作戰。
如果此計成功的話,可以全殲匈奴單于帶來的十萬騎兵,對匈奴造成致命打擊,使其喪失與漢朝對抗的能力。
然而,軍事行動進展得并不順利。
匈奴單于在進軍的過程中,發現了不好的兆頭。
首先,匈奴進攻馬邑并無長期占領的打算,而是以劫掠為主。在進軍的路上,距離馬邑還有上百里(1里合0.5千米),騎兵已經開始了劫掠。他們發現,雖然路上有不少的牛羊可以搶劫,但是連一個牧人都沒有碰到。
這時他們正好經過一個烽燧,單于臨時下令將其占領。此時,有一個武州的小官恰好在這個烽燧上,他被匈奴抓住,供出了漢軍的計策。單于大呼上當,引軍撤退。埋伏的漢軍得到匈奴撤退的消息,連忙追了上來,但由于距離遙遠,沒有追上,只得撤回。
唯一有機會和敵人接觸的是大行令王恢的部隊。他率領三萬人馬負責攔截匈奴輜重。就在他率軍殺向敵人的輜重部隊時,卻得到消息:匈奴主力已經回撤,要和輜重部隊會合。經過再三考慮,他認為三萬人無法與匈奴主力抗衡,于是率軍撤退了。
這次戰役以匈奴的撤退和漢軍的無功而返告終。由于動用了三十萬軍隊,消耗了大量的糧草,漢武帝大怒,要懲罰當初堅決主戰的王恢。他認定王恢臨陣退縮。與其他將軍追不上敵人不同,王恢是可以趕上并攻擊敵人的輜重部隊的,然而他卻選擇了退軍。在軍法上,擅自撤退要判處斬首。
王恢則辯解說,他的人馬太少,無法與匈奴主力抗衡,撤退保全了漢軍的三萬人馬。暗地里他還賄賂時任丞相的武安侯田蚡,希望田蚡為他說句好話。田蚡本人不敢對皇帝明言,就找太后去說情:反對匈奴最堅決的人是王恢,殺了他等于是替匈奴出氣。
但漢武帝不為所動,堅持認為王恢的臨陣退縮讓漢軍失去了獲勝的機會。出于面子考慮,漢軍急需的是一場勝利,哪怕只是對輜重部隊的小勝,也比什么都沒撈到要好得多。
整個事件以王恢自殺而告終。馬邑之役落幕。
既然過程平淡無奇,而且由于錯失時機,對敵人沒有產生任何威脅,那為什么還說這次戰役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呢?
原因在于:此次戰役標志著漢朝和匈奴的徹底決裂。此后,匈奴再也不相信漢朝,棄絕和平之念,雙方進行了連綿不絕的惡戰,[4]就算想停都停不下來了。
一場場惡戰對于漢匈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匈奴人口少,戰爭消耗大,內部也產生了分裂,到東漢中期終于瓦解;而戰爭給人口眾多的漢朝帶來的影響,則是中央王朝財政的崩潰。為了應付戰爭帶來的財政危機,漢武帝不得不放棄漢初寬松的財政稅收制度,另辟財源。于是,一整套官營壟斷、控制經濟的制度被建立起來。
一場小小的戰役改變了漢匈關系,進而改變中央王朝的財政結構,影響了中國約兩千年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