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建龍“密碼三部曲”(全3冊)
- 郭建龍
- 3098字
- 2024-08-22 11:10:44
王莽:改革派的復古式集權
建平元年(公元前7年),漢哀帝登基。
由于哀帝繼位時已經成年,時任大將軍的王莽經過短暫留任后下野,將權力交還給新皇帝。
不過,他下野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和繼任者師丹共同策劃了一次土地改革。《漢書·哀帝紀》記載,漢哀帝繼位兩個月后發布了限田限奴令,規定諸王、列侯不得在他們的封國之外購買田地,而關內侯和其余人民的田地不得超過三十頃;諸侯王的奴婢不得超過二百人,列侯、公主不得超過一百人,關內侯、吏、民不得超過三十人,但是六十歲以上、十歲以下的不算在奴婢數量中;商人不能占田,不能做官吏。
但這次改革并不符合新皇帝的胃口。剛剛登基的漢哀帝有著太多的附庸等待冊封,外戚家族也不富裕,需要皇帝賜予大塊的土地。皇帝將這項法令理解為故意制造麻煩,坐穩位置后,就將師丹罷免。第一次改革不了了之。
這次改革卻給知識分子留下了巨大的影響。他們意識到,朝廷已經有人看重自己設計的理想制度了。從此以后,知識界更是把王莽、師丹這些最高層的官員樹立成改革的先鋒。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僅當了六年皇帝的漢哀帝去世。他去世前,在知識階層的呼吁下,王莽已經被漢哀帝召回。皇帝死后,王莽更是重新執掌了軍政大權。
這時的王莽由于擁有改革派的名聲,加上被貶黜的經歷,已經成為一個魅力型領袖。在人們的歡呼聲中,王莽建立了新朝,以萬象更新的姿態,將他的改革理想繼續進行下去。另外,隨著他對劉崇、翟義等人的鎮壓,以及對匈奴不明智的挑釁,[11]在軍事和軍備上的開支也讓新皇帝有必要對財政做出一系列的整理,以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于是,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稱帝的第二年,他終于推出了混合著理想和現實動機的改革法案。他宣稱,為了打破土地的分配不均和世家的蓄奴制度,讓社會更加公平和正義,他決定解決長期存在的土地和奴婢問題。
改革的措施從名義上結束了土地私人占有制度,從此天下的土地都是“王田”,而奴婢也不能再私自買賣。
例如,政策規定,每戶人家,如果男丁不超過八人,而占有的土地超過一井(九百畝)的話,就必須把自家的土地贈送給親戚、鄰里。
鑒于漢哀帝時期的改革無疾而終,王莽加強了對于違反規定者的懲罰力度,違反者甚至可能被判死刑。他希望通過嚴厲的措施來彰顯王權,達到集中權力的目的。[12]
王莽的土地改革表面上尊重儒家先賢,按照儒家推崇的井田制來設計,但同時又有著強烈的個人目的。
需要說明的是,中國歷史上可能并不存在一個實行井田制的時期。周朝實行的土地所有制是封君所有制,也就是封君控制土地,再把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收取一定的貢賦,或者讓農民給封君多種一塊土地,這塊土地即公田,其產出完全歸封君所有。
而到了孟子所處的時代,孟子根據周朝的土地情況,在紙面上設計了一種他認為最理想的土地制度。他首先將土地分成一塊塊九百畝大小的正方形區塊,再在每個區塊中橫畫兩道,豎畫兩道,如同一個“井”字,將土地分成大小相等的九塊。周邊的八塊分給八戶人家,而中間的一塊是公田,由這八戶人家共同耕種,公田的收成則歸屬封君。孟子設計的制度只是出于理想,技術上不可能實現。比如,土地不見得都能分成九百畝的正方形區塊,當農民生老病死后,如何重新分配土地更是問題。
到了漢代,這個只存在于孟子頭腦中的制度在一代代儒生的努力下,卻被渲染成周朝實際實施的制度了。在《穀梁傳》《韓詩外傳》《周禮》《漢書》等古代典籍中,都信誓旦旦地說周朝實行過井田制。[13]這些人在闡述井田制的同時,另一個潛在的觀點是:必須把土地從私人手中收歸國有,由天子統一進行分配。
王莽抓住的也恰好是這一點,希望通過重新丈量,將所有土地都置于皇權的控制之下,而對土地的重新掌握,能夠從財政上解決地方失控的局面。他的目的是要徹底改變土地所有制,并加強對社會的控制。
王莽的改革推出后,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動蕩。在皇帝權威能夠觸及的地方,特別是關中平原一代,許多人被投入監獄。
但是,王莽沒有想到一點:不管是誰,在什么時代,在執行全局性的改革過程中,僅僅依靠下達法令是不行的。在如此廣大的疆土內,如果缺乏有條不紊的規劃,以及巨大的執行力,如此大規模的改革必然會引起極大的混亂。
王莽的改革雖然能夠得到儒家狂熱分子的追捧,卻讓更多的普通人感到厭倦。
對于地方勢力來講,他們當初默許王莽上臺,就是以為與王莽做了一個交換,用他們的支持換取王莽對他們權力的默認。王莽的激進改革顯然打破了這種默契,地方勢力放棄了幻想,不再配合中央政府。
在匆匆推出改革的三年后,王莽意識到這一做法的莽撞:這是一項沒有配套措施,沒有實力保障的改革。這時,由于處理匈奴問題不當,漢朝與匈奴的糾紛越來越大,政府正需要地方的幫助來渡過難關。作為妥協,他取消了這些激進但對于財政并沒有產生實質性作用的改革措施。[14]
天鳳四年(公元17年),邊地的騷亂已經影響到中央財政,愈加缺錢的王莽下令征收奴婢稅,規定每養一個奴婢,征收3?600錢。但與其將這項政策看作改革的后續,不如視為斂財的新手段。
在土地和人口改革的同時,另一項重要的財政改革也推出了,這就是五均、賒貸和六筦之法。
所謂五均,是政府對物價進行控制,對行業進行壟斷和專賣的做法。
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王莽下令在全國大城市的集市上設立五均官。這些官員負責監督民間市場,要求商家按照統一的價格來銷售谷、布、帛、絲、綿這五樣民生物品。當政府的財政金融擴張造成了通貨膨脹時,政府則要求民間限價,來掩蓋通脹的事實。
賒貸是指當民間經營者缺乏資本時,政府還可以以放貸的形式借給經營者一筆錢,按照月息三分收取利息,介入民間金融市場。
這種做法的理論基礎還是出自儒家理想,即民生需要的東西必須由政府指定價格,不能由奸商來操控,從而把市場力量弱化。
另外,所謂六筦,則是鹽、鐵、酒、鑄錢、名山大澤的稅收,加上五均賒貸的總稱。
根據儒家理論,人民應該去種田謀生,其余的行業都是末業,不鼓勵人民去從事。但是既然人民還是需要一些末業的產品,就由政府勉為其難地代替人民從事這些罪惡的行業。
六筦之中,有許多項其實已經由漢武帝實施了,但是王莽將其系統化和理論化,并置于統一的框架之中。而背后的目的卻與漢武帝一樣:財政。
當五均六筦政策把社會上最重要的商品都納入政府的控制之中時,我們就看到了計劃經濟的影子。
然而,王莽政府面臨的問題與漢武帝時期一樣:為了實行這些法律,需要大量的商業人才為政府服務。王莽本來的意圖是抑制商人,疏遠商業人才,但他很快就發現,如果離開了這些商業人才,就無法將政策推行下去。
天鳳四年(公元17年),當政府更加缺錢時,王莽放棄了原則,任命商人擔任五均六筦之官,加強對民間違禁者的打擊。[15]
但到這時,此起彼伏的叛亂者已經使王莽無法把他的命令推行下去了。就在同一年,受水災的影響,中原地區出現了大饑荒。在和平時期,饑荒并不足以擊潰社會,但是,由于王莽改革造成社會免疫力下降,人們在饑荒的威脅下揭竿而起。那一年,綠林起義爆發。地皇三年(公元22年),赤眉起義接踵而至。
起義軍的出現讓中央政府的稅基逐漸減小,也越來越沒有辦法應付龐大的財政開支。天鳳五年(公元18年),王莽下令清查貪污行為,那些在近年涉及貪污的官員,將被沒收4/5的財產。這些財產用于應付國家的軍事開支。為了讓這個政策執行得更加徹底,政府鼓勵相互告發。
走到這一步,王莽的改革已經被卷入一個旋渦。財政改革導致社會經濟紊亂,經濟紊亂導致社會動蕩,社會動蕩減少政府財政收入,財政收入的減少又讓政府更加致力于搜刮,到最后政府無力鎮壓動蕩。他的失敗已經無法避免。
在短短十幾年中,漢代留下的家底已經消耗殆盡,社會開始分崩離析。王莽想利用復古式改革加強權力,卻由于改革措施不當,造就了一個短命的王朝。[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