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楚漢相爭:一道岔路口的選擇題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子嬰被丞相趙高推上了王位。此刻,他祖父秦始皇建立的秦王朝已經存在了十五年。

子嬰登基時,并沒有像他之前兩任君主那樣稱“皇帝”,而是改用“秦王”的稱號。他這樣做,是因為他接手時疆域已經大大縮水,當不起“皇帝”的稱號了。

秦始皇時期,秦的疆域從西方的臨洮、羌中直到東方的大海,從北方的長城直達西南的象郡。但是子嬰繼位時,原來的六國都已經叛亂,名義上屬于子嬰的,只有關中一帶屬于原來秦國的部分。可是這一部分也瀕臨失控,起義軍已經來到家門口,只等著入關了。

繼位46天后,劉邦兵臨城下,子嬰出城投降。秦滅亡。隨后,起義軍中最強大的一支在項羽的率領下也到來了。

項羽殺掉了子嬰。起義軍將領在項羽的主持下瓜分天下,各自稱王。秦代統一的疆土被分給十九個諸侯王。其中,先入關的劉邦被封為漢王,接收了巴蜀和漢中之地,定都南鄭;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占據梁、楚地的九個郡,定都彭城。

這就是楚漢相爭的起點。四年后,漢王劉邦滅西楚霸王,建立漢王朝。

人們常常把楚漢相爭當作一場普通的爭霸戰。在漢代以后的爭霸戰中,爭戰雙方懷著同樣的目的,都想獲得整個國家,稱帝登基。因而,人們想當然地認為,如果項羽獲勝,也會像劉邦一樣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

但這只是一種誤解。事實上,中國大一統的觀念是在漢武帝時期才正式形成的。[2]在秦代滅亡之后,項羽以及大部分的軍事將領并沒有想要建立統一的集權國家,楚漢雙方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理想。在劉邦要建立大一統王朝的同時,大部分人的理想卻是:廢除皇帝,回到諸侯時代,由各個諸侯管理自己的國家。對于他們而言,項羽本人是一個齊桓公式的霸主,不是皇帝,對于各個諸侯王只有有限的監督權。

楚漢相爭并非是誰當皇帝的爭斗,而是兩種選擇的岔路口:一種選擇類似于戰國時期的諸侯模式,另一種選擇則是獨特的大一統王朝。


但這兩種選擇的力量對比從一開始就是不均衡的。秦末民變一爆發,諸侯力量就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人們紛紛殺死秦始皇派去的守丞,選出自己的領導人,參與復國運動。[3]

雖然首義的陳勝自稱陳王,建號“張楚”,希望將反秦的力量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但是,諸侯力量很快就占了上風。民變不久,六國紛紛稱王復國。[4]其中,齊、楚、魏、韓四王都是原來四國的王室后裔,而首先占據趙國土地稱王的是陳勝的大將武臣,武臣死后,趙國貴族后裔趙歇也恢復了對趙國的控制。唯一由外人占據王位的是燕國,但燕王韓廣、臧荼相繼稱王之后,也都不讓外人插手,以維持燕國的獨立地位。

在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之外,還有另一股勢力也不容小覷,他們是掌握了軍權的各將領,包括項羽、劉邦、張耳、陳馀、彭越、英布等人,這些人不屬于六國宗室后裔,實力卻比復國的六國還要強大。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也沒有統一的理念,而是受到六國的影響,也憧憬著割據一片土地,獨立稱王。

在這種局面下,反秦勢力中實力最強的項羽,順應當時流行的想法,在滅亡秦朝之后,將原來的七國土地分割成十九塊,分封了十九個諸侯王。其基本做法是把七國每一國的土地分成若干塊,除了保留一塊給六國的后裔之外,其余的悉數分封給各個功臣。只有秦國是個例外,由于暴秦是大家共同的敵人,不可能讓秦王的后裔保留統治權,就由投降項羽的三個秦朝將領瓜分了原來秦國的國土。

另外,項羽、劉邦原本都是楚王的將領,楚王曾說過,誰先攻克關中(函谷關和武關以西,即統一之前秦國的土地),就讓誰當關中的王。為了兌現這個約定,項羽還把秦國的漢中和四川(關中地的一部分)兩地分出來,交給了劉邦;[5]而項羽本人的封地則分割自楚國。

分封后,各王并沒有隸屬關系,各自統治自己的領地,在內部征稅,組織軍隊,維持內部秩序。

在項羽的政治藍圖中,他所建立的新秩序是另一個諸侯時代,而大部分獲得分封的諸侯也是這么認為的。但這個藍圖中存在一個巨大的不穩定因素:當年戰國時期,主要國家只有七個,還相互攻伐,戰爭不斷。如今有十九個諸侯王,又如何保證它們能夠和平相處?就算王與王之間不存在爭斗,內部的爭斗有時候也需要一個外部的裁判員,到底誰能擔當此任?

項羽認為這個裁判就是他本人。

與其他的王不同,項羽號稱“霸王”。現在人們一提起“霸王”,首先想到的是蠻橫、不講理的人,然而在古代,“霸王”一詞是一種令人羨慕的稱號。項羽懷念的是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以最早稱霸的齊桓公為例,齊國強大以后,齊桓公在中原擔負起更大的責任,他要調停諸侯國之間的關系,防止他們逾矩,主持正義,扮演著類似當今世界“國際警察”的角色。當一個國家的國君承擔著維持國與國之間秩序的角色時,人們尊他為“霸”。項羽自稱“霸王”,就是希望與其他王區別開來,表明他擔負著維持國與國之間秩序的責任。

當然,這個霸王與皇帝是完全不同的。霸王平常不干預各國內政,只是在特殊時期維持一下秩序,大部分時間里只滿足于統治自己的國家;而皇帝卻要做所有領土的主人,讓所有人都聽命于己。


那么,為什么當時的人們不想建立統一的王朝,反而紛紛盼著回到從前的諸侯國模式呢?

答案可能出乎現代人的意料:在當時的人看來,組織一個疆域廣闊的超級大國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現在的世界打比方,人們已經習慣了世界上有美國、中國、俄羅斯等眾多國家,如果有人宣稱要在地球上建立統一的國家,那么大部分人都會嗤之以鼻。原因很簡單:這種國家以前沒有出現過,在人們的印象中,組織這么大的國家,其復雜程度已經超出了人類的組織能力。

在秦代以前,整個華夏地區就是一個小型的地球,人們早已習慣了各諸侯國的存在。對于他們而言,這種分立的狀態只不過被秦始皇中斷了十五年而已,而這十五年又是不成功的。因為即便是秦始皇,也無法長期維持穩定,還讓人們的生活越過越糟糕,大家都在盼著它分崩離析。

與后世認定秦代是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的起點不同,秦亡的幾年內,人們反思的卻是秦的建立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狂妄嘗試,它的失敗是注定的。

如今回望,當時集權國家不僅在中國要注定失敗,哪怕放眼全世界,秦代以前都很難找到一個如此龐大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人們往往被古埃及輝煌燦爛的文明所迷惑,以為那是一個古代的大帝國。其實,在大部分時間里,古埃及法老的統治只局限在尼羅河兩側幾千米到十幾千米寬的河岸上,管轄范圍遠小于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古國也只局限在兩河流域的狹小平原里,在沙漠和沼澤之間,面積只有1.5萬平方千米,小于古埃及。

公元前15—前11世紀,是古埃及的新王國時期,處于和赫梯帝國(位于今土耳其)爭霸的時代。在此期間,古埃及領土大大擴張,終于超出了狹小的尼羅河河谷。但不管是古埃及還是赫梯,都沒有建立起真正的中央集權帝國。古埃及在尼羅河河谷之外、位于中東地區的領地大都是靠間接統治來維持的,這些地區有自己的國王,只是名義上服從于古埃及。這與真正的中央集權制——由皇帝派遣官員治理是完全不同的。

秦代之前的西方世界,只有兩次建立龐大帝國的嘗試。第一次是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前330年),也稱波斯第一帝國。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嘗試建立橫跨亞非歐三洲的統一政權。第二次嘗試則是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年)建立的帝國。

波斯帝國是最接近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并不讓人意外的是,雖然波斯本部實行嚴格的中央集權制,但是,當波斯王的征服帶來更多的土地時,他們也很難在被征服的土地上推行同樣的集權官僚制度,只能因地制宜,派遣總督,或者聽任當地統治者繼續管理。[6]

這仍然是一種集權制和封建制的混合制度,一個強大的核心帶著眾多松散的外圍區域。政權的興衰取決于本部國王的能力,甚至取決于一場戰爭的勝負,當本部軍隊被消滅,外圍區域立刻脫離核心。

當亞歷山大大帝的步兵方陣橫掃波斯時,帝國無力抵抗,走向滅亡。但取代波斯的亞歷山大帝國表現得更加不穩定。它是一種軍事征服的產物,甚至在還沒有建立固定的制度時,就垮臺消失了。

從西方的例子也可以看出,秦代之前,整個世界范圍內沒有人能夠建立穩定、制度統一的集權官僚制國家,幾次嘗試要么很快失敗,要么仍然是松散的拼圖模式。

那么,為什么幾大帝國在創建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時失敗了呢?

答案是,要建立統一的國家,需要經歷兩個步驟:第一步,用軍隊進行武力征服;第二步,用文官進行政治征服,建立統一的制度。不管是波斯帝國還是亞歷山大帝國,都是完成了軍事征服,卻無法完成政治征服。

在軍事征服的過程中,獲勝者往往是那些能夠調動一切財政資源為戰爭服務的一方;而在政治征服時,又要調動主要資源服務于政治和民生,建立制度,發展經濟,使人們在新的框架下安居樂業,不再想著回到過去的制度。

但是,如何從軍事征服轉向政治征服,很難把握。軍事征服剛結束時,由于慣性,大量的軍隊仍然存在于四方,他們的利益不容忽視,如果迅速把財政權從他們手中移開,會造成軍隊的不穩定;如果繼續讓軍隊掌握過多的資源,又無法建立后續的政治結構,最終會造成資源分配上的嚴重失衡。于是,依靠軍事打下來的帝國,又在軍人的紛爭或者財政危機中分崩離析。

在秦代,這個問題同樣是它迅速崩潰的主要原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市| 扎鲁特旗| 呈贡县| 阳朔县| 洛浦县| 哈巴河县| 德保县| 新密市| 灌云县| 山东省| 临城县| 安龙县| 德钦县| 南溪县| 枣庄市| 循化| 西贡区| 柳州市| 游戏| 呈贡县| 伊吾县| 竹溪县| 静宁县| 淮安市| 卢氏县| 余干县| 习水县| 鲁甸县| 黄冈市| 本溪| 图们市| 靖州| 南丹县| 天气| 绩溪县| 茌平县| 三门峡市| 浮梁县| 宜阳县| 德兴市| 洪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