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美國成功奧秘(2)

海軍力量最強大的英國到底干預不干預美洲事務,這是美國人的擔心之處。雖然西班牙、法國那些國家想干預,但只要有技術、有力量的英國不干預,美國就比較安全了。門羅主義宣傳美洲和歐洲是兩個不同體系,歐洲是國王體系,美洲是共和體系,然后保證美洲不干預你們歐洲。這是空話,當時美洲是個小孩子,根本沒有能力干預老歐洲。第三點對美國是最主要的,就是說美國是美洲的代表,美國干預美洲新興國家就是干預自己。這贏得了美洲新興國家的掌聲,北美老大哥來幫助它們,美國自動地就成了美洲的領袖和天然代表了,取得了未來干預美洲事務的合法性,同時沒有付出什么代價,非常高明。

“門戶開放”也很高明,主要是針對中國提出來的,分1899年和1905年兩次提出。門羅提“門戶開放”時,美國勢力已經到了西太平洋了,到菲律賓了,準備進入中國市場。中國當時已經被劃分為幾個勢力范圍,就是老歐洲列強加上一個新興的日本。除非美國用軍事力量把它們打走,統掌中國,否則,這些勢力范圍就存在。美國當時軍事力量很弱,但它經濟競爭力無與倫比。美國當時就提出,承認列強在華的勢力范圍,但要維持中國表面上的統一,維持中國政府的行政統一。當然清政府很高興,非常感激美國。但美國承認各國勢力范圍在中國的法律合法性的同時,又提出經濟上對每一個國家都得敞開,享受同等的關稅。這樣一來,美國發揮它的經濟優勢,避免軍事弱勢,同時贏得了道義優勢,一箭多雕。

還有一個外交戰略是“冷戰”時期對蘇聯的遏制,事后看是比較成功的。它不是一個進攻型的,是防守型的,但是是一個積極防守反擊的態勢。遏制蘇聯的增長速度,然后反壓,讓蘇聯國內的矛盾逐步凸顯,最終使得蘇聯自我瓦解。

“制度創新說”

第三個解釋,也是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是美國這個國家的天性善于創新。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出現了很多發展理論,包括政治發展理論、經濟發展理論、社會發展理論。這些理論大致有一個共識,就是發展模式無非就三種,最低級的發展模式就是資源的投入,投入資源多,人勤勞,睡得少,掙的錢就多點;高級一點的是技術創新說,就是說生產制造有絕活,就可以拿到超額利潤;跟資源投入型發展模式相比,技術創新型是呈幾何級增長的,財富增長要快得多;但是最高級的是制度創新說,它有一種制度可以通過競爭的壓迫和利益的誘惑,導致技術群體性的爆發,財富的高速增長。通常認為美國在早期是資源投入型的,做得不錯。美國人在早期是非常省吃儉用的,像洛克菲勒、摩根早期都是小商販。

摩根販賣過蘋果,起家時有一個小細節。摩根個子很高,他買的時候精挑細揀大蘋果,賣的時候,大蘋果拿在他手里也顯得特小。而他老婆很嬌小,蘋果拿在手里顯得很大,所以他負責后勤,讓他老婆來賣。

美國在很早就創立了技術創新型的社會體系,比如說1812-1814年的第二次英美戰爭期間,當時美國就開始搞技術創新。有一個例子就是來復槍,在第二次英美戰爭之前,美國的槍支主要還是靠進口,本土有一點但是很少。隨著戰爭的展開,它需要大量的槍支制造,這時候聯邦政府就開始招標,人們提出一種辦法,把來復槍變成十二個標準化部件,最后一拼就行,后來它可以做到一個工廠一年生產15000支來復槍。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已經很了不起了,而這個模塊化生產是后來大機器生產的先聲,這是美國人搞出來的。美國在早期該投入也投入,但是它很早就開始注意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包括生產方式的創新。

總之,美國的創新能力特別強,這是事實。當然創新能力強有一個前提就是吸引人才的能力強。特別要點出的兩個例子是麥當勞和沃爾瑪。它們在技術角度講沒有什么創新的,但在管理方式上有很大創新,一個是快餐業;一個是倉儲零售業。麥當勞賣的快餐,可能任何一個中國家庭婦女做的飯都比它好吃,但是人家就是搞出一個產業,“麥當勞”這幾個字就價值740億美元,因為它背后有制度創新在里邊。

講究平衡的“混合制”

還有一個美國成功的原因,大家談得不多的,也是這里想重點談的,就是美國的制度是一個混合制度。前面談到的運氣、戰略、創新,都和這個混合制度有關系。有機會,未必抓住;戰略決策難講對和錯,為什么美國的戰略決策比較高明?創新,各國都想,為什么美國能成功?這和美國的制度是息息相關的。

一個大的社會系統可分為三個系統,一個是政治,一個是經濟,一個是社會,經濟是支柱。美國從建國開始,截止到現在,在三個社會分系統都采取了比較符合美國特點的、符合最佳平衡原則的混合制度。這三個體系合成一個大社會,它又采取了一種正確的平衡,而不是相互掣肘的不平衡。

政治上美國是混合制體制。美國是人類近代史上第一個代議制國家。現在通常意義上講的民主都是從美國代議制延伸出來的。民主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單一起源說,源于地中海沿岸,在希臘、意大利、愛琴海邊,陽光明媚,廣場文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治理方式。另外一種是多起源說,地中海是其中一支,還有北歐的軍事貴族民主制,以及別的第三世界的國家,一種說法認為公元前11世紀印度就有了共和國。

現在一般認為美國的民主是直溯希臘羅馬,認同單一起源說。但按照希臘民主的定義,民主是不能選舉的,一人一票就不是民主了。美國是代議制,四年一任,選出一個代理人,這和民主的本意是不一樣的。最早的希臘民主是在城邦里面通過抽簽選領導人,更符合上帝的原意。就是扔骰子,扔出來是誰就是誰。只要一選舉,就有人為因素在里邊。

美國認同選舉的價值,但是根據現實情況又做不到直接選舉。美國獨立的時候,算上奴隸的話有將近300萬人口,和希臘城邦不可同日而語。雅典9萬人,加上奴隸30多萬人,奴隸又不算選舉人,它可以搞直接民主。但300萬人沒有辦法搞直接選舉,于是就搞了一個新的制度,叫代議制民主,不是民主的原意,是代理人政治,授權給一個代理人,讓他來治理。代議制民主是美國人的創新,也是現代政治實踐上比較成功的一種制度安排。

美國的代議制民主和原本意義上的民主是不同的,另外美國的“foundingfather”立國之父們對民主(democracy)是不認同的。美國整部憲法沒有一個字提到“民主”,它用的一個詞是republic,“共和”。“民主”這個詞是1828年安德魯·杰克遜競選總統時用到的,才在美國政治生活里變成一個正面的詞匯,在那之前含義基本上和“暴民”是等同的,與今天中國人看“文化大革命”是一模一樣的。正因為如此,美國政治制度剛開始建構時,對民主是懷疑的。美國革命追求的是freedom或者liberty,freedom是來源于英語的,liberty是來源于法語的,它更偏liberty,因為liberty指的是財產自由,freedom更多的是指個人感覺上的自由,美國更看重的是liberty。

美國所有的教科書都提到美國革命追求的第一價值是freedom或者liberty。具體的起源就是英王喬治二世不讓移民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去搶印第安人的自由土地。美國革命最初的起源是財產的糾紛,英王不要移民的代表,然后又限制其去搶印第安人的東西,限制財產自由,所以鬧獨立。所以美國革命追求的不是民主,而是自由。革命成功,美國獨立以后,這些移民擁有了自由財產,要建立一套體制來保護這些權利,就找到了代議制民主。抽象的制度安排是代議制民主,但是具體的制度安排是混合制度,對人類已有的幾種政治體制都做了吸收,包括君主制、貴族共和,也包括民主。

民主制的代表主要是國會的眾議院,選舉產生;參議院是貴族共和的代表,設立的目的就是制約眾議院,所以參議員在1913年以前一直是間接選舉的,是由各州選舉的,不是由民眾直接選舉;最高法院是絕對不選舉的,它是由總統提名,參議員批準的,這里可以看到寡頭制身影;總統制有君主制的成分,總統是多個職位的合一,是國家主席、政府總理、軍隊總司令、政黨領袖、首席立法者五大職能的集合。其中君主制的成分主要表現在“國家主席”這個地方,外交承認和撤銷的權力是總統單一決定的,不需要國會批準,還有一個就是赦免權。

按照現在的法理,所有的行政權力都應該受到立法機構的制約,但是美國總統這幾項權力是不受立法機構制約的。外交承認與撤銷要考慮到復雜的綜合利益,所以這個權力的專斷性隨著時間漸漸減少了,但專斷性仍很強、爭議性很大的總統權力就是“赦免權”。最近還有爭議的表現。一是克林頓總統在他任期內最后4個小時赦免了130個罪犯,其中包括現居瑞士的一個美國逃稅犯,逃稅52億美元,歷史上數額最多,他的夫人和克林頓的個人關系很好,這引起很大爭議。第二個例子是小布什總統在第二任任期內赦免了劉易斯·利比,副總統切尼的國家事務顧問。利比卷入了情報門,有一個外交官威金森反對打伊拉克,劉易斯·利比把他和他夫人點名公開。問題的關鍵是威金森夫人是中央情報局中東站的站長,金發美女,在那經兒營了十幾年,建立了好多眼線,她一暴露,所有以前和她吃過飯接觸過的人都被暴露了,美國情報部門很惱火。最后查到了利比身上,利比把所有的責任都擔下來了,最后法院判他20年的徒刑。判刑半個小時后布什總統宣布赦免,讓他做120個小時的社區義工。這個權力就是君主制的遺留。

美國政治制度里面有君主制、寡頭制、貴族共和、民主制。既不是最初意義上純粹的民主,也不是完全的代議制民主,而是“混合制”。美國政治制度的成功就在于此,非常善于根據自己的發展需要把不同治理方式的優點吸納進來,在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在尋找最好的制度。美國的媒體和學者很壞,只強調單一的代議制民主這一面,讓其他國家學這個,鼓吹不管什么事,一投票就解決了。如果糊涂地理解,簡單地學習,而整個社會條件不具備,投票投一百次也不管用,“老子”就是不服,最后反而是一團糟。

經濟上,所有的美國經濟教科書都說美國是自由市場經濟,堅持自由貿易,但實際上美國的實踐、美國的歷史不是這么回事,寫出來、說出來的和做的不一樣。為什么說美國是純自由市場經濟?前邊也講到了,美國的“foundingfather”之一,漢密爾頓,做的事是搞工業化計劃,第一件事是建國家銀行。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政府也不是絕對袖手旁觀的,而是該出手時就出手,絕不含糊。美國政府介入產業政策從它建國第一天就有。

在貿易領域也是一樣。在產業競爭力強的時候,美國講自由貿易,弱的時候,它也是搞貿易保護主義。美國的貿易史大部分是貿易保護的歷史。美國聯邦政府現在主要的稅收來源是個人所得稅,州政府是商品流轉稅,地方政府是房產稅。但聯邦政府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沒有個人所得稅的,主要的收入來源是關稅。1910年之前,美國聯邦政府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于關稅,它有動力提高海關稅。1789年聯邦政府一成立,當年就通過了第一個關稅法案提高關稅;然后到1930年,叫“施穆特·霍利關稅法案”,前面已有11個關稅法案,這是第12個,全部都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施穆特·霍利關稅法案”一下子對2萬項商品提高了50個百分點的關稅,導致了英聯邦的反擊。貿易戰導致美國國內金融機構的危機變成全世界的大危機。李斯特--現代德國的另一個“父親”,與俾斯麥齊名,他以搞貿易保護主義、保護國內企業聞名。李斯特的理論在當時的美國很吃香。

1934年貿易法案是美國一個轉折。原來貿易法案都由國會決定。國會的議員都是選舉產生,優先考慮地方利益,所以關稅一直往上走。1934年的貿易法案使美國意識到國會管不了這個復雜事務,第一次明確授權給行政部門單獨處理。但授權是有期限的,五年一次,這一授權使總統第一次擁有了獨立的關稅談判權,上浮還是下浮都由總統決定。當時的美國總統就利用這個權限,把關稅下浮了50%,把世界貿易帶到常規狀態。

1962年的貿易法案,是由約翰·肯尼迪總統推動的。這個法案把關稅降得很低,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促進了戰后整個世界貿易的繁榮。看美國外貿史會發現,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之前,美國都有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總之,在經濟政策上,美國有自由主義的大哲學,但是在實踐中,它又始終根據自己的需要制定政策,是實用主義的。在市場中有政府干預,在貿易中有政府干預,在理論和實踐之間尋找一個最佳平衡點。

第三是社會子系統。美國社會是一個典型的現代市民社會,自組織能力非常強。現在一個美國成年人,平均會參加7個不同的社會組織。當然,絕大部分都是屬于娛樂性的,如婦女參加的蘋果派協會,男性的釣魚協會,跟著興趣走,其中一小部分社會組織是自主性的政治壓力集團。并且美國社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社區參與較多,像《強勢民主》的作者本杰明·巴伯就特別強調,美國代議制民主的質量不錯的原因,在于社區參與比較好,在社區參與過程中,公民得到一種訓練。現代社會需要公民不需要臣民,偉大的民主需要偉大的公民,偉大的專制需要偉大的臣民。但公民難做,需要訓練,除了學校教育,還要有實踐教育,實踐教育在美國就是社區參與。

國家與社會關系當中,社會自組織能力強,很多事情社會本身就解決了,這就限制了政府越權的機會。但這是“美國故事”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社會解決不了的事情交給政府,這部分政府就管得很嚴,政府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所以強調美國是“強社會”,但不是“弱國家”,而是“強社會強國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宁县| 边坝县| 新龙县| 邛崃市| 宜章县| 汤阴县| 望江县| 阳春市| 盘山县| 洛扎县| 金沙县| 镇原县| 武平县| 呼玛县| 浦东新区| 洪湖市| 澎湖县| 开平市| 阿克| 明光市| 西乌珠穆沁旗| 玉树县| 都江堰市| 香格里拉县| 枣阳市| 濉溪县| 石楼县| 茌平县| 贵德县| 宣武区| 伊川县| 扶绥县| 渑池县| 新和县| 平舆县| 内黄县| 姜堰市| 广州市| 平潭县| 淮南市| 景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