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美國成功奧秘(1)
- 打鐵還需自身硬:大危機時代的中國式突圍
- 金燦榮 米蘭
- 5408字
- 2014-12-30 01:06:07
美國這兩百多年歷史,一直是堅定不移地走有美國特色的資本主義道路,從來不盲目模仿別人。
美國是怎樣煉成的?
第三次“美國衰落論”興起
無論是用比較世俗的眼光,還是從國與國的角度來看,我們都得承認美國是比較成功的國家。兩百多年前13個散落在大西洋沿岸的小漁村,僅僅過了一百多年,就成了世界上一流的大國。19世紀末,當它擊敗西班牙帝國,登上世界舞臺的時候,已經是一個一流大國了。GDP世界第一,軍事力量非常現代化。到了1945年,它已經成為世界首強了。那時,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兩洋作戰的國家;另外又是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實際領導國家。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國際地位達到巔峰。但自從1945年美國被公認為世界首強以來,美國國內不斷出現對美國衰落的反思,到現在已經有三輪了。
第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1956年蘇聯先發射了洲際導彈,1957年蘇聯衛星先上天,這兩件事刺激了美國。當時美國國內有一場討論,歷史學家把這場討論叫作“導彈差距討論”。這場討論在美國的知識界、決策界意義還是挺大的,其結果就是要發展美國的理工專業,有系統地加強數理化、工程學,加大投資,鞏固它的領先地位。“阿波羅”登月工程實際上就是這次討論的結果。
這次反思涉及的方面和人員很多,但事后看不是很準確。實際上,美國的整個科技基礎、工程基礎都是優越于蘇聯的,只不過一個國家再強,它的資源也是有限的,投資方向和蘇聯不一樣,蘇聯只是在一個非常有戰略意義的領域里領先了。
第二次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一次討論。其中有一個討論的作品,也是現在中國人非常愛看的保羅·肯尼迪的《大國的興衰》。這次談論出發點有兩個,一個是在美蘇關系上出現了蘇攻美守這樣一種態勢。70年代末,蘇聯在非洲之角、阿富汗發動了一些戰略性的攻勢,美國顯得很被動。美國在卡特任上還遇到了伊朗的人質危機,對這些中小國家的挑戰束手無策,另外越南戰爭也失敗了,政治上的壓力導致了這次反思。還有一個方面是經濟層面。當時,歐、日經過50年代和60年代的努力,已經完全恢復了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美、日、歐成了發達國家的三根支柱。70年代,歐、日的競爭力已經很強了,美國在遇到蘇聯地緣壓力的同時,還遇到了歐、日的經濟挑戰,所以當時又發生了“美國是否衰落”的爭論。
當時歐洲國家也比較高興,大談萊茵模式,說美國是自由市場模式,歐洲是社會市場模式,歐洲模式比美國模式更平衡。這時美國的對外戰略也跟著進行了創新,現在經常談到的“多極化”,邏輯起點就是1969年尼克松關島講話里提出的“五大力量中心說”。尼克松在講話中提到,這世界不再是美、蘇兩大力量來決定,而是有五大力量在推動,包括蘇聯、美國、歐盟、中國、日本。美國人發現了五大力量,中國人最后意識到自己也有力量,是力量之一。中國后來提出“多極化”理論,現在看是贏了,起點就在關島講話。
美國擺脫了兩極思想,提出了“五大力量中心說”,依據此來拉攏中國,使得蘇聯在戰略上非常被動,腹背受敵,東西兩面被夾擊。因為五大力量中歐洲、日本是美國的盟友,把中國拉過來,蘇聯就孤立了,所以從戰略上講,美國是有創新的,這一點比蘇聯強。然后對日本和歐洲,它主要的辦法就是搞創新,先是技術創新,再把技術變成產業,成果就是90年代的IT。所謂的“新經濟”,主要是IT產業。它通過科技和產業創新戰勝了日本和歐洲,通過戰略創新獲得了對蘇聯的優勢,這樣就擺脫了獲得霸權以后的第二次困境。到了90年代,“美國衰落論”的聲音就消失了。
這兩年來,又出現了一輪美國是否衰落的討論,甚至彌漫著一股失敗主義情緒。起因有三:一個是美國犯的外交錯誤,打伊拉克;一個是金融危機暴露出美國經濟內在的問題;再加上外部的一群新興市場國家崛起的群體性挑戰。討論的代表者很多,比如提出“中美國”概念的尼爾·弗爾森,他就認為美國現在已經陷入了債務危機,而且是一個帝國債務體系,很難化解的。另外像《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湯姆·弗里德曼,寫了《世界是平的》,他也認為美國在很多關鍵領域落后于別的國家,特別是在能源領域,新能源領域,中國是領先于美國的,他對此感到非常擔憂。當然也有不同意見,2011年4月19日,Newsweek有一篇文章說美國正在重新復興,基本觀點是美國的創新能力是無與倫比的,別的國家都比不了。總之,最近是美國1945年獲得霸權地位以后第三次比較集中的討論。意見并不統一,這種意見也會蔓延到中國學術界,中國學術界對美國是否衰落也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從國際關系的角度來講,美國的未來非常值得關注,因為美國畢竟是現行體制的創立者和主要的維護者,它的走向關系到整個體系的變動。
關注這場討論,首先要承認美國在近代世界史上是非常成功的國家。美國為什么能夠成功?它成功的動力能不能延續下去?我研究美國快三十年了,遇到了不少美國朋友。美國一流的高手,比如約瑟夫·奈、基辛格、基歐漢,這些一流高手其實最看重美國建構新制度、建構新產業、創造新財富的能力和這套機制,而不是表面上已獲得的地位、已有的財富、已有的機制。如果這套機制壞了的話,現在的成果也就停在那兒了,美國會衰敗;如果這套機制還很完善,現在損失一點財富,還可以賺回來。當然大部分美國人也和一般中國人一樣,對此認識很膚淺,絕大部分美國人的驕傲就是它表面上的成就,這很正常。所以看美國未來走向,只有把美國過去成功的經驗、機制梳理得比較清楚,才能看得準確。
“資源優勢說”
關于美國成功的原因一直有不同的解釋。一直存在一種簡單的解釋,但簡單并不代表不深刻。這種解釋說美國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從美國建國到現在,從沒有面臨過人類社會面臨的資源短缺問題。基辛格在《大外交》這本書里提醒說,在這么短的美國歷史里,美國人實際上不知道資源是多么重要,因為他們沒有面臨過這個問題,不知道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人類的苦難可以到什么程度,然后從苦難中解脫出來時,喜悅又可以到什么程度,人性在這當中可以惡到什么程度。這是歷史的事實。美國從建國一直到成為世界首強,或者具體一點,整個19世紀,美國自然資源豐富,但勞力短缺,它需要大量進口移民,而且它也能夠進口移民,因為美國的工資始終比歐洲的工資要高上三分之一到一半,它有條件把你吸引過來。除了一般工人的待遇高,它還機會多,是一片充滿機遇的土壤,對那種野心勃勃、幻想很多的青年人很有吸引力。日常生活很快就可以有改變,還有無數的機會實現美國夢,從小牛棚到白宮都是可能的。說得簡單一點,人均資源多是原因之一。
美國的優越首先就在地理上,有廣袤的土地。全世界的陸地占地球表面積的29%,其中又除去57%不能用的陸地,真正有經濟用途的只是其中的43%。中國的可用土地面積僅占國土總面積的29%,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美國是58%。就從這一點來講,上帝是非常不公平的。美國的土地可用面積正好是我們的兩倍,人口又比中國少很多,只有我們的2/9。它的水資源也特別豐富,超出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國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它的水利條件特別好,全國分四大水系,大西洋水系、墨西哥灣水系、五大湖北冰洋水系和太平洋水系,來雨量相對均勻,地勢平緩,水利很好利用,在1825年就實現了全國主要河流的運河化。從全國任何一個口進去,理論上都可以到達全國各個地方,這對它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中國不一樣,中國的總體地勢是西高東低,所有的河流都是東西流向的,而且來雨量比較集中,往往七、八月來雨,水過多就造成洪澇災害,平時不來雨就造成旱災,旱澇交替,地勢決定了中國水利的利用是比較困難的。這都是美國比較幸福的地方,地理資源太優越了。如果再細數下去,它的歷史機遇比較多。它偏安于北美一隅,南北無強鄰,東西有兩洋,它不會卷入老歐洲殘酷的地緣政治博弈,非常安全。不需要國家動員、國家干預,就能做到“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這是一個有活力的移民民族,一百年三代人干這個事,它一定就發展起來了。
同時,美國人文資源也很優越。印第安文化是比較弱的文化,主要集中在中美、南美、印加帝國、阿茲特克帝國。北美這一塊印第安人是相對比較落后的,所以歐洲移民在這里遇到的印第安人的抵抗較弱。把這地方定義為“無主土地”,在道德上肯定是不對的,但是美國人按照這個思維就把那塊土地搶過來了。由于所謂的“自有土地”的存在,美國人均擁有的自然資源特別多。俾斯麥在晚年還不斷地嘮叨,上帝不公平,就喜歡三種人:傻瓜、醉漢、美國佬,就是抱怨這方面。
現在情況有所不同,美國人口比較多了,大概有3.1億人。1915年美國人口不到1億的時候舉國歡欣;到了1985年人口達到2億的時候也非常高興;2007年人口突破3億的時候就一片寂靜了,感覺到問題了,人均占有資源量萎縮了。“二戰”后,美國在資源方面是擴展了,主要靠它的全球化戰略,以至于今天全世界63億人口里面,美國占了4.6%。可是一般認為美國用掉了30%的資源,高峰時達40%,這就意味著美國一個人用掉了8個人份額的資源。今天美國人吃香的、喝辣的,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資源特別豐富。當然很多美國人成功地把資源優勢解說成制度優勢,這是一個相互印證的邏輯,這么說也沒有問題。“資源優勢說”無論對錯,從技術上評價,這種觀察相對簡單。相比之下,可能中國的制度優勢被低估了。按照食物消耗,中國現在有14億?14.5億人,占全世界人口比例應該是22%?23%,可是中國總體資源消耗占全世界的19%,人均是低于世界水平的,大概是0.9的份額,0.9的份額能治理成這個樣子已經是不錯的了。
“戰略得當說”
第二個解釋可以叫作“戰略說”。無論是內外,戰略都比較恰當,確保了這個國家以比較小的成本、比較快的速度崛起。一個是它在關鍵時刻都做了較好的戰略抉擇,比如說1783年“英美協議”,又叫“巴黎和約”,英國是宗主國,承認美國獨立。這時候大陸軍有一百多個上校給華盛頓寫信,讓他做國王。那個時候國王體制非常普遍,但被他拒絕了。華盛頓威望太高了,拒絕后就沒有人敢做這個事了,于是大家考慮在共和制中找一個形式。這是一個具有歷史偶然性的選擇,但這個選擇在美國歷史上至關重要。建國后,國務卿華盛頓用了托馬斯·杰斐遜,財政部長用了漢密爾頓。在國家發展方向上由漢密爾頓主導,積極促進工業發展,搞工業化計劃,國家銀行計劃;而在國家基本的立國精神方面,華盛頓又非常欣賞托馬斯·杰斐遜,強調道德,強調基本的規則。在對外戰略方面,華盛頓又選擇了著名的“孤立主義”,把美國內部對英法態度的不同可能導致的分裂給控制起來。
當時美國國內有兩派。英法本來是打了一千多年仗的世仇,法國大革命把英法矛盾突出了,對此,美國國內也是有不同看法的。托馬斯·杰斐遜很同情法國大革命,而大部分保守派是比較痛恨法國大革命的,當時美國國內圍繞著遙遠的歐洲事務爭吵起來,后來華盛頓在他著名的告別演說里,提出了著名的外交政治主張:Utilitarianism,“孤立主義”。這對當時年輕的美國來講是一個好的選擇。此后,每逢歷史發展的關鍵階段,美國都做出了比較正確的選擇,比如說1812-1814年的英美戰爭,美國政府就借機啟動了工業化。原來美國是以農業立國的,工業很弱。英美戰爭以前,美國和歐洲的貿易形式主要是從西印度群島弄一些黑奴過來種甘蔗榨糖、種棉花,再加上新英格蘭地區的海產,美國所謂的西部地區就是現在伊利諾伊那個地方,頻繁貿易,靠土特產換歐洲的工業品。英美戰爭一開始,工業品進不來,美國就積極發展自己的工業化。
再一個比較重要的歷史時刻是南北戰爭,林肯堅決維護聯邦統一,這對國家的命運是至關重要的。雖然起源是奴隸制的擴展問題,對于奴隸制能不能擴展到未來領土,自由州說不行,蓄奴州認為可以,但其實背后的利益爭端是工業力量,是工業資本主義要一統南方,最后導致了戰爭。應該講,林肯的決定是對的,以戰爭方式解決,如果沒有這場內戰,今天可能會看到好幾個“美國”,北美可能跟今天的拉美一樣,由多個國家組成。還有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是西奧多·羅斯福。自由資本主義凱歌高進,到19世紀后期美國貧富分化很嚴重,羅斯福做了一些工作,《反壟斷法》、《專利法案》都是在他任內通過的,還有美國現在一系列的環保法案也都是他搞出來的。他在自由資本主義發展高潮時做了一點平衡動作。如果沒有這些動作,美國會走得比較極端,對國家后來的發展不太有利。
接下來,威爾遜總統帶領美國卷入“一戰”,維持了歐洲的平衡。富蘭克林·羅斯福帶領美國介入“二戰”,擊敗了法西斯陣營,維持了世界的平衡。總之美國在重要時期都做了比較正確的選擇,這是它成功的原因。
順帶從外交學的角度講一下。美國在走上世界大國的進程中,有四個很獨特的外交政策品牌,一個就是孤立主義,它使美國避免因卷入外部矛盾而導致內部分裂。孤立主義是防守型的,主要是防御歐洲列強干預美洲大陸,防御歐洲內部矛盾轉化成美國國內的矛盾。還有兩個是進攻型的思維,一個是門羅主義,一個是門戶開放政策。門羅主義是針對美洲的,門戶開放是對亞太地區的。兩者都是非常高級的外交手段,值得仿效學習。拉美國家興起時,很需要美國幫助。拉美國家的憲法都是依據美國憲法寫的,也模仿美國走上了共和主義的道路,沒有走上國王主義。從道義上講,美國是應該支持它們的,但在一段時間內美國的態度是曖昧的,直到1823年1月門羅在國會發表演說提出“門羅主義”才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