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木之魂:中華傳統建筑的中和人文精神
- 李永銘
- 649字
- 2024-08-19 17:35:06
八、《呂氏春秋》與“建中立極”
呂不韋(?—約前235年),戰國末年衛國濮陽人,原籍陽翟(今河南禹州)。呂不韋以信陵君、春申君等為榜樣,也廣交賓客,招徠了大批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據說門下食客多達3000人。他讓門客中凡能舞文弄墨者,都將自己的見聞與想法寫下來,然后組織其中水平較高的學者進行編纂。經過多次反復討論修改,終于整理出《呂氏春秋》一部。
《呂氏春秋》匯聚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全書共160篇,結構完整,自成體系。它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學文化方面的歷史資料,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份珍貴遺產。呂不韋組織撰寫《呂氏春秋》,在文化事業上功不可沒。
《呂氏春秋》中論述的關于城市建設的思想,包含了當時宮城建筑的經驗總結,也反映出古人對“中”的尊崇。書中指出:“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天下之地,方千里以為國。所以極治任也,非不能大也。其大不若小,其多不若少。”(44) 文中所謂“國”,即“城”,這與《考工記》中所指是一樣的。文中之“中”,既有方位之意,也有適中、適合之意,還有“中軸”之意。為了方便王國的管理,在適當位置建一城。城里的中心應是宮城,宮城的中軸線上或突出位置上是祖廟。一般以千里見方建一城市,對于管理王國是最合適的。城所管的地方不是不能進一步擴大,但從管理效果來說,這是最有效的,太大了未必能有效果。這就是所謂“建中立極”的思想。
《呂氏春秋》的城建思想,既表現了當時城市建設的基本規劃,也對后來的建筑活動做出了很好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