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木之魂:中華傳統建筑的中和人文精神
- 李永銘
- 881字
- 2024-08-19 17:35:06
七、《管子》與城市規劃
管子即管仲,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齊國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托名為管仲所作的《管子》一書,是管仲及管仲學派的言行事跡匯編,成書約在戰國到西漢之間。《管子》一書篇幅宏偉,內容復雜,思想豐富。它以黃老道家之學為基礎,試圖在理論上解決儒、法、名諸家之間的分歧,融道家和法家而得出政治上的黃老學說,提出德、法兼治的政治主張,既為法治找到了哲學基礎,又將道家思想切實地落實到了社會人事當中。
在管子的時代,社會管理的方方面面都為人們所關注。管子就被人們稱為管理大師。《管子》一書以管子本人的活動為背景,對社會各方面的事務進行了精心的論述。其中關于城市建設規劃的論述,體現了那個時代人們對該問題的深入思考與認識。
《管子·乘馬》指出:“凡立國都,非于太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42) 這里講到選擇城址應該注意的條件,強調了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要求城市布局應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地形地勢,形態不必方方正正,道路不必橫平豎直。《管子》的這一思想對中國古代建筑設計師和工匠們有非常重大的影響,他們在進行規劃設計和施工的時候,都十分注意環境的選擇,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認真進行調查分析,務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調、體量等與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即使小鎮、村莊、寺觀、園林、民居等,也都是隨著山形地勢起伏轉折,高低錯落,相宜部署。江河湖海岸邊的建筑物必然隨著港灣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
《管子·大匡》又說:“凡仕者近宮,不仕與耕者近門,工賈近市,三十里置遽,委焉,有司職之。”(43) 這種對城市講求實際的功能分區,至今還為城市規劃建設所遵循。
《管子》關于城市建筑規劃的這些觀點和原則,與《周禮·冬官考工記》所論述的建城思想及模式相比,已有了相當變化。這表明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自然與社會的認識更加深入,作為早期的建筑原則,《周禮》的刻板規定顯然不太符合實際,必須有所突破。而這種突破仍然遵從著中和之道,也可說是中和之道的進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