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木之魂:中華傳統建筑的中和人文精神
- 李永銘
- 2311字
- 2024-08-19 17:35:06
六、墨子的建筑思想
墨子名墨翟,河南魯山人,春秋末戰國初重要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曾學儒術,因不滿其煩瑣的禮儀和學說,自創墨家學派,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墨子學說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墨子》是墨家學派的著作總集,學術界一般認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學在不同時期記述編纂而成,反映了墨家前期和后期的思想,其中關于自然科學和邏輯學的內容特別重要,這是墨家學派不同于其他學派的特殊之處。墨子可能自己當過工匠或小手工業者,在《墨子》一書中,有著相當豐富的對生產技能的記載。由于他在軍事上注重守衛,因而,他也關注了建筑問題,特別是城墻的建筑問題。
墨子論學,常使比喻,其比喻充分展示了他知識的廣博。在談到法儀問題時,書中寫道:“子墨子曰: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雖至士之為將相者,皆有法。雖至百工從事者,亦皆有法。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直以繩,正以縣,平以水,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雖不能中,放依以從事,猶逾己。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34) 官員從政,必須依法度進行。就像工匠建房,必須依靠矩尺、圓規、直線、懸錐、平水等,才能實現設計目標。而這些工具,正是工匠的法度。在談到“義”這個問題時,墨子也以建筑作比,讓學生更加明白:“治徒娛、縣子碩問于子墨子曰:為義孰為大務?子墨子曰:譬若筑墻然。能筑者筑,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后墻成也。為義猶是也。”(35) 如果墨子不熟悉建筑工匠的工作程序,是無法說得這樣清晰準確的。

圖15 墨子畫像
有關居室,包括宮室建筑,墨子有過具體的論述:“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圣王作為宮室,為宮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潤濕,邊足以圉風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宮墻之高足以別男女之禮,謹此則止。”(36) 墨子提出的“為宮室之法”,就是建筑住宅宮室的原則。其“高”“邊”“上”指的是房屋的臺基、屋身圍墻、屋頂。在另一處,他指出:“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堀穴而處焉。圣王慮之,以為堀穴,曰:冬可以辟風寒,逮夏,下潤濕上熏烝,恐傷民之氣,于是作為宮室而利民。然則為宮室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其旁可以圉風寒,上可以圉雪霜雨露,其中蠲潔,可以祭祀,宮墻足以為男女之別,則止。”(37)
這兩段話的含義大體類似,表明了墨子對居宅宮室建筑的基本觀點,并認為,如果超出這個范圍,過于奢靡,勞民傷財,則失去了居宅宮室本身的意義。
對于人類居住環境,墨子有更深刻的認識。他說:“凡學愛人,愛眾眾世與愛寡世相若,兼愛之,有相若;愛尚世與愛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38) 眾世寡世,是從空間的廣狹意義上看待對象。從系統的觀點看,眾世是一個大系統,寡世則是其中的子系統。眾世里面有無數的寡世。如在大自然這個眾世系統中,除人類外,還有眾多的寡世,如動物、植物、土地、水、大氣等,人類居住環境、人的居室建筑,也在這個系統中。這些寡世與人類這個系統一起,構成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眾眾世則是更高層次的系統。一個人相對于他所在的族群,一個族群相對于人類,人類相對于動物,動物相對于生物,生物相對于大自然,都是寡世與眾眾世的關系。兼愛,愛寡世,就要推廣到愛眾世,并進而達于眾眾世,這是毫無疑問的。大自然給我們提供了生存的環境與條件,是人類的衣食之源,大自然是愛人類的;人也得愛大自然,使大自然有永續發展的條件。可見,墨子不僅希望人與人之間兼相愛交相利,和諧相處,更希望人與自然之間兼相愛交相利,和諧相處。尚世后世,則是以時間上的古今意義來看待對象。以現實的人而言,他的祖先是尚世,他的后代是后世。祖先不僅遺傳給我們血肉之軀,還贈送給我們一個能生存與發展的美麗家園。因此,我們崇敬我們的祖先。同時,我們的后代是我們事業的繼承者,他們將會把我們創造的文化發揚光大。愛我們的后代,應該像愛我們自己一樣,當然不能剝奪后世發展的機會。而保護好現實的生存環境,也是為后代留下他們生存的好條件。兼相愛交相利,正是墨子對可持續發展的最通俗也最經典的說明(39) 。
在墨子看來,大自然的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人們能夠認識它,但不能改變它。“凡回于天地之間,包于四海之內,天壤之情,陰陽之和,莫不有也,雖至圣不能更也。何以知其然?圣人有傳,天地也,則曰上下;四時也,則曰陰陽;人情也,則曰男女;禽獸也,則曰牡牝雄雌也。真天壤之情,雖有先王不能更也。”(40) 任何事物都有自然的本性,這是“情”;符合自然的本性,就是“和”。自然的秩序,亦即規律,也就是“天壤之情,陰陽之和”。即使古圣人先王,也不能為之改變。
墨子堅決反對戰爭,但又不能不面對現實。他厭惡侵略戰爭,希望通過成功的守御制止戰爭。《墨子·城守》是他對軍事上的守衛問題深入研究的成果,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的實例。事實上,處于戰場地區,環境的破壞是相當嚴重的,而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對于戰爭的勝利又是必需的。因此他認為,維護戰場脆弱的生態,是保衛城池的重要方面;備水、建廁、防火,搞好環境衛生,是保衛城池的另一重要方面。他指出:“凡守圉之法……山林草澤之饒足利。”(41) “山林草澤之饒”是城池防守的重要條件。環境豐饒,能夠提供豐裕的物資,足以支持軍事后勤,戰區老百姓的生活也有保障,那就有了支持長期抗擊侵略的基礎。另一方面,即使排除戰爭,在日常生活環境下,墨子也希望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與條件。居室建筑環境中,有“山林草澤之饒”,能更顯示出人類生活活動的勃勃生氣。
墨家學派作為平民占主體的學派,他們在那個特殊時代對于環境與建筑的思考,值得我們認真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