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關于本書:“群己”的由來及其他

與國外已持續多年的奧斯丁熱以及國內紅火的小說出版相比,我國有關奧斯丁的討論和研究比較冷清。原因或許是她的小說雖然能吸引大量讀者,但題材偏小,手法偏“舊”,不太適于套用某些現成的當代文藝理論,且又已被英語國家學者掘地三尺、羅掘俱窮。或多或少,我們的專業評論者落在了普通讀者后面。筆者希望自己的討論能在一定程度上超出專業文本研讀的圈子,與普通讀者的體驗、更多大眾的生活乃至社會發展的走向有所呼應。

本書以“奧斯丁問題”即書中的“群己”(22)關系之辨為貫穿線索。“群己”這一表述取自嚴復翻譯約翰·穆勒名著《論自由》(On Liberty)時所選定的書名《群己權界論》。嚴復可謂獨具慧眼,充分意識到所謂自由問題本質是對“群己”關系問題的思辨。不言而喻,本書中的“群己”不能就此還原成穆勒英語原書標題中的“liberty”一詞,雖然兩者確實密切相關。英語學界的奧斯丁研究中有關群己的討論很多,有人稱她“幾乎被一致公認是社會小說家,專注于明晰界定社會中個人與群體的互動(interaction)并力圖調和自我與社會要求(demands)這兩者的關系”(23)。這類現當代評價大多聚焦于“己”,不少論者甚至把“己”或個人欲望作為臧否的標尺。本書則將適度側重討論奧斯丁小說中有關“群”的展示、言說和思考。當然,依據筆者的直接閱讀體驗和審美感受,各章討論的切入點和重心并不相同。

全書不計“前言”“后語”共分六章,每章分別討論奧斯丁的一部小說,以出版先后為序。奧斯丁小說中有三部具有雙重時間坐標,即初稿完成時間和出版年份。她的六部完整作品的創作期分為兩段,即1795—1801年和1810—1817年,兩段之間有將近十年“空窗期”。然而,若從出版看,則奧斯丁的全部作品都是在1811年后才陸續付梓的,前期完成的文稿在面世前都經過中年奧斯丁的修改。其中最特殊的是《諾桑覺寺》。它雖是最早完成的三部著作之一,卻是在作者去世前不久才修訂完畢,而且在那時似乎仍讓她覺得尚不盡如人意,所以被暫且“束之高閣”(upon the shelf)。(24)直到作者病逝之后,才由她的家人將此書與最后撰寫的《勸導》一道合編出版。由于這個最后修訂的存在,雖然《諾寺》顯然較多含有少年時代青澀而又樂觀的氣息,筆者卻不愿意因此就和很多人一樣將它作為第一部作品來討論。

分章闡述的過程將涉及西方人有關奧斯丁是否“浪漫”、是否“保守”等的爭論,對瑪·巴特勒和達克沃斯以及某些更晚近的一些西方學者的觀點將有比較細致深入的分析。在這個意義上,本書也是與西方現當代奧斯丁研究和一些流行批評思潮的對話。不過,如前文所強調,奧斯丁身處正在發酵的英式現代“逐利社會”(25),她以虛構藝術關注舊群己紐帶的解體并探討新人際關系創生的可能性,這才是貫穿本書的聚焦點和核心關懷。或許,這也應該是奧斯丁精神遺產帶給當下市場社會蕓蕓眾生的最重要的思考線索和人生提示?


(1) Deirdre Le Fay (ed.):Jane Austen’s Letters,4th E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337.

(2) 參看F. R.利維斯:《偉大的傳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袁偉譯),1頁。

(3) Roger Sales:Jane Austen and Representations of Regency England (London:Routledge,1994),p.25.

(4) Ibid.,p. 26.

(5) Ibid.,p.228.

(6) Linda Troost and Sayre Greenfield:“Introduction:Watching Ourselves Watching,”in Troost and Greenfield (ed.):Jane Austen in Hollywood (Kentucky: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2001),p. 3.

(7) Linda Troost and Sayre Greenfield:“Introduction:Watching Ourselves Watching,”in Troost and Greenfield (ed.):Jane Austen in Hollywood,p.11.

(8) Suzanne R. Pucci and James Thompson (eds):Jane Austen and Co.:Remaking the Past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Albany Press,2003),p. 2.

(9) Ibid.,p. 3.

(10) John Bayley:“The ‘Irresponsibility’ of Jane Austen,”in B. C. Southam (ed.):Critical Essays on Jane Austen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0,first published in 1968),p.1.

(11) 黃世仁為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推出的歌劇《白毛女》中的一個人物,是個逼債逼得窮苦農民家破人亡的老地主。該劇后來被改編成電影、芭蕾舞劇等,在中國一度家喻戶曉。

(12) Claudia Johnson:“Austen cults and cultures,”in Edward Copeland and Juliet McMaster (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ane Austen(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2001,originally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224.

(13) 決疑論(casuistry)是基督教道德哲學之一脈。參看方芳:《〈克拉麗莎〉的決疑論解讀》(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22),14—22頁。

(14) 關于該時期英國原有社會紐帶的瓦解,可參看李猛:《自然社會:自然法與現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特別是其中第二章第7節“自然狀態與共同體的解體”。

(15) 對于這種判斷,當然也有很多不同意見。例如當代英國社會學家艾·麥克法蘭就在《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商務印書館,2008,管可秾譯)和《現代世界的誕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管可秾譯)等書中提出,英格蘭“至少從13世紀開始”(《起源》215頁)就已具備了種種18世紀社會的根本特征。筆者認為,他的研究有助于修正過去一些過于簡單化的看法,調整并豐富我們對歷史的認識,但還不足以徹底顛覆認為英國最重要的社會質變發生在17、18世紀的整體判斷。麥氏似乎未能意識到漫長量變必將導向某種質變或某種革命的臨界點,指出代表質變的時間點是有必要的,雖然我們不應該把那種認識教條化、絕對化。如果把文學作為一種現場發言和歷史證據,英國18世紀小說與13世紀文學敘事的重大而顯豁的差異,應該可以說明很多問題。

(16) 參看拙作《推敲自我:小說在18世紀的英國》(修訂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17) D. W. Harding:Regulated Hatred and Other Essays on Jane Austen (London:The Athlone Press,1998),pp.49-50.

(18) Susan Morgan:In the Meantime:Character and Perception in Jane Austen’s Fiction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p. 80.

(19) William Deresiewicz:A Jane Austen Education:How Six Novels Taught Me about Love,Friendship and the Things That Really Matter (Penguin Press,2011).該書中譯本名為《簡·奧斯丁的教導》,參看本書附錄。

(20) Matthew Arnold:“On Wordsworth,”in A. Dwight Culler (ed.):Poetry and Criticism of Matthew Arnold (Boston:Houghton Mifflin,1961),p.339.

(21) M. Arnold:“To Margaret—Continued,”Ibid.,p.81;另參看鄧恩講道名篇《喪鐘為誰而鳴》。

(22) 筆者曾考慮過采用毛澤東在致蕭軍信中使用過的“人我關系”一詞,但反復思量權衡,還是選用了嚴復的表述。

(23) LeRoy W. Smith:Jane Austen and the Drama of Woman (New York:St Martin’s,1983),pp.19-20.

(24) Le Faye (ed.):Jane Austen’s Letters,p.348.

(25) “逐利社會”的說法出自理·亨·托尼(Richard Henry Tawney,1880—1962)那部在英美影響很大的社會學專著:The Acquisitive Society (New York:Harcourt,Brace & Company,1920)。作者在書中定義說:“Such societies may be called Acquisitive Societies,because their whole tendency and interest and preoccupation is to promote the acquisition of wealth.”(p. 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务川| 高陵县| 揭东县| 武宁县| 山阳县| 苏尼特右旗| 南部县| 白沙| 大港区| 新疆| 蒙城县| 个旧市| 皮山县| 灵台县| 嵊州市| 旌德县| 开原市| 林西县| 香港| 武陟县| 宁海县| 阳曲县| 阜康市| 田阳县| 嘉鱼县| 临安市| 双鸭山市| 额尔古纳市| 改则县| 凤凰县| 仁怀市| 姚安县| 赣州市| 民权县| 武威市| 长垣县| 固原市| 广饶县| 银川市| 鹰潭市| 汨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