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李凡:老臣愿看殿下沖鋒
- 紅樓之天下
- 趙墨涵
- 2448字
- 2025-05-31 14:38:46
陪秦可卿回門后的次日,明昀早早起身,穿戴整齊,便徑直前往工部衙門。
晨光微熹,街道上行人稀疏,唯有幾處早市攤販正支起爐灶,裊裊炊煙混著晨霧,襯得神京城多了幾分煙火氣。
明昀坐在馬車內,掀簾望了一眼,眉頭微蹙。
這些百姓衣衫單薄,面容憔悴,顯然日子并不好過。他放下簾子,心中愈發堅定了自己的打算。
工部衙門內,尚書李凡已端坐案前,正批閱文書。
大夏朝吸取了前明牛馬王朝的經驗,除了元旦、冬至、萬壽節(皇帝生日)舉行大朝,在京官員都得參與之外,每月就每月初一和十五舉行朔望朝
其余時間一旦有事商量,就會召集內閣和六部九卿等有資格的官員開個小朝會商議。
今日無事,李凡正好在公布衙門辦公。
見明昀踏入,他擱下筆,起身拱手:“殿下今日來得早。”
明昀回禮,笑道:“老尚書勤勉,本王豈敢懈怠?”
二人落座,侍從奉上熱茶后悄然退下。
明昀也不繞彎,直接道:“今日來,是想與老尚書商議工部自籌資金一事。”
說罷,明昀把折子遞給李凡,李凡打開細細的看了一番。
“這就是殿下的計劃?”
李凡有些意外,他原本以為明昀會向戶部催要銀錢,所以也不抱有什么希望。
別明看昀是皇子,戶部還真不一定賣這個面子給明昀。
況且戶部日子也難過,這用錢的地方太多了。
王子騰前日里到了薊遼,言邊軍軍餉短缺,軍兵們多有怨言。武備也需要整修,邊事不靖,這都需要錢。
而太上皇自從退位之后,除了繼續牢牢掌控國家權柄之外,還沉迷享樂。
去年剛修成了一座清華園,今年又打算修建一座避暑山莊。
雖然下旨說不用國庫一兩銀子,但實際上稅款到了京城很多直接進了內庫,戶部壓根就沒過手。
科道言官們上諫,卻被太上皇全部扔給當今圣上。
當今圣上礙于孝道,也不好規勸,于是成了如今這副模樣。
再加上南邊的倭寇常常入境,東南的土司們為了鹽井悍然襲殺官兵,然后仗著地利數次擊退官兵圍剿。
這些哪個看似都不是大麻煩,但哪個都需要錢去處理。
所以明昀去戶部要錢多半都要不到的,因為財政規劃早在年初就做好了。是多少錢就是多少錢,再多也沒有了。
因為不抱有希望,所以李凡對明昀提出的自籌資金的方略感到意外。
明昀是這樣解釋的:“老尚書,工部下屬有不少作坊,集結了不少能工巧匠。
若能官辦工坊,經營百姓所需之物,既可解燃眉之急,亦可為朝廷開源。”
明昀說的其實就是現代國企的路子,只不過兩者作用和目的有些不一樣。
李凡眉頭微動,這法子倒是新鮮。
他捋須問道:“殿下所指的‘百姓所需之物’,具體為何?”
明昀早有準備,答道:“衣食住行,皆可入手。
譬如煤炭,如今百姓冬日取暖,多用柴薪,不僅耗費林木,且煙塵嗆人。
若能改良煤塊,制成蜂窩煤,既耐燒又少煙,必受百姓歡迎。”
李凡若有所思。他曾在北地為官,深知冬日苦寒,貧民甚至無力購柴,凍斃者不在少數。
若真能推廣此物,確是利民之舉。
但他仍有顧慮:“殿下此策雖好,可工部向來主營造,貿然涉足商事,恐遭非議。”
明昀看李凡有松動,知道這是說服他的好時機,于是慷慨激昂。
“老尚書可知道,老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
“愿聞其詳。”
“不外乎吃得飽穿得暖,有一所遮風擋雨的房子就已經滿足了。”
明昀唾沫星子橫飛:“但本王自開府以來,去南市幾次微服私訪。
卻發現天子腳下,首善之地,百姓面黃肌瘦,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神京城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他轉過頭,目光直視李凡:“若朝廷再無所作為,只怕民怨沸騰,重蹈元末舊事!
豈不聞陳勝吳廣,黃巾黃巢揭竿而起之事乎?”
這番話擲地有聲,李凡神色一凜。他雖為官謹慎,卻非迂腐之人,深知民生多艱。
沉默片刻后,他長嘆一聲:“殿下,就不怕下官把你這番話傳出去?”
明昀拱手道:“本王相信老尚書的為人,雖相處時日不多,本王卻也感受到老尚書拳拳報國之心。”
李凡再度嘆口氣道:“國事多艱,所求者不過問心無愧罷了。”
說罷,李凡在明昀的折子上署名:“下官支持殿下的方略,只是這從何開始,還望殿下解惑。”
明昀大喜,遂把自己想的蜂窩煤之事細細說與李凡聽。
他于是趁熱打鐵道:“蜂窩煤只是開端。本王還知一物,可解天下糧荒。
老尚書可知,如今農家施肥用的何物?”
“自然是廄肥與綠肥,下官少時讀書時候,曾見有農家用這種肥種地。”李凡回答道。
明昀神秘一笑:“那老尚書可知,這世界上有一種天然的肥料,其效果比傳統肥料還要強,可顯著增加糧食產量。”
李凡頓時來了興趣:“何物?”
明昀壓低聲音道:“鳥糞石。”
“鳥糞石?”
李凡愕然道:“難道是飛鳥所產之糞?千百年來農書上無人寫有此功效啊!”
明昀解釋道:“此鳥糞非一般鳥糞,此乃海外島嶼堆積的鳥糞,經年累月化作肥石,效力遠超廄肥。
若用于農田,畝產可增三成以上。”
李凡激動得胡須微顫:“若得此物,天下百姓何愁饑餒!殿下為何不速速奏請朝廷采買?”
明昀搖搖頭道:“朝廷不會同意的。”
“為什么?”
“因為海禁。”
李凡一怔,他手指敲著桌子:“確實,一旦上書,朝中反對聲四起,此事定然不成了。
況且……”
李凡話沒說完,不過明昀也知道他說的是東南那些大商人們。一旦這些大商人知道還有這種東西存在,必然視為一條發財的路子,繼而走私。
你說海禁這么多年,朝中的兗兗諸公們不清楚東南大商人走私情況嗎?太清楚不過了。
去歲隆安帝就曾下詔申飭這些大商人們,說他們不顧國家體面,稅款不清。
為什么稅款不清?因為朝廷實施海禁國策,這些豪商們通過走私得來的利益自然不用給朝廷交稅。
否則你說你交多的一部分稅款,是通過走私得來的,這不是明著違法嗎?
為了不讓朝廷插手這部分利潤,這些豪商們所支持的官員就在朝中大力反對開海之政策。
太上皇在位時期,戾太子就因為財政緊缺之事想要開海,最終因為反對聲太大,太上皇叫停了此策。
再加上地方利益盤根錯節,朝廷雖然多次出臺政策整治,但始終未能根治。
若鳥糞石之利被這些東南的豪商們知曉,只怕會淪為私販之物,反使朝廷徒勞。
李凡頹然靠向椅背,喃喃道:“難道就此作罷?”
明昀目光堅定:“故本王欲先以蜂窩煤試水,待工部站穩腳跟,再暗中籌備海路。
屆時木已成舟,反對者亦無可奈何。”
李凡沉思良久,終于重重點頭:“好!老臣愿附議殿下之策。”
從下官到老臣,這是一個態度上的變化,意味著李凡認可了明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