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以工代賑,兩難自解
- 太子朱標:吾弟當為堯舜
- 江山引筆
- 2211字
- 2024-09-16 08:00:00
開倉放糧久了,就不是賑災了,而是養了一批蛀蟲,天天等著賑災糧發下來,天天養著一大堆人,不干活,就是沈儀來了也遭不住,更何況這幾人。
歷朝歷代,遇上災荒會干什么?
以工代賑!
“各位,本王想以工代賑,借助流民來修筑長城!”
以工代賑就是指官府興辦大型工程,
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把失業待業在家的人召集過來,以工作發工資的形式達到賑濟災民的目的。
減少了流民,也就間接穩定了社會。
甚至為了增加工作崗位,官府還會五令三申,能用人工絕不用工具,能招三個人絕不招一個人。
這其實也可以理解,那么多無業流民,若是聚集在一起,很難不出現一個點子王。
甚至會刷新桃園結義/水泊梁山加強版/邊軍造反等副本……
不過朱棣的這番話,卻是讓在場的所有人為之一愣,而后竟是齊齊看向他。
以工代賑?他們可太熟悉了,因為在故元曾有過類似的經歷。
在座的人,幾乎沒有年齡小于四十的,都是從故元生活到大明的人。
元末黃河決堤,元廷一方面需立馬疏浚河道,另一方面需要安頓大量失業災民,以工代賑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但結局卻是“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幾十萬河工瞬間反了元廷……
看著眾人這番怪異的神情,朱棣嘴角一抽,心中已是明了。
你們這么看著我干嘛?本王不是元朝的元順帝!本王是風里進雨里出,是漢東省京州市漢東大學,早八晚十里趟出來的高材生!
“諸位這般看著我干嘛……”朱棣抹了把臉,有些尷尬的問道。
底下眾人看了朱棣一眼,你朱家的天下怎么來的,你不知道嗎。
見眾人不答,朱棣也是繼續解釋道:“咳咳,諸位不過是擔心以工代賑會適得其反嘛,放心,本王早有計策。”
其實這件事朱棣在來北平的路上便是考慮了很久,并且總結了元朝失敗的教訓。
按理說以工代賑無非就是變著法子的給災民們發錢,本質是政府付錢,憑空創造出大量崗位,找個借口給你支付報酬,既能解決災民就業,又能讓災民有口飯吃,還能恢復生產,抑制住社會的動蕩情緒。
可明明是這么好的出發點,結果卻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為何?
因為元廷根本沒有想賑災,或者是有些人根本就是借著災禍發國難財。
據《元史·食貨志》里記載,元廷面對這大額的工程款,采取了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印錢。
然后通貨膨脹就爆發了,物價飛漲。
元廷印錢之后,物價漲了近十倍,在京城五百兩的銀票,連一斗粟米都買不下來。
最終,元廷通過大災之年印錢的手段,將老百姓手里最后的一分錢也收走,加之本就高昂的賦稅,連一口飯也吃不起的老百姓,終于揭竿而起了。
但朱棣早已想好了對策,那就是長城。
有明一朝接近三百年,其中有將近一百年在修建和完善長城。
明長城的修建始于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
具體來說,朱元璋在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開始著手修建長城,以防御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的騷擾。
然而,明長城的修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歷經了明朝的多位皇帝和長達數百年的時間才逐漸完善。
至今也不過是修筑了一小段。
而徐達就是監督居庸關至山海關一帶長城建造的負責人。
而長城肯定是要修的,而又有官府背書,眼下以工代賑的方法就是最好的選擇。
朱棣拍了拍手,屋內又是一人走出。
那人一襲黑衣,一副僧人模樣的姚廣孝,大步流星的走至朱棣身側,在得到朱棣的授意后開始為眾人講解如何實行:
“首先由官府府頒布明確的法令,宣布以工代賑政策的具體內容、目的、受益人群及實施方式。”
“通過官方渠道如告示、口傳和地方官員的宣講,將政策信息傳達給廣大民眾,特別是流民,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
“其次,制定明確的篩選標準,如家庭貧困程度、勞動能力等,確保真正需要幫助的群體是真正的流民。”
“再組織地方官員進行實地調查,對符合條件的流民進行登記造冊,建立詳細的勞動力檔案。”
“然后對參與修建長城的勞動力進行必要的技能培訓,如石匠、木匠、搬運工等技能,提高施工的質量。”
說了這么大一段話,姚廣孝也是稍作停息,而后清了清嗓子,繼續開口:
“另外,官府還應提供充足的工程物資,如石材、木材、工具、糧食等,確保工程的順利進行,同時建立物資管理制度,防止浪費和貪污。”
“最后,設立專門的監督機構或委派官員,對工程進度、質量、物資使用等進行全程監督,確保工程按照規劃進行,我想咱大明的錦衣衛也可進行監督之事,只是有些小題大做……”
“當然,對表現突出的勞動力或團隊給予獎勵,如增加工錢、提升職位等。”
姚廣孝說罷,后退至朱棣身側,靜靜地等待眾人開口,說到底,他現在終歸只是朱棣的謀士,沒有任何官職,在這些人眼前還是要低調一些的好。
而這番舉動在眾人眼里卻是掀起驚濤駭浪。
因為他們仔細琢磨了姚廣孝先前那番話后,竟然發現挑不出毛病來。
難道……以工代賑真的可行?
燕王是在哪里找的僧人,竟然這么懂行。
徐達也是眼睛一亮,修建長城他也監督修了八年了,要按照大哥的想法,這長城再修上十年也修不完,當下也是贊賞的出聲道:
“這位大師的方法確實可行,若真按照我先前的方法,再給我十年都見不到長城修完的那天,王爺,這是你從哪里找來的謀士?”
別說再給你十年了,就算再給你二十年三十年你也修不完。
朱棣心中默默說道,但面上仍舊是帶笑回應:“這正是應天席真人的弟子。”
“原來是席真人的弟子。”徐達收回目光默默點頭。
“諸位,你們可還有什么異議?”見徐達點頭,朱棣看向眾人再次問道。
臺下眾人本就挑不出毛病,更何況本次會議的一名王爺,一位國公都點頭了,當下也是紛紛贊成起來。
“我看這事確實可行!”
“我等必定為王爺修筑一條萬里長城!”
朱棣輕笑一聲。
這計策他與姚廣孝商量過多次。
發現可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燕王不是元末的貪官污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