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圣人是人人可以做到的

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圣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

(《傳習錄》下,三一八)

譯文:

知天下事物本就無法用格物工夫窮盡,格物工夫只能在自己的身心上著手,決然以為圣人人人可以做到,便自然能有一種擔當精神。

人除了吃飽喝足外,便會追問一些看似無用卻很關鍵的問題,比如人為什么活著?人生的目標是什么?對諸如此類的問題,當代人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答案,但對古代中國特別是宋明時期的讀書人、儒者來說,學做圣賢,無疑是他們共同的志向和目標,“圣人可學而至”成為那時讀書人的基本共識。

王陽明在十二歲的時候,曾問他的私塾老師,讀書是為了什么?塾師答:“惟讀書登第耳”——讀書是為了中進士、做官。這是科舉考試時代的一般答案。但陽明聽了以后,卻不以為然,他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王陽明年譜》)這里的一問一答,反映出陽明少年就立有一個宏遠志向:成就圣賢一般的理想人格。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儒家普遍相信,上古中國,在孔子之前,一共有七位圣人,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而在孟子看來,孔子不但是堯、舜以來的繼承者,更是“集大成”者,而且是“圣之時者”(《孟子·萬章下》)、“人倫之至”(《孟子·離婁上》))者。在戰國時期的孟子看來,孔子不僅是商周以來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且是與時俱進的最高道德楷模。

可見,孔子的“圣人化”,在孟子時代已初步形成。盡管在孔子生前,就有弟子說孔子是“天縱之將圣”,但孔子則予以否認(《論語·子罕》),孔子自己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論語·述而》)

那么,十二歲的陽明“欲做圣賢”的那位圣人,是否就是先秦時代的堯、舜、孔子等諸位圣人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其實,在陽明心目中,所謂“圣人”主要指儒家的理想人格。這與北宋初年以來儒學復興運動中提倡的“圣可學”(周敦頤語)、“圣人可學而至”(程頤語)的思想精神是一致的。

可以說,立志成圣乃是宋明新儒家的一句思想口號。在某種意義上,正如錢穆先生所言,宋明理學乃是一種希圣之學。自十一世紀以來,希圣之學,不知激勵了多少年輕學子,陽明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但隨著十五六歲時格竹失敗,從其“自委圣賢有分”到“益委圣賢有分”的感慨,可以看出,陽明認為圣賢自有定分,非一般人可學而至,對自己成圣的可能性產生了極大的疑惑。此后經過二十余年的思想歷練,當他在三十七歲被貶官至貴州修文縣龍場驛時,在那里經歷了“動心忍性”“百死千難”的人生磨煉,最終在思想上悟出了一個道理,即“決然以圣人為人人可到”。至此,陽明堅定了學做圣賢的自信、自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东县| 敦煌市| 洛阳市| 大足县| 武强县| 慈利县| 南投县| 龙江县| 云梦县| 博罗县| 唐山市| 哈尔滨市| 惠州市| 腾冲县| 杂多县| 孟连| 洮南市| 阜阳市| 濮阳县| 肇庆市| 南川市| 岑巩县| 吴忠市| 韩城市| 拉萨市| 河间市| 新源县| 珠海市| 商丘市| 汉沽区| 隆德县| 吉隆县| 奉节县| 南京市| 岱山县| 罗平县| 凤阳县| 稻城县| 本溪市| 南溪县| 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