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轉(zhuǎn)化情緒:跨診斷的情緒聚焦療法指南
- (加)萊斯利·S.格林伯格
- 3066字
- 2024-08-06 10:53:02
對治療應用的啟發(fā)
情感神經(jīng)科學的研究表明,一個刺激如果具有生物邏輯上的重要性(即情感的和社會的),那么大腦就有專門的、模塊化的系統(tǒng)用自動運行的方式快速地處理它,并且這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獨立于意識覺察之外(Adolphs &Anderson,2018;Tamietto & de Gelder,2010)。事實證明,對自然發(fā)生的情緒過程橫加干擾,使其不能被順利激活和充分體驗,正是許多主要心理障礙的形成基礎。否認情緒中的行為傾向、不承認自己的感覺及壓抑情緒都是情緒處理功能失調(diào)的主要形式(Foa & Kozak,1986;Greenberg & Safran,1987)。當一種情緒被刺激物激活時,它遵循一個自然的五階段過程:(1)出現(xiàn),(2)進入意識,(3)被當事人接納/擁有,(4)通過行動表達,(5)完成表達后,新的情緒出現(xiàn),下一個循環(huán)開始。只有當這個過程反復受到干擾(例如,覺察或接納被阻止,抑或表達被打斷,又或者當行動和完整的體驗被阻攔)時,我們才會陷入長久的、痛苦的情緒中(Greenberg,2002;Gross & Levenson,1997;Pennebaker,1990)。以上種種干擾的結(jié)果就是,那些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喚起適應性行動的重大潛在信息被隔離在我們的意識之外。少了這些不可或缺的信息的參與,需求就難以被覺察。因此,治療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促進來訪者體驗和表達先前不被允許的情緒體驗。
情緒是一種反饋,人們借此了解自己對周圍情況的反應是什么,所以,在治療中,重要的是要幫助來訪者關注他們的情緒想告訴他們什么,并使用這些信息來指導他們的行為,讓他們的需求得到滿足(Damasio,1994)。有意識地覺察情緒并識別觸發(fā)情緒的事物,能讓人們對自己的反應產(chǎn)生一種控制感,讓他們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而不是情緒的被動受害者。然而,僅僅是到達、允許和接納情緒這個過程還不足以療愈痛苦。除了觸及和體驗情緒,治療師還需要幫助來訪者離開某些痛苦感受,激活新的適應性情緒,從而改變舊的情緒。來訪者需要在由新的自我和世界觀組成的新敘事中整合、鞏固這些體驗性的改變(Greenberg,2011)。這個接受情緒、用情緒改變情緒并創(chuàng)造新敘事的過程涉及對不同類型情緒的理解和對情緒轉(zhuǎn)化原則的掌握。改變一種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喚起一種相制衡的情緒。
需求
情感是我們最基本需求的體現(xiàn)(Frijda,1986)。情緒迅速提示我們注意對自身福祉有影響的情況,告訴我們事情是否在向我們希望的方向發(fā)展,并使我們做出適應性的反應。人們對與需求相關的情境進行自動評估時產(chǎn)生了情緒,可見情緒包含著需求。情緒是有目標的行動傾向產(chǎn)生過程的一部分,會評估某件事對我們是好還是壞。但我們要對情緒與理性有所區(qū)分,理性會評估某事的真假。而對我們來說,一件事的好壞本質(zhì)上取決于我們需要什么或想要達成什么目標——這意味著大腦在不斷地評估生命體的狀態(tài),以及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事物是否順應其所愿——情緒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
情緒和需求緊密地交織在一起。這是否意味著需求先于情緒?答案是否定的。需求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從基本的生物傾向性和偏好發(fā)展而來,例如,我們偏好光亮而非黑暗,偏好柔軟而非堅硬,偏好溫暖而非寒冷,甚至可能偏好微笑而非咆哮(Greenberg,2019)。新生兒和所有生命體都不是生來就有動機的,如想要依戀、成就和控制;相反,他們天生就有一個旨在幫助生存的情感系統(tǒng):嬰兒是一種受情感調(diào)節(jié)的生物,旨在向那些幫助生存的情緒靠近,同時遠離那些不利于生存的情緒。親密、溫柔、安撫、飽腹感等都是生命體孜孜以求的,因為它們能產(chǎn)生讓人感覺良好的情緒,而進化正是用這樣的設計來讓生命體評估環(huán)境對其自身的好壞,從而采取相應的行動。變形蟲和單細胞生物體會品嘗環(huán)境,如果味道好,它們就前進;如果味道不好,它們就會離開。一個事物若能滿足生存和成長的目標,相應的情緒就在體驗中被歸類為美好的,個體所追求的渴望和需求隨之形成。因此,嬰兒被一個自動的情感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所引導,這個系統(tǒng)不斷地試圖擁有嬰兒想要的感覺,同時避免他們不想要的感覺。于是,情緒和需求就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兩者都在意義上指向?qū)Ψ健?/p>
對治療來說,這意味著對情緒的共情性理解要求治療師對需求也有理解和清晰的表達。共情性回應并不是簡單地用詞語來表達感覺,它包括嵌入在情感中的需求。治療師的反應不能僅僅是“所以,這讓你感到悲傷”,因為來訪者會說“是啊”,這時情緒就會像灌滿鉛的氣球一樣掉下來;但如果包括了來訪者未被滿足的需求,“好傷心,你多么需要她的安慰,卻什么都得不到,只剩下空虛和孤獨的感覺”,這種對感覺和需求的展開與回應指出了一種方向,幫助來訪者細分并深化自己的體驗。來訪者可能會回應:“是啊,我真的需要她的安慰,卻感覺自己被晾在一邊——就好像我不存在一樣。”
自我
從過程取向的角度與來訪者的情緒工作,重要的是將其自我視為一個動態(tài)的自我組織系統(tǒng)。在此觀點下,自我是一個持續(xù)的包含體驗的過程,一旦在這些經(jīng)驗性的過程中自我被體驗到,意識和言語的加工就可以對自我加以反映和表現(xiàn)。因此,經(jīng)驗和反思的過程之間存在著一種持續(xù)的辯證關系,是這個過程催生了我們是誰的感覺,并允許我們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敘事,進而活出這個敘事。關于自我這個議題,已經(jīng)有許多文獻了。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90)將作為主語的“我”(I)和作為賓語的“我”(me)做了區(qū)分。丹尼爾·斯特恩(Daniel Stern,1985)描述了四個相互關聯(lián)的“自我”(self):正在浮現(xiàn)的自我、核心的自我、主體間的自我和言語的自我?;舴蚵投喽鳎℉ofmann and Doan,2018)在對情緒和自我的治療實踐中也區(qū)分了核心自我和社會性自我。在治療中處理情緒時,一個人的反思性自我在不斷地與所有當下浮現(xiàn)的情感進行互動,于是,當人們在這種情況下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自己是誰這樣的體驗時,自我就既是被發(fā)現(xiàn)也是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們的感受總是涉及他們?nèi)绾蜗蜃约航忉屪约旱慕?jīng)歷。人們通過把他們的感覺(本身就整合了許多更基本的情感因素)轉(zhuǎn)化為語言來創(chuàng)造最終的情緒體驗。
自我是一個自我組織過程,在此過程中自我被不斷塑造并形成特定的形式。該過程也是一個時間過程,在當下與環(huán)境互動中展開。它在與環(huán)境接觸的那一刻浮現(xiàn)(Perls et al.,1951),它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形成;它是分散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展開,并且每時每刻被組織成不同的樣子,如快樂、自我批判、無價值、謹慎或大膽。自我更像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流,而非一個固定的結(jié)構(gòu),因為它不像由空間和情境經(jīng)驗組成,更像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合經(jīng)驗與反思而來。我們即將成為的那個人是由這樣一個動態(tài)的自我組織過程創(chuàng)造出來的。自我既塑造我們,也告訴我們它所塑造的自我是什么樣的。人不斷地在情景中把自我整合起來。就像觸感只存在于觸摸的動作中,自我也只在其體驗的情境當下存在。因此,在治療中,我們關注的是自我組織的過程與其靈活性,而不是尋找一個所謂真正的自我。
人的自我組織的方式此時與彼時會不同,會發(fā)展出一些有特點的情緒組織方式,由此形成的人格和性格結(jié)構(gòu)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穩(wěn)定性。人的經(jīng)歷或反思會有模式化的序列和存在方式,有些序列和存在方式出現(xiàn)的可能性比其他的更大。這些較常出現(xiàn)的自我組織狀態(tài)可以被看成“自我的一部分”。我們都有不同的自我狀態(tài),這些自我狀態(tài)與不同的情緒相關聯(lián)。依據(jù)不同的情境和情緒,我們會切換自身狀態(tài)。當危險臨近,我們感到恐懼時,一個保護性的自我組織會自動被觸發(fā)。當危險消失后,我們就會切換到另一種自我狀態(tài)。自我的不同部分在這個動態(tài)過程中被反復地集結(jié)起來,形成某種穩(wěn)定形式;一個人可能反復地把自我組織成要么幽默風趣,要么畏首畏尾,要么自我批評,要么堅定自信的形式。心理治療工作就會涉及這些自我組織形式,探索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治療師要能意識到自我體驗中所包含的自我構(gòu)建過程:人可能有很多自我組織,甚至這些自我組織之間也在不斷地相互辯證構(gòu)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