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從“問題孩子”到“別人家孩子”,我瞅準一件事——生命教育,重于學習教育
胖豆曾經是標準的“問題孩子”。雖然現在正值青春期的他,依然會有層出不窮的新問題,仿佛總也不能讓人省心,但整體來看,與前幾年比,他的改變是翻天覆地的。他早已成了不少人眼中的“別人家孩子”。
這個蛻變,得益于他的自我覺醒,當然也跟我育兒焦點的轉變有關,兩者缺一不可。
我越來越堅信:專注看見孩子的情緒,共情他的想法,不斷挖掘并放大他的優點,讓他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孩子的學習動力就會源源不斷,成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家庭和學校最理想的分工,應該是:學校是孩子學習的主陣地,家庭是孩子獲得溫暖和安全感的港灣。
胖豆從小就有很多“離經叛道”的想法。在無數次嘗試跟他講道理甚至打罵無果之后,我決定實施“滲透式教育”,讓胖豆自己去體驗、去感受“成人世界的不容易”,從而獲得領悟。
比如我經常和胖豆互換身份,現在一到放假,我就讓他當“一家之主”。
做飯和洗碗的活兒我都放心地讓他去干。原來胖豆只會飯前喊餓,上桌后大口吃喝。自從他學會做飯后,每次稍微復雜的飯菜上桌,他都會說:“謝謝媽媽,這么辛苦給我做好吃的。”因為洗、切、腌、炒的整套流程他都體驗過,他知道做這一道菜背后有多不容易。
胖豆前幾年的白校服,回到家后永遠跟下過煤礦似的。但自從我不定期讓他自己洗校服后,他的校服保持得可干凈了。
胖豆覺得學習太辛苦,我就帶他去新發地農貿市場,去城中村。當他看到什么是真的辛苦,就知道在能夠學習的年紀好好學習是一件多么珍貴和幸福的事情。
胖豆沉迷游戲,我就帶他去撿廢品。當他放下臉面翻了一晚上垃圾桶,就賣了兩元錢的時候,就知道大人世界的不易,懂得珍惜現在一分努力無限回報的學生時代。
我還經常和胖豆一起看紀錄片,當看到貧困山區孩子們艱難的上學路,胖豆被深深震撼了:原來,有的人為了上學,要付出這么超乎想象的努力。
每一次體驗過后,胖豆都會有所觸動,而且會有特別明顯的進步。
雖然他還是個孩子,但不代表他什么都不懂。體驗過生存的艱辛,他開始懂得感恩,并且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
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白眼狼”和“感恩娃”。所謂的“感恩娃”,不過是做父母的付出了更多的心思去引導,做孩子的也愿意用心去體會和感受。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會了愛與被愛。
拒絕說教,更多地讓孩子去體驗、去感受、去換位思考,相信他們會更加珍惜現在,感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