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日本大變革時代俗世畸人
一、吾輩為何
一本書就像一道光,能夠穿越百年歲月落在我們面前,有它的道理。讀一本百年前的小說,就像是聆聽百年前先知說話,對讀者來說當然就是緣分。
一個作家的寫作,體現著他對這個世界的感受,包含著他的智慧和激情。這能將一個動蕩不安的世界固定下來,雖然主觀性強烈,但非常生動,有時你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寫作環境和他呼出的氣息。
此前譯者翻譯了夏目漱石先生的長篇小說《心》,受到作家榜的鼓勵,再接再厲著手《我是貓》的翻譯工作。日本文學浩如煙海,譯者對夏目漱石先生雖仰慕已久,但一直與這部名作失之交臂。
《我是貓》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小說處女作和成名作。小說以一只貓的視點展開,折射出了日本在大轉型時代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社會思潮。它于1905年1月開始在《子規》雜志上連載,1958年首個中文全譯本出版,后陸續出版了多種中文譯本。
《我是貓》的翻譯過程也是譯者對這本書的一次閱讀過程,很多地方需要停下來查閱典故出處。
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如何翻譯這部名作的書名。“我是貓”的日語原文直譯過來應是“我輩是貓”。“我輩”一詞在中文中也可意會。但“我輩”和“我”雖然語義相近,在語感上卻大相徑庭。且“我輩”在漢語的固有語義中,帶有復數意味,照搬原文不妥。可若意譯成“我”,在行文上卻又未必契合原著的語境,也非佳譯。在這部小說中,貓是作為敘述視角存在的。原作中“我輩”作為貓的自稱,表達了它對人和這世界的立場和態度。
這只貓是夏目漱石筆下塑造得最為成功的角色之一。它被拋棄、被羞辱、被鄙夷,卻仍然擁有一顆俯瞰人類的驕傲的心。它的哲學、視角、觀察力,都生動表現出了一只貓的生存處境,以及它與人類相互依存又相互敵對的基本關系。都說狗是人類的好朋友,但貓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朋友呢?它的自戀、獨立和傲視,未必是作者在寫作上對貓進行的人格賦予,也許僅僅是一種白描式的勾勒;貓與人關系的底色,不是忠順和依附,而是難解難分的相互鄙夷、敵對,同時又有著復雜的友好和善意。也許這就是貓的真實品格,也是很多人喜歡貓這種動物的基本理由。
小說是從這只貓的出生寫起的,它年齡不大,但成長迅速,心智成熟,在全書中處于俯瞰的高度。這決定了它不是自卑的、怯懦的、謙恭的,而是一個相當驕傲的角色。在中文詞匯中,和“我輩”語義相近的是“老子”一詞。中文中自稱“老子”,大江南北通用,也相當口語化,符合原著中這只貓的基本定位。但“老子”過于市井,滿篇“老子”顯然有悖于原著旁征博引、學貫歐亞的行文風格。故而譯者嘗試用“老夫”一詞來翻譯“我輩”,似乎文脈上更為熨帖通暢,也更貼近原作中這只貓臧否人物的基本調性。
謹慎起見,譯者專門請教了本門師兄大西紀先生。大西紀先生現為日本神戶學院大學、關西外國語大學、攝南大學、四天王寺大學的客座講師,對漢語和日語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贊同譯者觀點,并指出“我輩”一詞在明治時代更偏向于“俺様”(老子)之意。同時他還為譯者找來了一張《我是貓》的初版木刻封面。該封面上,畫著體形碩大的貓,端然而坐,小說中的諸人物則匍匐其下,作恭聆教誨狀。這佐證了該小說敘事主體的俯瞰視角,由此譯者確定了以“老夫”作為這部小說中該貓的自我稱謂,這也是這本書開篇第一句“老夫是貓,尚未取名”的由來。鑒于《我是貓》的書名已約定俗成,且音節響亮,所指清晰,改動了反而觀感不佳,且與正文閱讀感受關系不大,故沿用了原譯書名。
其次,夏目漱石先生是一位儒雅博學之士,全書行文用詞是比較考究的,但對“屎尿屁”之類的俗語俗詞也并不避忌,信手拈來。譯者當然遵從作者原意,沒有回避的道理。有些讀者可能會因此感覺行文上有些突兀,但那也只不過是作者的有意為之。一吐為快,毫無疑問是作者的基本訴求之一,也是寫作讓寫作者容易上癮上頭的原因。
二、漱石與貓
關于夏目漱石先生其人其事,此處從略。聊聊《我是貓》這本書的創作歷程,可能會比較有意思。譯者并非研究夏目漱石先生的專家,史料依據主要來自何乃英先生的《夏目漱石和他的一生》一書。
如前所言,《我是貓》是夏目漱石先生的小說處女作。其第一章創作于1904年末,作者原本打算將它作為短篇小說獨立成篇。結果一經發表,好評如潮,作者受到激勵,于是一發不可收,逐篇寫來,一直寫了十一章,連載到1906年夏季才算完成。整部小說的創作周期大約一年半。因此,《我是貓》這本書帶有一種邊走邊唱式的寫作風格,興之所至,便著筆落墨,談不上什么完整結構和謀篇布局。故而譯者的翻譯過程和讀者的閱讀進程,也和夏目漱石先生的創作進程保持了某種一致性。僅從閱讀觀感而言,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寫作筆觸,由較為拘謹到汪洋恣肆,直至筆鋒所向,萬事皆可入書。這種寫作狀態暗合了創作的自由之境—小說的寫作本來就是沒什么規范和格式可言的。
夏目漱石先生寫作《我是貓》第一章時已經三十七歲了,而其歿于四十九歲,人生已過去四分之三。此前夏目漱石先生雖非寂寂無名之輩,但其名聲也僅局限于文人圈子。而且他不喜歡熱鬧扎堆,比較熱衷的無非是俳句、連句之類,也曾立志于寫俳句出道,但這種寫作也只能算是文人間的文字游戲,談不上什么了不得的創作。可以想象,一個熱愛文學創作的人到三十七歲還沒有弄出什么名堂,其心境之落寞無奈可見一斑。
所以他在寫《我是貓》第一章時,對編輯的意見言聽計從,做了大篇幅的刪減修改。后來編輯高濱虛子寫了篇文章《漱石與我》,談到了當時的情況。據稱,夏目漱石對虛子提出的意見有些不服氣,但認為虛子較有寫作經驗,而他自己尚未建立強大的寫作自信,于是將虛子指出的缺點全部涂抹修改掉了,甚至“直接刪掉一兩頁紙的情況也有”。所以這本書第一章的風格和他后面發展起來的自由文風相比較,就更工整。此外,作者剛開始寫這本書時,也沒什么創作野心,似乎只是有了個偶發靈感,想要通過一只貓的視角做一些自我調侃,并諷刺一下當時日本知識分子的虛偽面貌。當時作者是一位教師,和小說中的“主人”苦沙彌先生有相當高的重合度。
但這種譏諷和調侃,寫多了也就那樣,甚至多少會令人感到無聊和厭倦。讀者從文本中感受到的也無非是作者的聰明機智。但隨著翻譯工作的深入,譯者認識到了自我見識之簡陋膚淺。《我是貓》的第一章,乃是夏目漱石整個創作生涯的發動機。當時的日本文壇堪稱一潭死水,且西風來襲,歐洲文學以壓倒之姿強勢入侵,日本的文學寫作何以自立、突圍?文學界一片惘然。夏目漱石憑其犀利快捷的文風就斬獲無數仰慕者,這讓作者本人激動莫名。在向讀者復函的明信片中,他就直言不諱地說:“有讀小弟文章兩三行的人,就感覺難得;有說有趣的人,就感到高興;如果有人說一聲佩服,那就非常之愉快。這種愉快,遠比彩票中大獎、被尊為大學者、當教授和博士之類的要愉快得多。小弟因得貴函而獲此種大愉快,故認為有向您致謝之必要。”
這段文字充分表達了夏目漱石先生一躍成名后的愉悅心境。在夏目漱石先生三十七歲這年,運氣為他打開了一扇門,甚至可以說是為整個日本文學后來的狂飆突進打開了一扇門,并為此后日本文學的現實批判性、人文精神和精神層面的深入表達,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當然,也由于成名甚晚,夏目漱石先生此前所有的積累、經驗和見識,讓他在寫作道路上越走越遠,遠超同儕。所謂“成功從不眷顧沒有準備的人”,夏目漱石先生準備得相當充分。所以閱讀《我是貓》這本書,相當于走進了一條了解作家深入自我的隱秘通道。但愿讀者的閱讀也能夠伴隨作者的寫作進程而終有所獲。
三、貓眼看人
夏目漱石先生是日本文學中的開創者,但畢竟是一百年前的人物了。我們今天閱讀他、了解他的意義究竟何在?
首先,當然是因為這本書具備閱讀的樂趣。整部小說中洋溢著夏目漱石式的幽默和機智。這種幽默是理性的,它建立在作者對人、對世界的深思熟慮之上;同時它也是感性的,作者對寫作語言的運用如臂使指,毫不費力地抵達了表達的自由之境。有時讀著讀著,行文似乎意有所指時,卻不料筆鋒一轉,意趣陡變,另開局面,讓人頓然耳目一新。這種無所顧忌、隨心所欲的鋪陳,讓整部作品呈現出了與一般現當代小說截然不同的面貌。不需要什么完整的結構,也沒有通常小說必備的故事線索;人物刻畫夸張而犀利,對貓的描寫有趣生動。當然,所長即所短。閱讀此書的樂趣很大程度上與閱讀傳統小說的樂趣不同。對于養貓、愛貓的人來說,書架上放一本《我是貓》,毫無疑問能和日常生活相映成趣。夏目漱石把貓作為小說塑造的主要角色,對其心理及外在形態進行了充分的描繪:一只年紀不大的貓,擁有一個洞悉世事人心的老靈魂。為此他寫下了將近30萬字,這在世界文學范圍內也是獨一份。
其次,小說對人物的刻畫夸張到具有漫畫感,而且作者對人物精神狀態的把握非常精準。夏目漱石先生寫作的筆觸展開之后,販夫走卒、文人騷客、達官顯貴、警察、學生、大款、流氓等世間眾生,日本大變革時代的俗世畸人,無一不成為他調侃、嘲諷的對象。其筆鋒之健,力透紙背,有時甚至讓人產生過于刻薄之感。
夏目漱石先生后來寫了篇《處女作追懷談》,談到他創作《我是貓》的初衷:
我只不過偶爾寫了那樣的作品,并沒有想要對當時的文壇如何如何……僅僅是想寫就寫,想作就作,就是說我到達了那種時機。不過,開始寫時和寫到最后時,想法有很大的不同。文風之類也不愿模仿別人,只不過是想那么寫寫看。
自我區別于他人,并達到想寫就寫的程度,是一個成熟作家自我意識覺醒的標志。
小說中除了林林總總的俗世畸人外,還有貓的主人苦沙彌先生,以及苦沙彌的幾個知識分子朋友。從某種程度上,苦沙彌可以看成是夏目漱石先生的自我投射、自我剖析。在作品中,作者對這些人的諷刺挖苦簡直無所不用其極。這種自我否定和無情鞭笞,并不是為了炫耀作者自我智力上的優越,而是深刻揭示了西方現代文明強力侵入日本后,知識分子普遍面臨的思想困惑和精神迷惘。知識分子的庸碌、虛偽和自命清高,本質是這些人因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在而產生的焦慮。
在這點上,夏目漱石先生的看法可以說是極度悲觀的。在他嬉笑怒罵的皮相下,有一顆蒼老的悲涼之心。書中的苦沙彌是個老實人,努力表現得很有學問,翹盼高品位,竭力求進步,對世界上的丑惡現象深惡痛絕,但這種紙糊的自命清高在現實社會中卻不堪一擊。至于他的朋友,也都各有各的毛病,在滾滾紅塵的裹挾下各自掙扎,丑態百出。全書結尾,這只貓喝醉后掉進水缸里淹死了,可能算是作者的一個比喻吧。所謂在劫難逃,無非如此。
再次,夏目漱石的批判性和預見性具有一種超越普通作家的高度。其時明治維新開局未久,軍國主義急劇膨脹的日本,為爭取其所謂的生存空間,向四鄰大打出手,以至于日本全局失控,精英遭到打壓。夏目漱石先生在書中,對其后整個民族精神上的迷狂早已有所警覺,并進行了無情嘲諷。
小說中的苦沙彌曾寫過一篇文章,是以對話方式呈現的,我們可以嘗試著將它連起來看看:
大和魂!叫喊著的日本人像得了肺病似的咳嗽起來。若有人問:“何為大和魂?”答曰:“就是大和魂啦!”言罷而去。
所有人口中都在叫喊著它,卻沒有一個人看見過它;所有人都曾聽說過它,卻沒有一個人遇上過它。大和魂,莫非你是天狗之輩嗎!
結合當時日本的國情,也許我們能略略體會到夏目漱石先生穿透百年歷史的寫作的力量,并感同身受。
這是一個寫作者的天賦和本分,他來自四維時空,現實、歷史和未來都擺在他的面前。但所謂作家,窮酸而已,根本無力改變歷史的走向,這就是夏目漱石先生內心深處的一聲嘆息。百年后,這聲沉重的嘆息依然余音在耳。譯者走筆至此,不勝感慨。
是為《我是貓》一書譯文導讀,以偏概全。愿夏目漱石先生在天之靈安息。
2023年3月24日
北京 陽光上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