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戰國前(商周春秋):善無善報的伯夷叔齊

伯夷、叔齊是兄弟倆,都是商朝時的諸侯國孤竹國君的兒子。老國君更喜歡小兒子叔齊,于是臨死時命叔齊繼位。但叔齊覺得普天之下最賢的人莫過于他老哥伯夷,就讓位給伯夷。伯夷卻認為四海之內最賢的人莫過于他老弟叔齊,就非不接位。兩個天下最賢的人互相推讓,最后他倆就一起出逃了。

倆人聽說陜西的周文王善養老,就投奔那里了。到了之后,正趕上周武王要發兵討伐商紂王,倆人于是勸阻,認為這是以暴易亂,又說臣子不該討伐君長。周武王沒有聽,還是去進攻商紂王了,并且建立了周朝。

伯夷、叔齊于是不肯吃周國的粟,就向北跑到首陽山,活活把自己餓死了。這就是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

有人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但是,司馬遷感慨說:伯夷、叔齊這樣的人,可謂是善人了,又仁義又高潔,怎么天道沒有保佑他,反倒餓死了呢。孔子的七十個弟子里邊,孔子最推薦顏淵好學。但是顏回經常斷糧,糟糠都吃不飽,最后早死。說天回報善人,難道這樣嗎?我很是疑惑于此,問道:“所謂天道,是真的有嗎?還是沒有?”

“常與善人”,常是因為避諱而改用的字,實際是“桓”,也就是永遠。司馬遷從伯夷、叔齊的故事中,對天道永遠保佑善人,產生了懷疑。

筆者按:

正當性的成立,并不是以結果的好為依據的。正當性是脫離于結果的。一個事情正當,只是因為它正當而已,絕不是因為它會特別對我有用。

所以,做正當性的行為,比如伯夷叔齊這樣,這和個人之利之間,沒有必然聯系。

而現實主義者的做法,則是行動時脫離對正當性的考慮,只看結果是不是有利。

司馬遷的疑惑就是,人做正當的事是神的要求,神就應該對執行神意的人給予獎賞啊。可是神卻沒有給這樣的人好處。

后來佛教給出了解釋:人做了好事,下輩子會得到報答;人做了業障,下輩子會得到報應。這樣就可以解釋有的人行善,人生卻沒有落好了,那是因為上輩子干了壞事,神經過查賬,一抵充,就不給他獎賞了。

而基督教給出的解釋是:做好事,不是為了從神那里換得回報,而是為了對神表示服從。所以,有沒有好的結果,神是不會給你許諾的。這是基督教與佛教的不同。

如果不談宗教,事實上,一個良好組織的社會,應該就是以追求正義為目標的。“社會無親,常與正義”,是另一個答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干县| 札达县| 包头市| 南郑县| 建阳市| 灵台县| 军事| 文安县| 富裕县| 福建省| 余江县| 上虞市| 拜泉县| 疏勒县| 蒲城县| 宝坻区| 井研县| 阳春市| 高密市| 保靖县| 淮安市| 巴楚县| 兴山县| 乌兰浩特市| 安义县| 洪泽县| 连平县| 弥渡县| 当阳市| 林周县| 浦城县| 长海县| 钦州市| 台中市| 临邑县| 宝坻区| 呼和浩特市| 龙川县| 天全县| 伊通| 崇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