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邑之謀”以后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派衛青、公孫賀、公孫敖、李廣四人,分頭帶兵去抵抗匈奴。匈奴人害怕李廣,就設了埋伏,要活捉他。匈奴人事先挖下陷阱,再和李廣對陣,假裝被打敗了,引誘李廣去追趕他們。李廣光看到前面是平展展的草地,沒有想到匈奴人挖有陷阱,就追了上去。追著追著,只聽“唿啦”一聲,李廣連人帶馬都掉進了陷阱,他被匈奴人活捉了。
匈奴人捉住了李廣,生怕他逃跑了,就把李廣裝在用繩子結成的大網兜里,用兩匹馬吊著大網兜,把他送到單于那里去報功。
李廣窩在網兜里,閉上眼睛裝死。走著走著,他微睜眼睛,偷偷地瞧見旁邊一個匈奴兵騎著一匹好馬,就一個鯉魚打挺,從網兜里一躍而起,跳上那匹好馬,奪了那個匈奴兵的弓箭,拚命地往回奔跑。幾百個匈奴騎兵追了上來。李廣一連射死了前面的幾個追兵,終于逃了回來。
李廣打了敗仗,做了俘虜又逃回來,按照當時的軍法應當殺頭。好在漢文帝已經訂下了罰錢贖罪的規矩,李廣就交錢贖罪,回家做了平民。
又過了幾年,匈奴進攻遼西郡,殺了太守,打敗了漢朝的大將韓安國。韓安國被調到右北平,沒過多久就病死了。漢武帝覺得還是李廣能干,又起用他,派他做右北平太守。匈奴人聽說李廣來到右北平,趕快逃走,好幾年都不敢來騷擾。
匈奴人一逃走,邊境上暫時沒有戰事,李廣常常帶著一些將士外出打獵。當時右北平山里有不少老虎,李廣一連射死了好幾只老虎。藝高人膽大,李廣常常等老虎撲近的時候才射箭,所以箭無虛發,準能把老虎射死。有一次,一只猛虎朝李廣迎面撲來,李廣不慌不忙地往下一蹲,讓猛虎從自己頭頂上撲過去,然后對準猛虎的心窩,只一箭,就把猛虎射死了。
有一天,李廣和將士們打獵回來,天色已經很晚,他們剛轉過一個山坡,突然瞧見迎面的亂草叢中蹲著一只斑斕猛虎,正準備向他們撲過來。李廣趕快拈弓搭箭,用足全身力氣,一箭射去,只聽“嗖”的一聲,射個正著。將士們趕快提著劍跑過去逮老虎,可是跑近一看都愣了,原來草叢中并沒有老虎,只有一塊奇形怪狀的大石頭。李廣的那支箭,竟然射進了石頭!箭怎么能射進石頭里去?大伙兒很奇怪,李廣自己也很納悶。他站在原地又一連射了幾箭,石頭上只迸把握出一些火星,再也射不進去了。
飛將軍李廣一箭射進石頭的消息,很快傳開了。匈奴人聽了,更加害怕李廣,趕快往西遷移,不敢再來騷擾右北平一帶的邊境地區了。
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劉徹布置“馬邑之謀”以前,為了征討匈奴更有把握,詳細詢問了一些投降過來的匈奴人。這些匈奴人說:“冒頓單于統一匈奴各部以后,曾經打敗了月氏國,把月氏王的腦袋砍下來當作酒杯。月氏國被迫西遷到西域。月氏人恨透了匈奴,可惜沒有人幫助他們,要是有人幫助,他們準能跟匈奴拚個你死我活。”
張騫漢武帝知道了這個情況,心想:月氏和匈奴有這樣深的仇恨,我正好去聯絡他們,共同攻打匈奴。月氏在匈奴的西邊,要是能跟月氏聯絡上,等于斬斷了匈奴的右臂,勝利就大有把握了。于是漢武帝下了一道詔書,招募精明強干的人出使到西域去聯絡月氏。
月氏既然在匈奴的西邊,要到月氏去必須經過匈奴。膽小的人聽到這樣的使命,嚇得吐吐舌頭,哪里敢來應征?
有個叫張騫的小伙子。膽子特別大。他認為打匈奴是為了漢朝的安全,出使月氏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即使要冒點風險,也是應當的。他就報了名,表示愿意應征。
張騫是漢中成固(今陜西省成固縣)人,應征的時候在朝廷里做郎中的官。一些勇士看到張騫的榜樣,也紛紛報名應征。有個叫堂邑父的匈奴降將也報了名。
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也就是“馬邑之謀”前五年,漢武帝正式任命張騫為使者,讓他帶了堂邑父當翻譯,還有其他應征的人,組成了一百多人的隊伍,從隴西(今甘肅省)出發,到西域去聯絡月氏國。他們一出隴西,就碰上了許多匈奴人,打起來了。因為寡不敵眾,張騫和他帶領的一百多人都被俘虜了。匈奴單于聽說張騫是到月氏國去的,他生氣地說:“月氏國在我們匈奴西邊,我不同意你們通過我的地方到月氏國去。”單于把張騫軟禁起來。不過對張騫很優待,還嫁給他一個匈奴女人讓他在匈奴享樂。可張騫心里卻一直懷念著漢朝。他把漢武帝交給他的出使證明,偷偷地保存著,等待機會逃走。
過了幾年,張騫和堂邑父兩人終于找到了機會,弄到兩匹好馬,偷偷逃出匈奴,繼續往西走去。他們一連走了幾十天。一路上盡是沙漠和草原,找不到人家,也找不到食物和水。虧得堂邑父箭法高超,餓急了,就射些飛鳥和野獸來充饑。他們走著走著終于到了一個熱鬧的地方,看看那里的人鼻子高高的,眼睛藍藍的,他們以為那就是月氏國了,等到一打聽,才知道那個國家不是月氏,是叫大宛。
大宛國國王早聽說過東南方有一個又大又富庶的漢朝,他老早就想跟漢朝拉關系,卻找不到門路,這次看到張騫,高興極了,趕快拿出好酒和牛羊肉來招待張騫。張騫先向大宛王說明了出使西域的任務,然后說:“要是您能派人護送我到月氏去,將來我回到漢朝以后,一定請漢朝皇帝用許多金銀財寶來酬謝您。”
大宛王自然樂意幫助張騫。他派騎兵和翻譯,護送張騫和堂邑父到了康居,再請康居人護送他們到月氏國去。
月氏國自從國王被匈奴殺害以后,大臣們只好擁立了國王的夫人為王,西遷到了大夏國境內。大夏人打不過月氏人,向月氏人投降,兩個國家合并成了一個國家,改名為大月氏國。大月氏所在的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四周圍又沒有一個國家能打得過他們,他們的生活十分安樂。生活一安樂,就把報仇雪恥的事情忘在腦后了。張騫幾次向大月氏王陳述漢朝想和他們聯合的意思,大月氏王總是故意把話岔開,不作正面回答。張騫在那里住了一年多,達不到目的,就只好往回走。
在回來的路上,張騫和堂邑父又被匈奴人捉住,軟禁了一年多。后來正好趕上單于死了,匈奴發生了內亂,張騫和堂邑父就乘亂逃走,回到了漢朝的首都長安。他們這次出使西域,一共花了十三年時間。去的時候,張騫還是個年輕小伙子;回來的時候,下巴頦上已經長了胡須了。去的時候,張騫帶領了一百多人,回來的時候,只剩下了他和堂邑父兩個人。
張騫這次出使月氏,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是他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許多地方,看到了許多新奇的東西。他聽別人說,西域還有五六個大國,都是物產豐富,景色美麗的國家,并且也都很想和漢朝做買賣。特別有意思的是:張騫在大夏的時候,看到了那里有四川出產的邛竹杖和細布,問當地人這些東西是哪里來的,回答說是他們的商人從身毒國帶來的。問他們身毒國在什么地方,回答說是在大夏東南幾千里以外,那里靠近大海,地方潮濕,氣候炎熱,人們騎著大象跟別人打仗。張騫把這些情況都報告給漢武帝,并且分析說:“大夏國在長安西南,身毒國又在大夏東南,并且在那里能買到四川出產的東西,這說明那里離四川不遠。如果再要出使大夏,從羌人那里走,地勢險惡,羌人又不讓過境;稍許偏北一點走,要經過匈奴地古代銅器界,容易被匈奴人捉住。現在如果從四川這條路走,又近又安全。”
漢武帝聽說大宛、大夏和再往西去的安息,都是大國,物產豐富,好吃好玩的東西都很多,他們又愿意和漢朝來往。靠北邊的大月氏和康居,兵強馬壯,也值得跟他們建立關系。如果派能說會道的人去跟他們講道理,宣傳漢朝的富庶強大,一定能夠使他們服從漢朝,拿他們的土特產來進貢。這樣,漢朝等于擴充了幾萬里土地,還能得到許多新奇的東西,這又何樂而不為呢?于是漢武帝同意了張騫的建議,決定派張騫從四川出發,再一次出使西域。
張騫從四川犍為(今四川省宜賓市)動身,把人馬分成四隊去探路,每一路都走了一二千里地,結果都被擋回來了,沒有能夠達到目的地。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一萬多名騎兵去征討匈奴,張騫因為熟悉匈奴的地理形勢,被漢武帝從四川召回,奉命隨軍出征。這一次出征大獲全勝,消滅匈奴兵約四萬人,并且使得匈奴內部分化,招降了一個昆邪王。張騫在戰爭中立了大功,回來以后,漢武帝封他為博望侯。
過了兩年,張騫建議漢武帝去結交西域的烏孫國,把公主嫁給烏孫國國王,跟他們共同對付匈奴。漢武帝派張騫做正使,帶領副使和將士三百多人,帶去許多金銀、綢緞和牛羊,再次出使西域。張騫到了烏孫后,把副使分別派往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國,他自己留在烏孫,跟烏孫王拉關系。烏孫王因為不了解漢朝的情況,又害怕匈奴,一時決定不下來,想先派人到長安去看看,了解一些情況。
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帶著烏孫的使者回到長安。漢武帝熱情招待烏孫使者,派人帶著他到各地方去參觀。烏孫使者親眼看到了長安的繁華景象,看到了漢朝的繁榮昌盛。他回到烏孫以后,把這些情況一五一十地報告了烏孫王。烏孫王聽了很高興,決定跟漢朝建立友好關系,并且娶了漢朝的公主做夫人。
張騫從烏孫回來,過了一年多就病死了。他死后不久,派到大宛等國去的副使,才陸續帶著各國的使者回到長安。這些國家和烏孫一樣,都跟漢朝建立了友好關系。
張騫和他的隨從幾次出使西域,對于溝通漢朝和西域的交通作出了重大貢獻。從此以后,西域出產的葡萄、苜蓿、核桃、石榴和大蒜等,陸續傳入漢朝,這些農作物在黃河、長江流域逐漸繁殖起來。漢族人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打井和煉鐵的方法,也傳到了西域。西域的音樂舞蹈和樂器流傳到了漢朝。漢族生產的絲綢等也帶進了西域,并通過西域,進一步傳到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這樣一來,漢朝、西域以至世界各地都得到了很大的好處,人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了。后來,人們習慣上把由張騫開通的漢朝到西域的道路,稱為“絲綢之路”。
霍去病為國忘家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被派去進攻匈奴并且大獲全勝的霍去病,是漢朝赫赫有名的大將。那年,他才二十歲。
霍去病是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省臨汾市)人。他父親是平陽縣的一個衙役,被分發在平陽公主家里當差。他母親是平陽公主的一個使喚丫頭。霍去病出生在平陽公主府里,從小生活在奴婢群中,被看成是下等人。像他那樣的人想要出頭,唯一的辦法就是參加軍隊,爭取建立戰功。霍去病就是為了這樣的目的,從很小的時候起,就勤奮地練習騎馬射箭等各種武藝,希望有朝一日到戰場上去殺敵立功,以便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
霍去病十六七歲的時候,武藝已經十分出眾,被選中為保衛皇帝安全的侍中官。他十八歲那年,即公元前123年,大將軍衛青奉命出征匈奴。漢武帝認為這次出征十分重要,就把自己身邊的侍中官霍去病撥給衛青指揮,并且賞給霍去病“票姚校尉”的官名,叫他帶領八百名最精銳的騎兵,跟著衛青去作戰。
霍去病得到這樣一個建立戰功的機會,自然十分高興。他帶領的八百名騎兵,成了這次戰爭中的突擊隊,經常被派遠離自己的主力部隊,到幾百里路以外去尋找攻擊的目標。他們一旦發現匈奴兵的力量比較單薄,或防備有些松懈,就像猛虎撲羊似地撲將過去,一下子把敵人消滅掉。衛青這次出征,打了不少勝仗,事后論功行賞,霍去病得了頭功,被封為冠軍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天,漢武帝任命霍去病做驃騎將軍,率領精銳騎兵一萬多人,從隴西出發,去奪取河西走廊。霍去病雖然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兵法,但是打起仗來很會用兵,他指揮的部隊機動靈活,勇敢頑強,打得匈奴人連聲叫苦。他們在燕支山一帶轉戰六天,摧毀了匈奴人建立的一些小王國,最后終于跨越燕支,深人匈奴腹地一千多里,殺死了匈奴的折蘭王和盧侯王及其兵將一共八千多人,生擒了渾邪王的王子和許多官吏。匈奴最能干的兩個王渾邪王和休屠王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只好連連后退。
古人出游圖這一年夏天,霍去病率領的軍隊和公孫敖率領的軍隊配合作戰。半路上,公孫敖的部隊困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沒有能夠和霍去病的部隊去會師。霍去病設法掌握了匈奴兵的活動規律,大膽地采用孤軍深入、直搗敵人心臟的作戰方針,結果消滅匈奴兵三萬多人,俘獲匈奴單桓王及其官吏兵將幾千人,還接受了匈奴兵將幾千人投降。經過這次大戰,霍去病的威望進一步提高,和大將軍衛青齊名了。
衛青、霍去病等屢次打敗匈奴,使得匈奴內部發生了劇烈的分化。匈奴伊稚斜單于嚴厲責備渾邪王,督促他向漢軍發起反攻。渾邪王和休屠王商量以后,決定投降漢朝。他們派人跟漢朝聯系,要求漢朝派人去接應。漢朝駐在河西的將軍李息接見了渾邪王的使者,立即派人騎著快馬到長安去向漢武帝報告。漢武帝恐怕渾邪王的投降有詐,就派霍去病帶兵到河西去看情況受降。霍去病渡過了黃河,把軍隊排列好陣勢,要求渾邪王過來投降。渾邪王也把匈奴兵排列好陣勢,等候霍去病去受降。雙方的陣營遙遙相望,形勢顯得十分緊張。渾邪王的部下,有些人不愿意投降,想要臨陣脫逃。霍去病當機立斷,不顧個人安危,趕快飛馬沖入渾邪王的大營,親自跟渾邪王談判,下令斬殺了想要逃走的八千多人,并且叫渾邪王獨自趕到皇帝的行營去朝見漢武帝。霍去病在河西收編了四萬名投降過來的匈奴兵,把他們編列成整齊的隊伍,聽候漢朝調遣,然后他自己才渡河回到長安。這次受降的成功,是霍去病的一大功勞。從此匈奴的力量大大削弱,使得漢朝能夠削減駐扎在隴西、北地、上郡等地的邊防軍隊,節省了大量的軍費開支。
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各領兵五萬人,又一次奉命出征匈奴。衛青從定襄(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旗)出兵,霍去病從代郡(今山西省北部)出兵。衛青的部隊在定襄以北一千多里路的沙漠中與匈奴兵遭遇,在狂風呼嘯、沙礫撲面的惡劣條件之下,衛青指揮士兵們勇敢作戰,殲滅匈奴兵一百多人。
霍去病大膽使用投降過來的匈奴人,叫他們組成先頭部隊在前面開路。他們從代郡向北推進二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間河,打敗匈奴的左賢王,奪得敵人的糧草作為自己的給養。經過激烈戰斗,俘獲匈奴屯頭王、韓王,以及將軍、相國、都尉等八十三人,殲滅匈奴兵七萬多人。最后,由霍去病親自主持,在狼居胥山舉行了封山儀式,祭告了天地,悼念了為國捐軀的戰士,犒勞了立功的英雄,然后班師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