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來到霸上,有個叫趙涉的人攔住周亞夫的馬車獻計說:“吳王劉濞占據的地方很富饒,他招兵買馬,想要造反已經很久了,這次您出兵去征討,他一定會在半路上山勢險峻的地方設下埋伏,襲擊您的隊伍,所以您千萬不要從老路行軍;應當走藍田,出武關,直奔洛陽,走這條路雖說遠一些,路上要多花一兩天時間,但是走這條路出于吳王他們的意料,他們一定沒有防備,等到您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他們一定會大吃一驚,以為您是從天而降的。”周亞夫接受了趙涉的意見,大隊人馬從右路直奔洛陽。
趙涉的建議果然起到了出奇制勝的作用。周亞夫率領的大軍很快截斷了吳楚聯軍的糧道,使得聯軍的糧食供應發生很大困難,士兵由于饑餓,紛紛逃散。周亞夫乘機發動猛烈進攻,把吳楚七國聯軍打得大敗。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帶了幾千人沖出重圍,逃到長江南岸的丹徒(今江蘇省丹徒縣)。他想去聯合東越兵卷土重來,可是周亞夫早已懸賞一千斤金子購買他的腦袋,所以東越人不但不幫助他,反而乘機殺了他,把他的腦袋獻給了周亞夫。至此,歷時約三個月的吳楚七國之亂,終于被平定下去了。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戰勝了地方封建割據勢力。從此,漢朝才真正成為一個統一的封建帝國,社會才進一步得到安定,經擠和文化的發展才有了可靠的保障。
獨尊儒術
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以后,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鼓勵農民安心從事生產。他很懂得農業生產的重要性,認為只有農業生產搞好了,政府才能收到更多的賦稅。他給地方官吏下命令說:“黃金、珍珠、寶玉這些東西,肚子餓了不能當飯吃,身上冷了不能當衣穿,不如糧食、絲、麻這些東西更實惠。你們做地方官的應當勸農民種好糧食和桑麻,使得老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政府能夠收到更多的賦稅。”為了鼓勵農民生產,漢景帝把賦稅減到三十稅一,就是農民生產的糧食,按三十分之一的比例交賦稅。
漢朝在文帝和景帝時期,社會趨于穩定,生產也有很大發展,人民生活也逐漸安定了。所以歷史上有“文景之治”的說法。漢景帝去世以后,他的兒子劉徹即位,就是雄心勃勃的漢武帝。
西漢前期的其他幾個皇帝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最終目的是為了鞏固他們的封建統治,但是這對當時的農民來說是有好處的。農民得到了喘息的機會,能夠安心地從事生產和提高生產技術,所以在當時,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漢武帝劉徹在位的時候,有個管理農業的官吏名叫趙過的,在總結農民生產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代田法和耬犁。
代田法就是在一塊田地里實行壟溝輪作的辦法。耕種的時候,先把土地犁成一條條互相間隔的壟和溝,壟比溝高出一尺,種籽播在溝里。在莊稼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地把壟上的土培到溝里,使莊稼的根扎得深,耐風耐旱,能夠獲得比較好的收成。第二年耕種的時候,壟溝的位置互相調換,使土地輪流休耕,恢復地力,使農作物能夠增加產量。
耬犁是一種播種的農具,由耬斗、耬腿、犁鏵和耬把四部分構成。樓斗是盛種籽用的。耬腿有兩條或三條,細長中空,上面與耬斗相通,下面裝有一個小犁鏵。播種的時候,用牲口拉著耬前進,耬腿下面的小犁鏵就在地上開溝,人扶住耬把來回搖動,種籽就通過空心的耬腿均勻地播到了地里。這樣,既大大節省了勞動力,提高了播種的速度,又提高了播種的質量,能夠使農作物產量增加,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生產的發展。絲織、冶銅、漆器是西漢時期比較發達的手工業部門。解放以后,考古工作者發掘了一些西漢時期的古墓,出土了許多文物。像滿城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和銅器,制作十分精細;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和漆器,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這些都說明了當時手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由于長期的戰亂,西漢初期,人口稀少,生產遭到很大破壞,國家相當貧窮。經過漢初幾十年的與民休息,發展生產,國家逐漸地富裕起來了。據說到漢武帝劉徹即位的時候,政府里存錢和儲糧的倉庫都裝得滿滿的。錢庫里積累的錢多得數都數不清,串錢的繩子都爛了。糧倉里的糧食,一年一年往上堆積,都露到了外面來,有些已經霉爛了。
經濟上這樣富裕,文化自然也相應地發達起來。西漢前期,在文學、音樂等方面都出現了比較繁榮的景象。
漢武帝很喜歡一種介于散文和詩歌之間的叫做辭賦的文體,誰能跟他談論辭賦,他就給誰官做。司馬相如寫的賦,文字優美,描寫細膩,立意新穎,是當時最負盛名和廣泛流傳的文學作品。據說司馬相如長得一表人才,善于彈琴,但是因為家里窮,大富翁卓王孫起初不愿意把女兒卓文君嫁給他。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只好偷偷地一起出走,逃到外地開一家小酒店維持生古代石器活。司馬相如系著圍裙親自洗碗洗碟,卓文君在壚(放酒甕的士臺子)旁邊賣酒。這就是有名的“文君當壚”〔壚lú〕的故事。有一次,漢武帝看到了司馬相如寫的賦,贊嘆說:“寫得多好的賦呀!可惜我沒有緣份跟這賦的作者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給漢武帝養獵狗的楊得意是司馬相如的同鄉,他聽到漢武帝的贊美,對漢武帝說:“稟告陛下,這賦的作者并非古人,他如今還在,就是我的同鄉司馬相如。”漢武帝聽了很高興,立即下令召見司馬相如,封他做了大官。卓王孫本來對女兒女婿一個錢不給,如今一聽到女婿有了出頭之日的消息,就立即把自己的財產分出一部分來給女兒女婿,使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也成了大富翁。
西漢著名的辭賦家還有枚乘、賈誼、揚雄等人。西漢辭賦家共作賦一千多篇,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數目。
漢武帝也很喜歡詩歌和音樂,他在政府里設立了一個叫做“樂府”的機構,專門負責搜集詩歌,配制樂譜,訓練樂工,演唱歌曲。漢朝的樂府詩,是我國文學史上一支艷麗的花朵。樂府詩的內容有反映民間疾苦的,有揭露上層社會奢侈生活的,有描寫愛情的,也有鼓勵人們上進的。有一首題為《長歌行》的樂府詩,全詩十句,五十個字,以自然界的現象作比喻,說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應該及早努力,不要耽誤了青春。詩的最后四句是: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四句詩被后來的人們當作激勵自己上進的座右銘,算得上是千古名句。
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全國實行了政治上的統一。漢武帝為了鞏固他的統治,進一步實行學術思想上的統一。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chù〕百家,獨尊儒術,結束了戰國以來百家爭鳴的局面。
董仲舒是廣川(今河北省棗強縣境內)人,是個精通儒家學說的大學問家,在漢景帝時候做過博士官。他看到漢朝建立以來經歷了幾次王國謀反的事件,認為應當宣傳大一統的思想,鞏固皇帝的中央集權的地位。他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當時政治上的需要,改造了由孔子創立經過孟子發展的儒家學說,并且把各家學說和陰陽五行等迷信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儒家學說變成了一種為封建政治制度服務的、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理論。他在漢武帝下詔選舉“賢良之士”的時候,給漢武帝提出了“天人三策”的建議。什么是天人三策呢?董仲舒說:天是有意志的,人世間的事物,是按照天的意志存在和變化的。皇帝是老天爺的代表,皇帝的權力是老天爺授予的,人民服從皇帝,就是服從老天爺,就是服從天道。在天道之下,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間,都必須嚴格遵守上下尊卑的禮節,絕對不許違反這種禮節。董仲舒在建議里還說,諸子百家的學說妨礙皇帝的絕對權威,只有儒家學說才能保持思想上的統一。因此,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學說都應當禁止傳播,從此以后只許把儒家的經書《詩》《書》《禮》《易》《春秋》等傳授給讀書人,諸子百家的著作一律不許作為教學的內容。
漢武帝認為董仲舒的建議很適合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就在大力加強中央集權政治的同時,下令在政府里設置了專門傳授儒家學說的五經博士,在五經博士下面配置了五十名弟子員。這些弟子員在五經博士的指導下攻讀儒家經書,規定每年進行一次考試,五經中能學通一經的就可以做官,成績優良的還可以做大官。后來,博士弟子員的人數不斷增加,最多的時候增加到了三千人。這樣一來,儒家的經書就變成了官場的敲門磚,學習儒家學說成了做官的主要途徑,其他諸子百家的學說逐漸被排斥了。依靠儒家學說做了官的人,自然按照董仲舒的那一套來幫助漢武帝治理天下,并且用儒家學說來教育子孫后代。從董仲舒的時候起,中央集權的思想成為中國社會里的正統思想,儒家學說幾乎完全統治了中國封建社會整個的思想文化領域。
漢武帝在董仲舒建議下實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當時來說,對于加強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治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它把君權神化了,把戰國以來諸子百家自由宣傳學術思想和政治主張的權利給剝奪了,這就起了禁錮人們頭腦的壞作用,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壞影響。后來,各個王朝的統治者又不斷對儒家學說作了補充和發展,使它更適合于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儒家學說越來越落后于時代,成為一種頑固保守的學說。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停滯不前,長達二千多年之久,同漢武帝和董仲舒提倡“獨尊儒術”是分不開的。
飛將軍李廣
漢武帝以前的帝王一般用甲子紀年。漢武帝即位以后,正式設立了年號,用一個吉祥好聽的詞命名。比如漢武帝即位時候立年號為“建元”,那一年就是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往后依次計算。年號用兩個字的多,也有用四個字的。新皇帝即位,在第二年改年號,叫做“改元”。一個皇帝還會多次改年號,也叫改元。只有后來的明朝和清朝實行一帝一元制。我們這部書,為了敘述方便,從這里起,提到年代的時候,也都寫明年號,同時仍注明公元年代。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國家很是富強。可是漢武帝并不怎么愉快,因為他還有樁心事沒有解決。這樁心事就是北方的匈奴還不斷來騷擾,使得中原地區的漢族人民不能安安穩穩地生活。
秦始皇的時候,大將蒙恬把匈奴逐出河套地區,使得匈奴在很長一段時間無力南下。到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相爭的時候,匈奴才又逐漸地強盛起來。匈奴的領袖稱為單于,到冒頓〔這里讀mò dú〕做單于的時候,匈奴往東滅亡了東胡族,勢力發展到現今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西邊趕走了月氏國〔月氏,這里讀yuèzhī〕,勢力擴展到現今的新疆和新疆以西地區;西北和北邊征服了烏孫等小國和部落,勢力到達中亞東部和西伯利亞一帶;南邊又控制了河套地區,到達現今的陜西和山西北部。
漢朝建立以后,漢高祖曾經想要解決匈奴的問題,他于當皇帝的第三年(公元前200年)親自率領步兵32萬北上迎擊匈奴,因為中了埋伏,在自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南)被圍七天七夜,險些做了俘虜。突圍脫險以后,漢高祖認為漢朝正處在戰亂之后,實力薄弱,一時還對付不了匈奴,就采取和親的辦法,把漢朝宗室的女兒嫁給匈奴單于,每年送給匈奴許多綢緞和酒等物資,并且和匈奴結為兄弟。以后,漢惠帝、呂后、漢文帝和漢景帝,都一直實行這種委曲求全的和親辦法,來求得跟匈奴的和好。可是,匈奴的統治者并不滿足,他們還是經常地派騎兵來竄擾漢族地區,擄走人民,搶走牲畜、糧食和其他物資,使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
古代銅器漢武帝即位之初,表面上還在維持跟匈奴和好的關系,給匈奴送去優厚的禮物,實際上由于國力充足,已經在積極準備用武力征討匈奴。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派大將韓安國、李廣、公孫賀、王恢、李息等五人,率領三十萬兵馬,搞了個“馬邑之謀”,就是把兵馬埋伏在馬邑(今山西省朔縣)城外的山谷中,然后派馬邑人聶翁壹假裝到匈奴去投降,愿意把馬邑城出賣給匈奴。匈奴單于貪圖馬邑城的財富,真的率領十萬騎兵跟了來,可是當他們進軍到武州邊塞(今山西省左云縣)的時候,看到草原上布滿了牛羊而沒有人放牧,就產生了懷疑,再仔細一觀察,發覺漢朝設有埋伏,就半路退兵回去,沒有中計。從此以后,漢朝和匈奴就完全斷絕了關系,大規模的戰爭也隨著開始了。
在漢朝和匈奴的戰爭中,李廣是出過不少力氣的一員猛將。李廣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他家世世代代擅長射箭,李廣也以善射出名。漢文帝的時候,李廣在一次抗擊匈奴的戰爭中立了戰功,被提拔為皇帝的侍衛官。李廣經常陪著漢文帝出去打獵,他那百發百中的箭法,每次都使漢文帝滿載而歸。漢文帝很高興,他曾經對李廣說:“可惜你生在今天,只能陪著我打打獵,要是你生在高祖那個時候,封個萬戶侯是不成問題的。”
漢景帝的時候,有一次,李廣帶著一百多名騎兵去追趕三個匈奴人,射殺了兩個,活捉了一個,然后準備往回撤退。這時候突然來了幾千個匈奴騎兵。漢兵看了很害怕,都想趕快逃走。李廣說:“咱們離開大軍有幾十里地,如果就這樣逃走,匈奴人追上來,一陣亂箭就能把咱們全部射死;如果咱們不走,匈奴人必定以為咱們是大軍派出來誘敵的,就不敢來打咱們。”說著,他下個命令。叫大伙兒迎著匈奴人前進。到了離匈奴騎兵大約二里的地方,李廣叫大伙兒停止前進,下了馬,把馬鞍也卸了下來,在草地上休息。大伙兒著急地說:“敵人那么近,卸了馬鞍,萬一池們沖過來,怎么辦?”李廣說:“咱們卸下馬鞍休息,敵人摸不清底細,決不敢沖過來。”果然,匈奴人老遠看到李廣他們下馬休息,就犯了疑心,也勒住馬頭,不再前進。有個騎白馬的匈奴將軍奔跑過來,想靠近一點看個仔細。李廣立刻上馬迎上去,只一箭,就把他射死了。李廣回到原地,叫大伙兒都躺在草地上休息。天慢慢黑下來了,匈奴人一直以為漢軍有埋伏,不敢發動進攻,到半夜里,悄悄地退走了。天一亮,李廣他們看到匈奴人已經退走,心上的一塊石頭才落了地,互相拍拍肩膀,說聲“好險哪!”然后奔回了大營。
因為李廣這樣機智勇敢,所以漢朝皇帝很器重他,邊境上哪兒形勢吃緊,就把他派到哪里去。李廣先后做過隴西、北地、雁門、云中等地的太守。他到了哪兒,哪里的匈奴人就望風逃走。匈奴人給李廣起了個外號,叫他為“飛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