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花錢如流水
- 朕能造反成功嗎
- 烈炎普照
- 2199字
- 2024-08-14 14:27:52
朱純臣再一次進宮。
這回不光他一個人,還有英國公、定國公等。
“皇上,真沒有糧食了。”
朱純臣一臉的為難。
其余的幾名勛貴異口同聲,他們堅持說自家沒有糧食。
二十萬石頭糧食啊。
他們一次性拿出來這么多,皇帝不懂民間事,真以為糧食無窮無盡似的,需要從南方運來的。
大明從建國那天起,北方的糧食就是不夠的。
那時候北方人口少,南方運輸糧食的壓力比較低,施行開中法,通過民間,也就是商人們把南方的糧食運輸到北方,獲得鹽引來獲利,這屬于非常優秀的經濟措施。
后來隨著北方人口大增,田地雖然也在增加,實際上糧食的缺口越來越大,特別是京畿地區,因為身處前線,設立了大量的軍鎮,加上京城的人口直線上升。
開中法已經無法滿足如此巨大的需求,如此之大的負擔,地方上也承受不起,于是必須要用軍法來保障,所以開中法被淘汰,各地建立大量的運軍,嚴格保障漕運的按期完成。
雖然保證了漕運安全,卻對地方造成極大的破壞。
那么勛貴手里到底有沒有糧食呢。
朱由檢算了筆賬。
“京城的人口至少有八十萬,漕運每年運送一次,光讓這八十萬人口不挨餓,需要兩百九十余萬石糧食,還有京畿各府,南邊的州府自給自足多一些,北方的州府少一些,邊軍的缺口,大頭來自于漕糧。”
聽到皇帝算賬,勛貴們急了。
可眾人一時間找不到借口。
京畿各府自身都無法供應,所以京城的供給來自于南方。
一個京城就需要近三百萬石的糧食。
可每年的漕運是四百萬石,這還是以前成化年數額比較大的時候,當下每年能維持在三百萬石都不可能,加上遼西、宣府、薊鎮等地的糧料,可見缺口之大。
但是人要吃飯的。
京城能有至少八十萬人,說明京城有滿足八十萬以上人口吃的糧食,才會有這許多的人口。
加上牲口的豆料。
根據朱由檢的推算,勛貴們手里的糧料決計不會少。
否則他們的財富從何處來。
內有太監,外有文臣,哪怕是錦衣衛也被太監和文臣瓜分了權力,而勛貴之富并不少,他們當然不會自己經商,甚至不會沾染。
徐允禎控制不住憤怒,不高興的看著朱純臣。
皇帝滿足了嗎?
沒有滿足啊。
上回朱純臣說的話,明顯是被皇帝欺騙了,現在倒好,他們落入下風,現在被皇上一步步逼緊,這回要不要再滿足皇帝呢。
誰也不敢拒絕,誰也不愿意答應。
朱由檢想了想。
退了一步。
“按照三兩銀子一石的價格吧。”朱由檢淡淡的說道。
糧價正常的價格是一兩銀子兩石。
農業社會的物價非常穩定,除非天災人禍的時候,物價才會出現波動。
幾年前災情最嚴重的時候,京城的糧價也才四五兩銀子一石,不過才維持了個把月而已,高峰的價格是三兩銀子一石。
現在沒有天災,也沒有人禍。
大清軍沒入關,大順軍遠在陜西,京城的糧價并沒有問題。
說句不好聽的,當下的陜西其實是負資產,沒有了供應陜西的需求,反而減輕了負擔,可現在京城市面上的糧價卻漲到了三兩銀子。
眾人愣住了。
許多人忍不住算賬,臉上忍不住的喜色。
誰跟錢有仇。
臉面?
上回成國公和皇帝已經說穿了不是,勛貴們的確在做生意,這可是辱沒門風的事情,堂堂勛貴們竟然做生意。
皇帝拿出三百萬兩銀子,向勛貴們購買一百三十萬石的糧食豆料。
草料的價格,比米價便宜一些。
加上海子里的地是兩石一畝賣給勛貴們,勛貴們短短的一旬,財富猶如滾雪球一般的吹起來,搞得好像皇上還欠他們人情一樣。
這就是反動派的嘴臉啊。
朱由檢嘆道。
手里頭八百萬兩銀子,一下子花掉了三百萬兩,剩下了不到五百萬兩銀子。
王承恩帶著御馬監的人去各地購買馬匹和大型牲口。
工匠們日夜改造戰車。
面料、布匹、牛角、鐵料、木頭等所有物資都在被采購。
銀子來的有多快,花出去的就有多快。
京城突然繁榮了起來。
京城缺貨了好幾日后,物價飛漲,利潤的刺激下,終于在正月十六日的時候,大量的商品連夜運輸到了京城。
所有人都被皇帝的大手筆驚呆了。
皇帝仿佛要在親征之前,把手里的所有銀子全部花出去。
到處都在招募人手。
特別是運夫。
商行們的商隊把貨物運輸到京城,也不空車返回了,直接把騾車驢車賣給了宮廷,一頭騾子市面上正常價格四兩左右,五兩已經是高價。
京城的價格已經達到了十六兩,好的騾子甚至能賣到二十兩。
二十兩銀子。
一匹戰馬的價格。
百分之五百的利潤是什么概念。
整個京畿地區的牲口都在往京城運輸。
御馬監原本有兩百余匹馬和七百余頭騾驢,現在新添加了萬余頭騾驢,大多數帶著拖車來的,這些拖車上運來了大量的商品,甚至有紙張筆墨。
這也是朱由檢一次又一次找勛貴的原因。
京城一夜之間極其繁榮。
大量的商人發了財,大量的人找到了活計。
宮里頭也在大量招募。
特別是商隊帶來的馬夫,宮里頭每個人每月給四兩銀子的工錢留下。
而更多的人活不下去了。
每日都有許多的窮人凄涼的帶著妻兒老小離開京城。
可市井的確繁華了。
吳襄坐著馬車。
他的馬車原本價值不到二十兩,現在如果到市場上去賣,一百兩銀子都有可能賣出去,看著京城的變化,吳襄有些茫然。
他不太懂皇帝要做什么。
一路上,京城多了幾處募兵的地方。
駙馬都尉鞏永固得到皇上同意,立刻安排錦衣衛出動,除了京城內外,還派人奔赴京畿各地募兵。
募兵并不是大街上拉一個人來湊數。
鄉里有鄉兵民兵,雖然疏于操練,可組織體系還在,關鍵是來源可靠,身家清白,而且城里的募兵,也是從片坊中招募,并不是流民之類。
“每個月二兩銀子。”
五城兵馬司也在招人。
給的雖然不多,但仍然吸引了許多人。
內閣大臣范景文也出京了。
他負責漕運之事,錦衣衛調撥了一部分人,從原來的京營中也抽調了幾十人,上百人的隊伍,范景文沒有急著去南京,而是先去了天津。
一樁樁的變化,吳襄有些急了。
皇帝好像真的忘記了關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