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廷琮是番禺人,把他派回去番禺。
李長祥是四川人,四川正在被張獻忠攻城略地,各部官兵節節后退,連秦良玉也只能苦苦支撐,所以這是一份苦差事。
哪里來的哪里去。
關鍵是淮安。
江西、湖廣、浙江各地漕運的終點是淮安倉。
各地的民夫把糧食運輸到了淮安倉,他們的任務就完成可以返回,接下來則是淮安倉轉運到徐州倉、徐州倉轉運到臨清倉、臨清倉轉運到德州倉等等。
從這里可以看出淮安倉的重要性。
朱由檢提出的海運就是從淮安開始。
各地把糧食集中運輸到淮安后,由淮安出海運轉至登州府,再由登州府抵達天津,從淮安到登州海岸線距離是五百余里,順風航行只需要兩三日的功夫。
道理是這個道理,可實際能不能成功,朱由檢不敢保證。
所以朱由檢派了范景文去南方。
范景文任勞任怨,剛剛把海子里的事情查完,結果就被皇帝派去了地方,對范景文而言太不公平,引起了許多人的猜測。
“皇上把許多青年才俊驅離京城派往地方,有何謀劃?”
范景文這回沒有發火。
他不反對自己去地方督運漕糧。
漕糧的重要性,他如何會不知道呢,只是皇帝最近兩日的舉動,又讓他看不懂了。
皇帝手里有了好幾百萬兩銀子,又有了二十萬石的糧食,這么龐大的物資,哪怕重新組建一支關寧軍都沒有問題,可皇帝仿佛并不看重。
朱由檢怎么說。
之所以改成海運,是因為運河會被李自成大軍給斷絕么。
這說不了啊。
還有就是京城肯定是保不住的。
陳演這些人一定會投降。
他們投不投降,朱由檢也不在意。
可是許多地方上的青年才俊都投降了,地方上的人心怎么辦?
比如劉廷琮。
人家是庶吉士啊。
雖然只是番禺人,代表的卻不只是番禺,身上兼顧了地方勢力的期盼。
別看二十萬石糧食很多。
京營將近兩萬人,運夫需要上萬人吧,牲畜也要上萬頭,還有戰馬等,一個月的口糧和草料至少就是兩萬四五千石,三個月就是七八萬石。
加上沿途軍隊的補給,軍隊規模越大,民夫需要的越多,消耗的也越多,二十萬石糧食不算多。
對于大軍而言,穩定的糧食來源才是關鍵。
所以朱由檢可以讓陳演這些政敵不少的人投降李自成,卻不能讓各地的政治新星也投降了。
這些庶吉士、翰林們來自于地方,在地方上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把他們派回去自己的家鄉,一則起到穩定人心的作用,二者能維持多少漕運就是多少。
往年的漕運,哪怕只有一成能運輸到自己的手里,朱由檢也能緩口氣。
朱由檢告訴范景文,以集結各地軍隊的理由打發了他。
范景文見皇帝不愿意說實話,安靜了片刻,向皇帝拱了拱手,背影顯得孤單。
這才是最難的差事。
朝廷威望喪失,地方上也會觀望。
加上漕運的麻煩,漕運雖然沒有被禁止,只不過把從淮安之后的路線改為海運,可也不是一口氣就能成功的,湊集這么多船只并不是簡單的功夫。
每件事放在往常都是艱難的事務,何況是如今的大明。
如果是陳演,陳演絕對會推辭或找借口。
而范景文卻沒有拒絕。
最近這段時間的了解,朱由檢已經確信,范景文的確是那種把國家大義放在心里的人,而不是嘴上一套實際上又是一套。
真心愛國的人,是真的存在的。
哪怕非洲也不少。
朱由檢就見過。
非常的悲慘。
因為國弱,連聲音都發不出來,滾燙的心被無聲無息的消滅掉,連水花都沒有,給了朱由檢最深的震撼,也成為了他最恐怖的事情。
......
“勛貴都該殺。”
駙馬都尉鞏永固殺氣騰騰。
王承恩一臉錯愕。
大伙平日里的確瞧不起你,對你多有得罪,可也不用如此吧,一朝大權在握,就要趕盡殺絕?
“為何。”
朱由檢現在一個人當兩個人使用。
明明迫在眉睫,許多事情卻只能等,比如關寧軍。
吳襄不開口,朱由檢也絕不開口。
必須吳襄先開口,朱由檢才能順水推舟。
比的就是定力。
哪怕眼看著就沒有時間了。
朱由檢心里在慌,也要平靜待人,越是如此,越不能讓人看到他慌。
“勛貴們雖然用糧食購買了土地,卻仍然貪心不足,京城的物價不但沒有壓下去,反而還在上漲,皇上,他們世代沐浴皇恩,卻行此狼心狗肺之舉。”
鞏永固不甘的罵道。
想到平日里受這些人的鄙視,鞏永固就極其的不爽。
什么玩意。
如今錦衣衛上下都控制在他的手里,加上皇帝的信任,整個京城里頭,誰敢違背皇上,現在的皇上和以前不同了,鞏永固不認為自己要加入勛貴們的圈子。
朱由檢倒沒詫異。
了解此人的身份,以及環境之后,此人說出的話就不難理解了。
而且此人的確脾氣不怎么好。
這又是性格原因。
如果這位駙馬都尉性格油滑些,能舍下臉面向太監勛貴們多說好話等等,說不定也能改善他的處境。
正因為身份加性格,所以太監鄙視他,文臣疏遠他,勛貴漠視他。
只是呢。
勛貴們的做法雖然讓人惡心,朱由檢還真沒有辦法。
這就是政治啊。
哪怕恨得要死,當面卻要維持體面。
除非平衡被打破。
勛貴們的憑仗,不但不可能被打破,朱由檢還需要更深的依賴。
見皇帝不松口,鞏永固只能退而求其次。
“皇上,臣請去募兵。”
“可。”
朱由檢同意。
鞏永固卻愣住了。
沒想到皇帝如此輕易答應。
朱由檢真無所謂。
以前沒錢沒糧,鞏永固去何處募兵。
現在手里有錢有糧,鞏永固堅持要去募兵,可以讓他去嘗試,不過朱由檢并沒有做指望。
京城如此多的人口,只要給錢給糧,并不會募不到兵。
可這樣的兵有什么樣呢。
最早一批的義軍,并不缺乏幾萬十幾萬的規模,往往被數千邊軍給消滅,何況現在的對手是從義軍里卷出來的李自成部。
戰斗力,機動力等方面皆是國內的天花板。
同意鞏永固去募兵,并不是指望他能帶出一支能幫上忙的軍隊,而是希望可以協助維持后方的秩序,當然,這是鞏永固能不負眾望的情況下。
萬一事情沒辦成,反而辦砸了,拖后腿了呢。
要是旁人,朱由檢不會痛快的答應。
錢糧不是這么浪費的。
只是看在鞏永固個人的情分上,朱由檢決定相信他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