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開口親征,阻力本應該會很大,卻因為內閣首輔陳演的配合,竟然輕易通過,而達成了目的的朱由檢,不但沒有高興,反而越發警惕。
大臣們對付皇帝的方法很多,一個拖字訣就能攪黃許多事。
可現在缺的是時間。
現在的局勢,就像經濟泡沫破滅前的那一刻,誰都知道不正常,誰都知道不是長久之計,只是大家還在觀望之中,當經濟泡沫破滅時,局勢就會以雪崩的速度坍塌,勢不可擋。
不久。
殿外傳來喧嘩聲,連朱由檢都聽到了,門口的侍衛也被驚動,朱由檢愕然起身。
“發生了什么事。”
朱由檢想要出去,最后又重新坐了回去。
“回陛下,范閣老與首相在文華門發生爭吵,差點動起手來,幸虧旁人眼疾手快拉住了范閣老,被人勸住了他們,宰相們已經離開文華門。”
范景文真是暴脾氣,朱由檢沒有發作。
誤以為皇帝氣惱,王承恩連忙開導,“陛下勿慮,宰相們也是關心國事,心急才有此舉,雖然失儀,卻也情有可原。”
首相即首輔,宰相即內閣閣老。
不光官員這么稱呼,連皇帝也不忌諱,直接以宰相稱呼內閣大學士。
比如張太皇太后臨終的時候,命人將楊士奇、楊榮、楊縛召來囑托后事,道,“召三楊宰相至塌前來”。
又比如世宗朝首輔張璁便公開宣稱:“大學士即為真宰相,首輔其實就是首相。”明世宗也對此說表示贊同。
所以盡管在朝廷嚴緊些的公文里,仍然避諱“宰相”二字,但大家平時都將閣員稱作宰相,首輔稱首相。
以至于人們竟然到了忘記大學士只是有宰相之實,名義上仍只是五品的搞笑境地。
萬歷朝,也就是崇禎皇帝的祖父,當時因政治派系斗爭,很多官僚不聽首輔葉向高的命令,葉向高拋出一句怨言:“閣臣無宰相之實,而虛掛著宰相之名,造成這樣黨爭的大害!”
說實話,朱由檢真沒在乎范景文的粗魯行為。
雖然真正接觸陳演才一會兒,實際上朱由檢非常清楚陳演是什么樣的官員。
不粘鍋。
官場老油條。
嘴上同意皇帝親征,可諸事卻一概不提,糧草如何解決,京營如何提高士氣,沿途路線如何規劃,各地調動如何安排等等。
反而范景文才是真心為國事著想,因為他真的以為自己要親征。
按道理而言。
自己應該拉攏范景文,驅逐陳演才對。
可實際情況卻是反過來。
現在是無論如何,時間上都是來不及的,別看大明還有幾十萬規模的軍隊,其實大多數已經淪為了軍閥,或者半獨立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這些軍隊都被打怕了。
遼西的關寧軍,最巔峰時期高達十六萬兵力,如今只剩下四萬,全軍對于大清軍患上了恐金癥。
關內的軍隊以前是追著流民軍打,如今也地位顛倒,是流民軍追著關內軍隊打,比如手握重兵的左良玉,猶如喪家之犬一路南逃。
反觀京城呢。
京城又沒有兵,能指望的只有這些外地的軍隊,陷入了死胡同,已經不是發放軍餉就能挽回軍心的,更何況朱由檢手里還沒銀子。
京城這樣的死地,必須是要放棄的。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作為穿越者,朱由檢可不會學歷史上的崇禎,為了自己的臉面,始終不愿意下定決心南逃,借助長江的天險,說不定還能形成南宋的格局。
可是朱由檢也不能這么做,不過他不去南方的理由,倒不是因為要臉面。
因為大清。
大清的擴張是殺雞取卵的方式,雖然不是長久之計,可勝在效率。
遼東原本有四五百萬軍民,落到后金手里,不過二三十年而已,只剩下幾十萬人,通過先殺窮人,再殺富人分化而治的方式,才養活了自身全民皆兵的生態。
而大明集全國之力,才能在遼東維持一二十萬兵力的程度,在兵力上反而不如幾十萬人口的后金,更不提后金幾十年如一日的戰場勝利,培養了絕大多數的精銳戰兵,雙方軍事實力差距越來越大。
如果沒有流民軍,大清的擴張方式是無法持久的,會與明朝中期的瓦剌和韃靼等部一樣,只能強盛一時。
所以后金變成的大清,現在雖然手握近二十萬精銳戰兵,實際上戰略上是越來越被動的。
為了持續以戰養戰的方式,竟然選擇千里冒險,繞過山海關的方式突破九邊,進入內地劫掠屠戮,這其實屬于下策。
關鍵是現在出了個李自成。
李自成掃除了大明在北方各地各級的官府組織,讓大明失去了名望,而他自己在北方的根基又不穩,最后沒有打贏大清,等于為大清橫掃大明北方提供了條件。
歷史上的大清,從東北屠戮到西北,西北屠戮到東南,東南屠戮到西南,以戰養戰的方式,為大清提供了維持數十萬精銳戰兵的底氣。
所以朱由檢不能放棄北方。
如果北方落在大清手里,幾千萬的人口,短短幾年的時間,就會十室九空,成為大清軍事力量壯大的養料,為大清攻下南方提供條件。
打心眼里,朱由檢寧愿李自成奪得天下,也不愿意大清奪得天下。
大清奪得天下,最后的歷史已經證明,是最壞的結果了,那么如果是李自成奪得天下,未來再壞也壞不到哪里去了。
只是呢,就怕自己一廂情愿。
李自成一定要先消滅自己。
畢竟自己是大明皇帝。
無論是大清的多爾袞,還是大順的李自成,地理和法理上,自己都是他們最大的敵人。
不過朱由檢沒氣餒。
有時候,越是不可能的事情,反而越容易做成。
以前的統治勢力才是強大,哪怕皇帝也無能為力,現在有了李自成打破了統治階級,等于也為自己打開了枷鎖。
誰說只有李自成可以造反的。
誰說造反要鬧得人盡皆知。
既然改革已然行不通,那就造反,從內部開始造反。
陳演不忠心,但是聽話。
朱由檢沒指望陳演能幫多少忙,至少現階段,朱由檢需要一個聽話的首相,而不是態度堅定的內閣,因為范景文的那套方式,挽救不了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