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壩與劉家灣中間隔著一張大塘》<第二十六章智識承續鴻鵠志得SCI者得天下>白話文詳細注釋】
《楊柳壩與劉家灣中間隔著一張大塘(第一卷)》八十章節有二十二章節中34處直接或間接有關SCI論文寫作及成果關鍵節點作用的細節描述,序二直接以第二十六章“得SCI者得天下”為標題凸顯其“關鍵節點作用”;同時,又有不唯論文的導向。那么這兩者之間是否矛盾或者沖突呢?小說中的正大是否是這樣理解的:不唯論文呼吁意思是對于人才評價不能光看他論文發表的情況,也要綜合參考他取得的其他成績。比如,對于一個醫生而言,發論文本事大不如救病治人的本事大;對于一個工程技術人員而言,發論文本事大不如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本事大。但是不唯論文不代表不讓發論文,也不代表不把論文作為人才評價的指標之一。對于基礎科學領域,很多科學發現不能申請專利,短時間內也不能在實際應用中取得經濟和社會效益,如果不以論文的形式顯示出來,誰也不知道一個科研工作者工作究竟開展的怎么樣。但是,有別于以前完全按照論文數量來評價一個科研人員,現在在推廣的評價制度是代表作制度。也就是說,不管你累計發表了多少篇論文,只用你水平最高幾篇論文來評價你的水平,這就把那些純粹論文灌水的人區分開來。所以論文還是要發表的,只是以前需要的是論文數量,現在需要的是論文質量,歸根結底是為了解決科研人才評價問題。
估計這也是小說中正大將創造發明與科技論文列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時特別強調成果轉化及價值體現的原因吧。
“主任昨天下午5點過打電話?”
“啥指示?”
“就是問問昨天的情況哈。”
“沒啥事。”
“其他號碼都幾天才看一次。”
“要的,以后找的時候打這個號碼。”
“我送鄒先生回的魔角。”
“路上堵就沒返回聽項目路演了。”
“嗯嗯就是有點堵,昨天我也沒有來得及去聽路演。”
“鄒先生能夠指導SCI是我同意帶碩士的前置條件〔180〕,不想耽誤學生前程。”
“這些丑話與學生早早約法三章有言在先的。”
“牛,安排的妥妥的。”
“我只分工成果轉化價值實現〔181〕環節。”
“做自己喜歡的熟悉的。”
“大家都不累。”
“一起哇。”
“可以哇非常樂意。”
〔180〕這里涉及兩個排序,一個是雙創競賽與SCI論文的排序;另一個是接收碩士研究生的邏輯排序。其在反復強調正大將SCI排序在首要位置。
〔181〕這里寫正大專攻成果轉化與價值體現(可以理解為市場推廣)環節,印證不惟論文的正確導向:既重要,非唯一。
在長達20余年正大總轉型正大教授正大專家的漫漫征程中,正大每每看到的風景是得SCI者得天下。這也難怪,如果說這20來年,正大有兩個關鍵詞從來沒有替換過,那除了專利,另一個就是SCI。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的尤金·加菲爾德(Eugene Garfield)于1957年在美國費城創辦的引文數據庫。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
想當年正大作為本省唯一的兩所985高校第一屆博士生,其博士畢業條件也許比現在某些雙非的碩士研究生期間的成果要求均低,正大清楚地記得,論文應該是1篇SCI或者2篇EI,若干篇中文核心,論文當然要求是一作。而專利成果似乎權重更重,發明人的前三人均可以。這也難怪正大一著急入學前就提交了申請,而當年的學位評委會主席也就是今天正大所在學校的校長還點評,這專利申請的時間都還沒入學,顯然不是讀博期間的成果。而博士生申請畢業答辯的科研門檻條件規定是博士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還好,時任院長接受了正大同學的解釋,入學后國慶前后還申請了幾個,符合該時間表述要求。
也許至少是從這一個時期開始,這SCI就深深地印在了正大的腦海里。也無怪乎細數正大近20年過往還密的朋友,大多有SCI大神,這鄒先生就是正大微信好友SCI大神之一,此次請來與學生們面對面,只為SCI而來。
而今輕舟雖過萬重山,但SCI已然成為了正大教授的肌肉記憶。正大想,知道的不說,作為老師于心不忍不安,即使更多時候更多人是明明知道說了無用甚至說多了讓人討厭也要重復反復說。但愿昨日一頓飯一席話,三位同學真正了解SCI的關鍵節點作用〔182〕,三位同學能夠在5月中下旬如期進入魔角實驗室開始實驗,開始SCI之旅。在正大的科研或專家世界里,學生選擇讀研就是選擇讀博,就是要靠SCI吃飯。而至于正大教授本人,自以為應該早早過了考慮帶幾個研究生剝削其勞力或算工作量的階段。
〔182〕這里傳遞的是小說中正大個人的一種階段性咨詢意見,綜合博士申請考核制的核心要點是考核碩士期間的科研成果,而SCI是目前高校易于操作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建議咨詢考研讀博的同學,先把實驗做好,先把SCI論文發表。不要將有限的時間浪費在吐槽或辯論是否公平是否合理方面,“存在即合理”,更強調適應環境,研究規則,務實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