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平等:如何創造一個更像《星際迷航》而非《終結者》的未來
- (加)喬舒亞·甘斯等
- 1983字
- 2024-07-18 14:50:24
中文版序
張 軍
《創新+平等》這本書有一個很長的副標題:“如何創造一個更像《星際迷航》而非《終結者》的未來”。對于科幻迷而言,他們可能并不熟悉這本書,但卻熟悉《星際迷航》和《終結者》這兩部經典影視作品。大致講,《星際迷航》描述了一個技術創新與平等分享相得益彰的精彩世界。與之相反,《終結者》則是一幅末日景象,人工智能發展到極致形成了自我意識,而難以與人類共存,于是發動了毀滅人類社會的末世大戰。這兩個世界,你想要哪個?
本書的標題直白地給出了答案,當然是“創新與平等”共存的世界更令人向往。但現實會這樣簡單嗎?理論上講,創新源自經濟要素的創造性配置,從而產生超出過去水平的先進生產力。但創新的起點往往就是不平等。經濟學家習慣將創業作為廣義的創新活動。一些人具有企業家精神,他們更愿意承受風險,也就會參與創業活動。可見,創業天然地需要企業家精神來啟動,而這恰恰反映出風險承受能力的不平等。并且,創業的結果又會產生財富的不平等,這是因為創業成功的概率十分渺茫。那些失敗的創業者可能賠掉本錢,但成功的企業家卻會獲得巨量財富。
技術創新同樣伴隨不平等,并且這種不平等受到專利制度的保護。推動技術創新需要知識、資本、人力、管理等要素的巨量投入,形成研發成本。那么,研發成本如何收回?一個辦法是專利制度,即國家利用法律和經濟的手段確認發明人對其發明享有專有權,以保護和促進技術發明的制度。在專利保護期內,發明人獨享專利的收益。但是,專利保護過期后,這項技術就會向全社會公開和傳播,從而避免對相同技術的重復研究開發,并且有利于促進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
這樣看來,消滅不平等可能反而會抑制創新。并且,許多經濟學研究都表明,創新會推動經濟增長,而通過經濟發展,社會福利總體上會增加,這又讓創新間接地促進了公平。結果,創新帶來的不平等同樣會因創新推動的社會福利增長而得到中和。看上去,情況似乎沒有那么糟糕。那么,為什么還要強調創新與平等需要共存呢?
問題在于,伴隨創新而來的還有市場壟斷和負面外部性,這會導致更大的不公平。談到這個問題,我想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哈佛大學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教授2018年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的演講。我很榮幸地主持了這場演講,并在演講結束后與哈特教授對話。哈特教授在演講中指出,美國資本主義制度下,創新和創業活動是利潤最大化導向的。然而,股東并不只關注公司的盈利能力,他們也關心公司的決策給社會帶來的影響。哈特教授強調,應當通過改變公司治理的方式來改變公司目標。也就是說,公司治理當中應當把目標轉為股東的福利,而非公司的市場價值。這樣一來,股東在決策時就會將不平等問題納入整體福利的考量當中,進而實現公司行為負面外部性的內部化。簡言之,哈特教授支持通過改革公司內部治理模式來實現股東福利最大化,這當然也會促進社會公平。
不同于哈特教授的思路,本書的方案是變革國家的創新環境、勞動環境和社會福利體系。作者提出,應增強技術對勞動崗位、勞動收入的包容性。隨著技術進步,人工崗位應當更多,工作環境應當更人性化,工作流動應該得到保護,勞動收入應當分享技術進步的紅利。另外,作者還提出,應當提高人力資本的積累,增強人力資本對技術進步的適應性,這需要義務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重大變革,并通過互聯網慕課提高優質教育資源的普及度。最后,作者認為,所得稅退稅應當向低收入家庭更多傾斜,在社會福利、稅收和就業方面,應當更加重視性別平等。
雖然本書的分析和方案是基于美國來提出的,但本書仍然對中國制定包容性的創新政策和社會政策具有啟示意義。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更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實現現代化同樣需要在創新與平等中實現均衡的高質量發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共同富裕。針對共同富裕問題,我在2021年曾接受澎湃新聞的專訪。我提出,應通過高質量發展持續做大經濟蛋糕。同時在政策上,應鼓勵那些有助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經濟活動。并且,要創造出更多的機會讓大多數勞動力能在正規部門就業,收入和福利有保障,能過上體面的生活。這是中國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渠道。
隨著本書娓娓道來,相信讀者將與我一樣對創新與平等共存的那個世界逐漸充滿信心。無論是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還是專家學者,甚至決策者,我們都生活在創新驅動增長的大時代中。本書的分析再一次有力地強調,長期可持續的創新和經濟增長需要平等的社會來支撐。更重要的是,本書指出了創新與平等實現共存的理論基礎和實現方略,這本身就是通過一場理論的創新促進了知識的平等。
本書的兩位作者分別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喬舒亞·甘斯教授以及澳大利亞眾議院議員、曾任經濟學教授的安德魯·利博士。該書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中文版主要由我的學生石爍博士翻譯完成。我很高興第一時間閱讀了本書并寫下以上文字,作為中文版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