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企業行為的倫理學與經濟學分析

第一節 道德:經濟學分析的起點

一、斯密難題——經濟人與道德人

經濟人與道德人是學者們探討道德與經濟關系時經常使用的兩個詞匯。相應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研究范式:經濟人范式、道德人范式。學者們在對這兩類思想進行深入研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經濟人范式”與“道德人范式”。隨著研究的深化,這兩種范式也逐漸呈現水火不容的態勢,出現了“經濟非道德”“道德不經濟”的說法。之后,新古典經濟學的三個主要假設——理性經濟人、規范與實證的嚴格劃分以及價值中立——進一步促進了經濟學與倫理的割裂。

二、自利與利他的結合

其實,斯密理論中并不存在前后矛盾的情況,相反,對于經濟人與道德人的關系,斯密進行了系統、辯證的分析。斯密進一步強調了經濟人“客觀為社會”的效果遠大于“主觀為社會”的效果,突出了“自利”與“利他”、“經濟”與“道德”的和諧統一。所以斯密認為道德生活中應該“利他”,這并非否定人的利己動機和行為,而是要非常明確地向人們指出,道德的人應當把利他作為目標,實現利己和利他的統一。亞里士多德也認為經濟學和倫理學是一體的。從隸屬于倫理學的經濟思想,到與規范相結合的古典經濟學,再到疏遠倫理學的現代經濟學,再到倫理學與經濟學的重新融合,經濟學又一次回到了倫理學的懷抱。

第二節 道德含義的變化——制度的變遷

一、道德的含義

倫理學是以道德現象為其研究對象的。在中國思想史上,“道”原是指人行的道路,上升到哲學范疇時,是指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或萬物的本體。其中,整個宇宙或自然界的運動規律稱“天道”,社會運動規律稱“人道”。“人道”既然是社會運動的規律,自然也就是人們行為的基本準則。所以,“道”在倫理學的意義上,通常也就是指人們行為的基本準則。

二、道德變化的根源:制度的變遷

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道德的含義也在不斷地演化。而道德正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制約的形式之一,所以道德也是一種制度。

三、道德與經濟的對立與統一

道德與經濟對立的根源主要來自道德的獨特特性:(1)公共物品性。(2)收益外溢與成本內化。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經濟人的理性自利假設要求企業為自己的生存考慮,如果企業沒有提供經濟效益顯然是不合理的,沒有短期的生存就無法實現長期的發展,這對企業是很關鍵的。從倫理學角度來看,道德人更強調市場中道德規范的自律,因此企業應當關注如何用正確的參與合作方式來獲得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在經濟系統整體機制設計中,我們應擺脫以往舊福利經濟學與新福利經濟學的“自利行為”與“價值中立”的弊端,更多地從“互利”和“整體價值提升”角度出發思考新的經濟社會體制建設,從而促進社會經濟整體福利的提升。

上架時間:2019-08-02 11:02:53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砀山县| 无极县| 常熟市| 礼泉县| 澜沧| 万安县| 犍为县| 德清县| 岑溪市| 谢通门县| 濉溪县| 六盘水市| 拜泉县| 东乡县| 偃师市| 富蕴县| 应城市| 临海市| 罗源县| 孟村| 武邑县| 策勒县| 抚宁县| 沐川县| 同江市| 任丘市| 扎赉特旗| 讷河市| 维西| 诸城市| 淮安市| 彭阳县| 泗水县| 陕西省| 黔江区| 浙江省| 红河县| 通海县| 河北省| 新乡县| 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