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平等:如何創造一個更像《星際迷航》而非《終結者》的未來
- (加)喬舒亞·甘斯等
- 795字
- 2024-07-18 14:50:26
創造性破壞
在一個資源固定的世界里,技術提供了一種方式,可以用同樣的投入生產出更多的產品——用我們現有的東西做出更多東西。我們這樣做的方法是通過發現,然后應用這些發現。新知識讓我們能夠利用相同的土地和種子大幅增加谷物產出。新知識讓我們能夠利用相同的能源使計算機更為強勁。新知識告訴人們如何更準確地識別疾病。
問題是:誰來為這種進步買單?面對“鍍金時代”(2)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問題,讓貧富差距繼續擴大還合理嗎?社會是否必須在創新和不平等之間作出選擇,或者可能二者兼得嗎?
出生于奧地利的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ter)沒有過分謙虛的意思。他在臨終時告訴朋友們,他為自己提出了三個人生目標:成為維也納最完美的情人,奧地利最棒的騎手,以及世界頂級經濟學家。他說自己已經實現了其中兩個目標——但是他不愿說明是具體是哪兩個目標。
1942年,作為哈佛大學教授的熊彼特出版了著作《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該書讓“創造性破壞”這個概念廣為接受。他認為新的創新會出現(即“創造”的部分),并且這些隨后會帶來進步。但是,伴隨而來的還有倒閉的企業、失業,甚至落后的產業(即“破壞”的部分)。據此,進步的價格可以被分為兩大類:獲得創新的價格和破壞本身的價格。
創新價格(creation price)升高的條件是社會財富被分到那些驅動進步的人身上,而遠離那些不能驅動進步的人。驅動進步的人需要根據他們的付出而獲得一個合適的報酬。余下的部分應該被分給其他人。
破壞價格(destruction price)看的是成本,這個成本升高的前提是創新和新技術被引入經濟中。嚴格地講,能夠感受到成本的人經常不同于那些獲得收益的人。破壞價格不成比例地由已經是弱勢的人群來承受,而這些人根本就沒享受到創造中的收益。
這也是創新和不平等糾纏不清的原因。如果我們的體制涉及創造者,并且他們的付出能夠得到報酬,那么我們就必須保證這些報酬能夠回到那些因創新而受損的人群。這兩種價格必須由創造者得到的報酬來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