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世神話與中華文明探源
- 畢旭玲
- 3802字
- 2024-07-18 14:55:14
導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自21世紀初啟動以來,已取得諸多令人矚目的成果,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獨特性及其燦爛遺產,在提升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價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涉及考古學、歷史學和相關自然科學在內的20多個學科,神話學也有幸參與其中,在打造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探尋中華民族崛起的文明密碼方面具有特殊價值。
但神話學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程度還不夠深廣,迄今為止該工程主要成果的形成還大多依靠考古研究,所得出的重要論斷也主要來自考古發現,明顯存在“輕視文明起源的人文要素的傾向”(1)。本書認為,應該重視中華創世神話在中華早期文明探索中的重要價值,因為“神話是人文的第一縷曙光,是文化的源頭。舉凡宗教信仰、歷史傳統、禁忌法律、社會規范以及藝術審美等,所有社會群體文化認同的核心問題,都是來源于神話,來源于以神話為核心的文化體系”(2)。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與考古學或其他學科相比,神話學的研究更可以揭示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本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指出的那樣:“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卦、神農嘗草、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國古代神話深刻反映了中國人民勇于追求和實現夢想的執著精神。”因此,中華創世神話研究應該是中華文明探源的核心問題之一。
需要說明的是,創世神話與原始神話不同,它是最高級的神話形式,是在文明社會中形成的關于社會理想和生活傳統的總結與展望,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承啟意義,且具有內部自我認同與外部文明傳播的功能。為了說明這一點,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創世神話在國家文明產生初期的傳承史。
與我們今日將夏商周視為前后相繼的三個王朝不同,夏商周曾以早期部族的形式在同一時空范圍內同時存在過。夏啟建國時,商族和周族都是夏王治下的重要族群,兩族首領分別擔任過夏朝的水官和農官。商湯伐夏后,失去政權的夏王后裔被封到杞地,成為杞人。商王武丁時期,周族臣服于商朝。武王克殷后,封禹的后人東樓公于杞,并將商王后裔封于宋地,周時的杞國和宋國分別是古老的夏王與商王的遺裔。滅國而不滅祀,允許亡國之君的后人保留一塊土地繼續祭祀他們的祖先,這種做法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祖先神話的繼承使諸侯伐天子的“逆取”行為合法化。商人曾將其始祖神帝嚳樹立為最高神上帝,武王伐紂后,周人建構了帝嚳四子神話,講述了帝嚳正妃姜原生周始祖后稷,次妃簡狄生商始祖契的神話,不僅將周人也建構為帝嚳的后代,且賦予周始祖嫡子身份,強調了周代商的合法性。
商湯伐夏桀后,為證明統治的合法性,也曾繼承過夏祖的神話與信仰。比如《詩經·長發》是殷商后裔祭祀先祖的樂歌,樂歌的第一部分卻歌頌了夏祖大禹的功績。又如商代以夏社為商社。夏社是夏人祭神的宗廟祭壇,古人常將社視為國家象征,有“江山社稷”一詞。商朝沿用夏社象征著商對夏文化傳統的繼承,后來代商的周也沿用了夏社。雖然早期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后經歷了夏商周三朝的更替,但通過對前朝神話與信仰的繼承,夏商周實現了思想文化上的一體化,中華早期文明傳統由此得到了延續、鞏固與深化,而在此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創世神話也實質上成了國家敘事。
同時,祖先神們的文化英雄身份和事跡也因夏商周時期文化技術的迅速發展而得到了強化,反復被講述的此方面神話比如造車神話將黃帝塑造發明交通工具的文化英雄,作旃冕敘事又將他塑造為發明服飾的文化英雄。祖先神身兼文化英雄敘事的產生,是早期中國重視文化科技的表現,而文化科技的發展無疑能為民眾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因此大量文化英雄敘事中寄托著先民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向往。在作為國家敘事傳承傳播的過程中,創世神話所表達的向往也逐漸成為早期中國人的集體認同,成為民族理想。
當然,中華創世神話所表達的民族理想是多方面的,有些神話表達了政治理想,比如孔子從帝堯選賢與能、堯舜禪讓等神話中總結出“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有些神話表達了生命安全理想,比如神農辨嘗百草神話誕生于瘟疫肆虐的早期社會,反映了先民探索醫藥的艱難歷程,表現了先民努力求生的頑強意志和對生命安全的強烈渴望;有些神話表達了探索自然的理想,比如夸父追日神話誕生于觀測太陽運行軌跡的早期探索中,反映了先民為掌握太陽運行規律而付出的巨大努力,表現了先民對自然知識的無限渴望和征服宇宙的遠大理想。
夏商周相繼的神話傳統在秦漢時期也得到了延續,并且客觀上促進了秦漢大一統帝國的產生與發展,同時也在各族群的深入交融中推動了民族精神的凝聚。
秦始皇建立的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由于郡縣制的推行,王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但也因破壞了分封制而遭到了四面八方的激烈反抗。對此,秦始皇不僅采取了眾所周知的軍事鎮壓、焚書坑儒等措施,也遵循了神話與信仰傳統,試圖從族群和文化心理上進行安撫。相傳,秦始皇曾在九嶷山遙祭帝舜,又親自登上會稽山祭祀大禹,這些行為與秦始祖神話密切相關。中華創世神話諸神大約在先秦時期被各諸侯分別認作祖先神,秦王將五帝之一的顓頊奉為祖先。相傳,顓頊有一位女性后代名為女脩,女脩吃了一顆從天而降的玄鳥蛋后生下兒子大業。大業生子大費,就是秦始祖。大費又名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賜姓嬴。《大戴禮》《史記》等文獻記錄了舜、禹皆為顓頊后代的神話,也就是說,舜、禹、秦始祖大費有相同的祖先,由此,秦始皇就與舜、禹產生了或近或遠的血緣關系。因夏商周三代都將夏祖大禹奉為祖先神,秦始皇對舜、禹的祭祀本質上就是通過傳承神話傳統尋求文化認同的行為。
雖然秦始皇的努力并未奏效,但他頒布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政令促進了各地、各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為大一統的漢帝國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從劉邦到劉徹,西漢政權其實并不安穩,不僅北有匈奴,南部也有曾起過異心,如與七國之亂的禍首吳王劉濞勾結的百越。雖然武帝北征匈奴,南伐百越,從軍事上完成了肅清北部邊境與統一東南沿海的重任,但大一統的帝國更需要大一統的主體精神,使各地、各族民眾都能找到歸屬感。五帝神話在促進民族融合,建構民族主體精神方面起到了不能忽視的重要作用。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是綜合五帝神話的文獻記錄與口頭敘事的集大成之作,既是對先秦五帝神話傳統的繼承,也是對中華民族發展史的重新審視和文明源頭的建構。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確立為中華歷史的起點,雖是司馬遷出于極強的民族與國家意識的建構,但也具有相當深廣的歷史基礎與群眾基礎。
西漢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關鍵時期,漢族于此時由早期族群融合而成,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也在此時奠定。民族的形成有諸多標志,包括民族精神的凝聚,而在早期族群融合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創世神話敘事,成為表達和傳承民族精神的最重要工具。中華創世神話所表達的民族精神的內涵是多方面的,如女媧補天、燧人取火等神話集中體現了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精神,堯舜以德治國、選賢禪讓等神話集中體現了厚德載物、止于至善的精神,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話集中體現了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傳統精神內涵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具有如何估量都不為過的時代價值與現實價值。
可見,中華創世神話不僅對自然和人類起源進行了解釋,也對早期社會關系的產生進行了追溯,并對國家的產生和治理規則進行了建構,最終成為民族自我認同的核心文化符號,成為中華文明精神性、符號化和思維模式的源頭,是中華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對象。
可惜的是,長期以來對中華創世神話的忽視影響了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部分特質的正確認知。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曾指出:“‘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眾所周知,重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顯著特點之一,其實它同樣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特點。總書記強調說:“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女媧神話講述的制陶與冶金技術的發生,女媧伏羲神話講述的婚姻制度的誕生,燧人氏神話講述的早期天文觀測技術和人工取火技術的發明,神農氏神話講述的中草藥的發現等等,說明制度創新是中華文明的長處,科技創新是中華文明的傳統。可以說,創新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彼此契合的重點之一。
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中華創世神話,本書按照神話敘事的時間順序,選取了十則在中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發展史上曾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創世神話,以展示中華創世神話如何影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形塑中華文明的過程。
(1) 田兆元:《“中國神話譜系”與“中華文明探源”精神本體研究》,《文化遺產》2022年第5期。
(2) 田兆元:《“中國神話譜系”與“中華文明探源”精神本體研究》,《文化遺產》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