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不第亦為國士

1、獨異的憂患思維

自從天才論遭到批判以來,某人在本國上千年才出一個、全世界幾百年才出一位的提法,已經很少聽說了。但是,我們知道,這種對于頂級人材的評價,總是從某個角度而言,并非沒有道理。左宗棠就在身后得到過如此的評價。評者為梁啟超,評語為:

左公乃五百年來第一偉人!

我想,之所以說左宗棠是五百年才出的一個人,或許是從其衛國的事功而言。五百年中,除了左宗棠,有誰為國家保住過多達一百六十萬平方千米的國土?除此之外,是否還可以從其他角度來做定論,且留到本文后面再說。

至于左宗棠的聰明才智,在他身后,有不少人評點。人們將他擺在什么樣的級別呢?大家似乎都同意一句四字的點評:曠世奇才。

這個評價,沒有瞻前顧后,只就當世而言,不像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那么夸張。曠世,是說當代沒人比得上;奇才,是說他的思維突破了當代的極限。

左宗棠在其時代幾乎無人能及的思維,成型于他的青年時代。上面我們敘了左宗棠的中舉和婚戀,現在不妨來看看,在這個二十一歲的年輕舉子的腦袋里,究竟發生著什么樣的思想活動。

左宗棠在夫人贊助下,第一次進京會試,路經漢口,在那里過年。春節后繼續趕路,正月就進了京城的大門。懷里還揣著新婚的余香,他懷念嬌妻,也想揚名科場。腦子里還轉著其他什么念頭,如果他自己不說,誰也無從揣想。

左宗棠想的事情,可謂又大又偏。說它大,那是軍國大計;說它偏,那是有關幾千里之外的籌劃。這樣的問題,舉中國之大,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人費神去想。

左宗棠思考的這件事,曾由浙江杭州人龔自珍率先提出。此人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寫出了《西域置行省議》,提出在新疆建省。那一年,龔自珍二十八歲,左宗棠只有八歲。

左宗棠是否讀過龔自珍的這篇文章,尚須考究。但他在進京會考這一年,重點考慮了龔自珍提過的這個問題。他把自己的想法稱為“雜感”,寫成詩句,題為《癸巳燕臺雜感八首》。其中第三首,專寫西域軍政大計,提議清廷建省于新疆。

一個身在中國腹地湖南的青年書生,遇到了怎樣的契機,竟會對天山之麓的戈壁沙灘發生濃厚的興趣?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那時的中國,清廷只設了十八個行省。新疆地處西北邊陲,遙隔幾千里,沒有一個王公大臣會把新疆設省提上議事日程,就連駐軍新疆的大將也未感覺有此必要。

時值道光十三年,西歷1833年,國防危機隱伏未發,滿朝文武,全國士子,連海疆防御尚未考慮,有誰會去思考西域那一片廣袤國土的安危?此人心懷如此憂思,莫非他提前七年預見到了鴉片戰爭的硝煙,感覺到了西方列強對中華大地的虎視眈眈?

左宗棠當年只是一名青澀的考生,未曾接觸任何軍政機要,卻對大西北的治理,拿出了一份成熟的方案。這件事情,是不是匪夷所思?

青蔥歲月的左宗棠寫道:

西域環兵不計年,當時立國重開邊。

橐駝萬里輸官稻,沙磧千秋此石田。

置省尚煩它日策,興屯寧費度支錢?

將軍莫更紓愁眼,生計中原亦可憐。

過去的君王,時常在西域用兵;立國之初,必會重視邊疆的穩定。西部的國防建設多么艱難啊,到處是茫茫戈壁,田地瘠硬,不宜耕種,只有靠駱駝給部隊運糧,行程萬里,耗時費錢。如果在新疆設立省一級的行政區劃,駐扎軍隊,興辦農墾,生產自給,就能節省國家的額外投入。

左宗棠自問自答,提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貢獻了一個出色的解決方案。新疆建省和軍隊屯田,是一等一的軍政大事,若是由有關各部委拿方案,不知要召開多少會議,動用多少專家,寫出多少萬字洋洋灑灑的策劃書。左宗棠用幾句詩就講得清清楚楚,這個年輕人簡直神了,怎么能把國防思想闡述得如此精辟透徹?

左宗棠來到京城,雜感叢生。茫茫人海,同胞幾億,似乎只有他一人為新疆著急。朝廷里充斥著昏庸的大官,對遙遠新疆的認識,還是菜鳥的水平。說起喀什噶爾一帶的部落混戰,如同聽《西游記》里的故事。西部邊陲的開發和防御,怎能指望他們的重視?唉,恐怕是后患無窮,永無寧日啊。有什么辦法說服道光爺,請他老人家在版圖內的這塊領土上,設立省級行政機構,由官員進行日常的管理呢?

道光十三年的中國,處在列強環伺之中,危機四伏。國人昏睡未醒,不知危險在悄悄逼近。左宗棠《燕臺雜感》的第四章,滿篇憂危之詞,試圖敲響警鐘,呼吁國人籌備國防。

南海明珠望已虛,承安寶貨近何如。

攘輸啙俗同頭會,消息西戎是尾閭。

邾小可無懲蠆毒,周興還誦《旅獒》書。

試思表餌終何意,五嶺關防未要疏。

春秋戰國時代的邾國,是一個可憐巴巴的小國家,常受魯國欺侮,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周朝興盛,周王還得牢記太保的告誡,不能陶醉于外邦的貢獻,以免玩物喪志。只有時刻保持警惕之心,從西疆到南海,才能抵御外國的侵略。

先天下之憂而憂是孤獨的,真正的意識超前不會有人追捧。那不是一場搞笑鬧劇的創意,而是把我們的星球當作小小寰球來把玩的洞見。這個湖南伢子高唱西部國防,曲高和寡,直到幾十年后,打動了那個權傾朝野的鐵腕女人,才得以從雜感上升為施政綱領。一個多世紀過去了,回顧道光十三年那個趕考書生的憂患意識,不得不折服于他的遠見卓識和愛國熱忱。他的才識跨越了若干時代,他的得分,應該高于曠世奇才的等級,屬于幾百上千年才會出現一個的珍稀。

在道光十三年,這個在京城里毫不起眼的湖南青年,用“報國空慚書劍在”、“誰將儒術策治安”的詩句,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感。直到七年以后,鴉片戰爭的炮聲響起。大清帝國的臣民才意識到,二百多年的鐵桶江山,已經脆弱得經不起一點敲打。一向沉穩的道光爺居然驚惶失措,放下愛新覺羅皇族的架子,不顧中華民族的尊嚴,開始書寫一段屈辱的歷史。即便在這時,也無人為那個姓左的貧寒學子喝彩。無人獻花,無人組織粉絲團,更無人拋送飛吻,盡管他一直高唱我們民族急需的國防,盡管他對災難深重的祖國負有強烈的使命感。

民族的悲劇就是從這里啟幕。麻木,愚昧,無知,讓國防先鋒坐在冷板凳上候場。誰也不會關心一代英豪為什么默默無聞地走過幾十年的崎嶇之路。為了能夠步入容他一顯身手的官場,六年里他三次進京趕考,耐著性子去寫令他惡心的八股文,直到心灰意冷,極不情愿地讓滿腔熱血任由俗世之風吹涼。

2、第一次會試落第

當然,左宗棠首次來到北京,不是為了寫《燕臺雜感》。首要任務,是為博取一紙功名。事實上,那一組七律詩,是在出闈以后寫就的。

京城會試,人才薈萃,強手如林。左宗棠雖不怯場,卻不能否認競爭之激烈,中選之艱難??脊匍喚硭降?,也是很大的障礙。八股文孰優孰劣,都是考官說了算。想到他們任意生殺,委實令人惴惴不安。

三場考試,寫了三篇《四書》文,一首五言八韻詩,五篇《五經》文,外加五道《策問》文。所有詩文,一揮而就。主考官徐熙庵看中了,評語盡是好話,“首警透,次、三妥暢,詩諧備”,“氣機清適,詩穩”。

徐熙庵欣賞,大部分考官卻不喜歡,徐熙庵孤掌難鳴,堵不住科舉的破網,只得眼看著人才漏出去,愛莫能助。

發榜以后,左宗棠榜上無名,只得南歸。左宗棠的伯樂徐法績奉命考察河道,左宗棠出京時寫信給他,說自己功名未就,并不沮喪,將注重培養實干能力,為國計民生解救燃眉之急。

此次進京,除了寫得《燕臺雜感》流芳后世,左宗棠還有兩大收獲。

他在這里會見了一生中最好的朋友胡林翼。兩人共論時事,相談甚歡,關系向死黨發展。他們在此時相識相知,奠定朋友之交,對于左宗棠一生的遭遇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左胡二人乃是世交。左宗棠之父左觀瀾,與胡林翼之父胡達源,既是岳麓書院的同學,又是志趣相同的好友。而且,左宗棠與胡林翼還是同年生。對于二人的出生及父輩的交往,左宗棠后來有文記敘:

我生于湘,公產于資,歲在壬申,夏日冬時。詹事文學,讀書麓山,兩家生子,舉酒相歡。

道光十三年,左觀瀾已經去世,左宗棠進京后,作為失親之子,去胡家拜訪父親的好友胡達源,見到了赴京參加順天鄉試的胡林翼,這是他們第一次相識。由于兩人父親的關系,以及兩人都師從賀熙齡學習經世之學,算得上同出一個師門,小左與小胡的交往,便有了堅實的基礎。

在世交與同門的基礎上,他們繼承了父輩的關系,對于彼此的識見非常欣賞,一見如故,成為至交。左胡二人,少年風流,才華橫溢,鋒芒畢露。左宗棠借宿胡林翼家,在風雨交加的夜晚,把床并在一起,徹夜談論古今大政,臧否人物,論列得失,慷慨激昂,痛快淋漓。

那時候,左胡二人經歷不盡相同,關注社會的焦點也不在一處。如上所述,左宗棠注重如何對付列強,如何保衛邊疆;胡林翼則焦慮于整肅內政,此時他已有過在家鄉遭到水災時向富戶們勸捐賑災的經歷,官場的貪腐,富人的不仁,令他刻骨銘心,而災民的流離失所,貧弱無助,仍然歷歷在目。這兩個年輕人雖然在興趣上各執一端,但他們關心的都不是一己之私,而是國家的衰敗,一個深感內政不修,另一個憂慮國防松垮。他們對國事認識的側重點不同,但方向是一致的。

左宗棠認為,早在明朝,中國已經就南洋藩屬國的問題與西方列強發生爭執,中國軍事力量有限,對那些藩屬國鞭長莫及,無力保護,只能對西方列強虛聲恫嚇,無法采取實際的措施。在道光爺治下,列強逼到了家門口,而清政府并未采取必要的措施來應對,致使邊政弛廢,都是因為官員的無能與庸劣。

說到官員的不濟,就引起了胡林翼的強烈共鳴。他對于貪官污吏深惡痛絕,主張采取果斷的強硬措施整肅吏治,以紓民困,遏止亂源。他指出,清朝的賦稅本來不重,然而豪強濫收費用,官吏從中舞弊,多方盤剝,導致百姓一貧如洗。

于是他們針砭時弊,暢言無忌,“縱言闊步,氣豪萬夫”,致使“群兒睨視,詫為怪異”。由于兩人性格上的差異,胡林翼對于吏治敗壞只是泛泛而言,對事而不對人;左宗棠談到不平事,卻指名道姓地指責。

在一般人眼里,當時的形勢是天下承平日久,哪里看得見左胡二人眼中的危機。沒有人去向官府打小報告,告他們給政府抹黑,污蔑國泰民安的大好形勢,破壞安定團結,就算是萬幸了,否則,這兩個持不同政見者發出的刺耳聲音,足以送掉他們的小命。

通過交談,左宗棠發現,胡潤芝(林翼)跟自己的性格大不相同。他們兩人的共同點是都很耿直,但胡林翼為人通達,容易與人相處,而左宗棠自己則性情剛毅,略顯偏激,頗易得罪人。

小左與小胡的交談引起了胡達源的注意,他很高興看到兩個年輕人志存高遠,關心天下大事,能夠看透事物的本質,但又擔心他們的慷慨激昂流于空談,而不去力行踐履。他關心故人之子,特意告誡左宗棠:倘若為官,不要性情偏激,要走中庸之道,因為鋒芒太露,乃是官場大忌。左宗棠也許當時是唯唯受教,但從他后來的為人處世方式來看,他對中庸之道并不感冒。他一直以明干之才的高調吸引人們的注意,并因不加收斂,在令人們欽佩之余,還會令一些人反感。

落第之后,左宗棠告別胡家父子,離京南歸。他沿途考察各地時務,看到了國家經濟形勢的困難。官員視察看的都是假象,寒儒考察卻是眼無遮攔。他發現,應對饑荒的政策和措施,以及鹽務、河工與公糧的運輸等等,都存在弊端。這次幾千里觀光,使他的閱歷大為充實,對民情了然于胸。他決定尋找探討這些課題的書籍,并探索掌故,從事研究,找到解決的辦法,才對得住國家對士人的培養。

進入湖南境內,左宗棠回了一趟湘陰老家。父親去世后,家道一年不如一年。祖上遺留的田產,每年僅得租谷四十多擔。二哥左宗植終年在外謀生,無法打理。左宗棠將祖上遺產全部交給已故長兄左宗棫的嗣子左世延,自己繼續寄居湘潭妻家。

3、再度會試落第

道光十四年(1834)年底,左宗棠喜得次女左孝琳。女兒出生后,他再次進京,第二次參加會試。他總結上次的經驗教訓,遵照科舉的模式,力圖交出能夠對上大多數考官口味的卷子。入闈就試,果然是文章似錦,又遇知音??脊僦坏膽舨可袝鴾剌徼∷鶎懙脑u語,比第一次會試時主考官徐熙庵做出的評價還要高:“立言有體,不蔓不枝。次暢。三順。詩妥。二場尤為出色?!睖剌徼∧弥@份考卷,向主持會試的大臣力頂。

這位總裁也是高才,本身就有博士后的學歷,而且獨具一雙慧眼。他的評語再次加碼,說小左的詩文是大清立國以來少見的文字,可以問鼎狀元、榜眼和探花。

內部消息透露出來,左宗棠一聽,大為釋懷。

然而,組織考核總是免不了令人一驚三咋。立馬又傳出利空的消息:不少考官在會上說,小左年紀尚輕,頭角崢嶸,擔心他自視太高。于是立主打壓,把他取在最后一名,位列十五。

溫葆琛綜合大家的意見,雖然覺得未免屈才,還是勉強首肯了這個提議。

內幕泄露,左宗棠只得搖頭嘆氣。好在沒有出局,還算不壞的結果。他想,這下總算吃下定心丸了。

第二天放榜,還是出了岔子。時間已到,還不見有人出來張榜。左宗棠騎在石欄桿上,嘴里啃著饅頭,一副穩操勝券的神態??墒?,左等右等,還是不見張榜的人出來。有人傳播小道新聞,說黃榜本來已經寫好,臨時出了變故,正在改寫。

左宗棠萬沒料到,所謂變故,正是出在自己身上,而且又是老調重彈:湖南人才太多。

湖南人確實令人頭痛,盡給考官添麻煩。本科錄取進士,湖南的名額又超出一名!天下之大,難道科舉是為你湖南一省而開?唉,又得平衡平衡。湖北是個大省啊,怎么沒取一名進士?說不過去啊,應該調劑一個名額給湖北。取在最后一名的左宗棠是湖南人,這個小子朝中無人,咱們開罪得起,那就把他調劑下來吧。

溫葆琛為左宗棠力爭,慷慨陳詞,也未能扭轉局面。

經過修改的黃榜終于發布了。左宗棠依然是榜上有名,但不是進士,而是謄錄。謄錄者,繕寫員也??脊賯円娝麑懙靡皇趾米郑阉粼诠俑攤€抄寫員,放在現在,就是電腦錄入。一個才華橫溢的進士,就這樣被平衡成了抄寫先生。

這個崗位,左宗棠推辭不就,炒了老板。如果左宗棠愿意屈就,倘若工作勤奮,朝廷看在賣力的份上,一般會賞個縣令當當。左宗棠放棄此職不就,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他心高氣傲,不愿接受不公平的裁斷;第二,他記住了賀長齡的告誡:不要在太小的舞臺上局限了自己的才干。他有更高的追求,決定幾年后重新赴考,再次一搏。

左宗棠雖然不愿屈就謄錄之職,但他對溫葆琛這位伯樂深為感激,終身執弟子之禮甚恭。溫先生八十壽辰時,左宗棠在兩江總督任上,前往道賀。他一大早就到了溫府,擔任接待工作,省級司道官員全部跟去了,府州縣中下級官員見這么多上司都在張羅,便在門前徘徊,不敢入內。看門人將此情報告溫先生,于是溫先生將左總督召至內堂,笑著對他說:“我們二人過去是師生關系,可不拘禮。但是由于你左督帥的緣故,使我怠慢了父母官,還是不行啊?!?

于是溫先生親自來到廳堂,周旋一日。此為后話。

4、背后的女人

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站著一個賢惠的女人?我看未必。孔夫子算不算成功人士?他這個圣人,卻是老婆的潑辣磨練而成。外國也有類似的例子,蘇格拉底對老婆的獅吼驚為炸雷,能夠躺在垃圾箱里曬太陽就是爽心快事了。

不過,這句話擱在左宗棠身上,倒是一點不假。

左宗棠兩次進京趕考,夫人總是在家期盼??墒牵笞谔暮头蛉说囊磺缓暝?,和現實一碰撞,便如海浪沖礁,都成了泡影。

周家人原以為大女婿在科場上一展身手,必能出人頭地。沒想到左宗棠就是沒這個命。女婿做官,似乎是指望不上了。一連考了兩次,兩次都沒考中,再考也是白燒錢。于是妻家不免對他冷眼相看,閑言碎語多了起來。她們對周貽端的態度,也跟著發生了變化。

這段記述,有傳記為證:

貽端始婚,以左宗棠窮,不為家人禮遇。

還有一首湘潭民謠,分明是揭左宗棠的短。小孩子滿街唱道:

湘陰左宗棠,來到貴子堂。吃掉五擔糧,睡斷一張床。

無非是說,左宗棠食量大,房事勤。若是住在自家吃自己的,說你吃掉多少糧,睡斷多少床,那是夸你身體健康。如果你寄人籬下,那就對不起,分明是損你,刻薄地摧殘你的自尊。兩次趕考落第,本就超級郁悶。遭周家人冷眼看待,也要忍聲吞氣。這點糗事還被傳唱開了,心里是什么滋味?

左宗棠后來用了五個字,道出當年心中的苦楚:

恥不能自食。

這種時候,周貽端的態度,對左宗棠舉足輕重。天要塌了,扛不扛得住,就看夫人幫不幫。

周貽端是個用情至深的女子。新婚那年冬天,丈夫離家去京城趕考,不知是哪個沒心沒肺的家伙,傳出一條謠言,說左宗棠半途病重,奄奄一息。周邊的人擔心周貽端這個孕婦難過,有意瞞著她。哪知她從異樣的氛圍中隱隱約約嗅出了氣味,以為丈夫性命堪憂,竟然憂思成疾。直至接到左宗棠的家書,報知已經啟程南歸,一切平安,她才心下釋然?!案螝馍戏浮钡穆圆?,卻從此伴隨終生,成為亞健康。當年八月生下大女兒左孝瑜,身體又差了一大截。

幸福時日短,蹉跎歲月長。周貽端含辛茹苦,榮辱不計,始終如一,站在丈夫這一邊。左宗棠不甘寄人籬下,不堪外人的恥笑,周貽端都看在眼里。為了照顧丈夫的臉面,她寧愿再苦一點,勸丈夫另立門戶,外出謀事,她自己在家帶孩子。左宗棠向孀居的岳母借了一所房子,獨進獨出,另外開灶做飯,算是自立了門戶。那地方在湘潭的辰山,就是岳母家的西樓。妻子的妹夫張聲玠一家,住在隔壁院落里。

分家獨立了,左宗棠頓時興致高昂。他寫下一副聯語,張掛在書房壁上,陳述處境,表達志向: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每日審視這副聯語,自覺“志趣不凡”。

對聯明志,左宗棠已經確定了自己的社會定位:其一,人窮志不短,自負不凡,以天下為己任,一旦登上仕途,就要施展抱負。“心憂天下”,是經世之才的座右銘。其二,“神交古人”,要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要效仿古代賢圣。

他對妻子談了一個想法。他手頭有不少古今地理書籍,還有幾份地圖,若能據此繪出一份全國地圖,然后再繪出各省地圖和各府地圖,加上詳細的注解,豈不是大功一件?

周貽端一聽,大為贊同。她擴大了丈夫的構想,提議繪出當代的地圖之后,再上溯到古代,把明朝、元朝、宋朝直至更遠朝代的地圖,全部繪出來。

真是錦上添花!左宗棠興奮不已,地圖工程當即立項。兩人分工:左宗棠負責畫草圖,周貽端負責描繪。

周貽端是個正兒八經的詩人,一生著有《飾性齋遺稿》,收入古近體詩一百三十五首。她嫁給左宗棠以后,便從詩壇隱身,放棄本業,充當丈夫的助手。其實她本人不僅會寫抒情詩,還熟讀歷史,寫過幾十篇詠史詩,評論古代人物,從秦始皇批評到明代的張居正,足見她不是一個凡俗的女子。

左宗棠這個窮寒半生的才子,娶了這樣一個妻子,命運就多了許多幸運的色彩。懷才不遇固然是一大不幸,但是,能有紅顏知己賢惠內助,那是一般人無緣修來的福份,可謂三生有幸。左宗棠大器晚成,過了不惑之年,命運才有轉機,終于能夠成就一番偉業,關乎他與周貽端這位奇女子令人艷羨的緣分。我們常說,湘女多情,是湖南人才的精神乳汁,在左宗棠身上得到了佐證。

左宗棠此次回家后,住進周家西樓,一頭扎進地理學中,和夫人一起啟動地圖工程。他通過考證,指出一些圖志的弊端,對歷史地圖力求精確,附加文字說明。每作一圖,交給夫人影繪,經過一年多的辛勤努力,終于完成了這項艱難的工程,但這還是第一期。后來左宗棠去安化教育未來的女婿,從陶家的藏書中發現了新的資料,夫妻二人及時補充修改,完成了第二期工程。周貽端把地圖描繪下來,用湘繡的工藝,把地圖繡在絹布上。遺憾的是,這些地圖竟沒有流傳下來。此亦為后話。

5、國士之遇

道光十七年(1837),湖南巡撫吳榮光派人找到左宗棠,召他去醴陵淥江書院任主講。左宗棠為了家里的生計,也為了報答巡撫的賞識,應召而去。

書院有學生六十人,學風有些問題。左宗棠按照朱子的《小學》,訂立八條規章制度,每人發給一本日記。每天下課后,鎖上教室門,學生將讀書筆記交他審閱。每月初一和十五開班會,或表揚或批評,督促勉勵。學生違反校規,便要斥責或除名。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學風大大改善。

恰在此時,兩江總督陶澍到江西閱兵,由于圣眷正隆,他向朝廷告假,回家鄉安化掃墓,途經醴陵。

陶澍是左宗棠心儀已久的經世派官員和學者。他在總督兩江期間,手下有一個出色的團隊,其成員都是一時人杰,其中包括江蘇巡撫林則徐,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以及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和經世學者包世臣等人。在這個團隊協助下,陶澍在吏治、河工、漕運、鹽政、荒政等方面做出了較大的成績,又以提倡經世致用的實學在世人中享有盛譽。

陶澍這次途經醴陵,左宗棠有了一個和他結識的機會。但是,不論古今,一位部長級的高官和一個窮教員,是很難湊到一塊的??墒?,醴陵知縣作為東道主,卻能把兩人撮合到一起。不過,這需要左宗棠本人做出適當的努力。

知縣得知陶大人經過此地,連忙安排館舍。知道左宗棠是對聯高手,又寫得一手好字,便請他撰寫楹聯。左宗棠用了一番心思,想以自己所撰之聯打動陶大人,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何況,他早已景仰陶大人的政績,許多掌故諳熟于心,便揮筆寫道:

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

左宗棠寫罷,又在一幅畫上題寫了一首詩,試圖以此加強陶澍的印象。

果然,陶大人下得車來,走到館舍大門前,見了貼在兩旁的對聯,不由面露微笑,連連頷首。

這副對聯,含有一個掌故,陶大人是當事者,自然知曉。左宗棠是局外人,憑著博聞強記,竟然可以信手拈來。他在給貽端夫人的信中,解釋了這副對聯的寓意。

陶澍家里有一所印心石屋,進京覲見時,他曾把此事奏聞道光爺,請皇上御筆親題“印心石屋”四個字。道光爺準其所請,這是陶澍一生引以為榮的大事。左宗棠在上聯中,采用紀實的手法,把此事記載下來。陶澍讀了,一是高興世人都知道他跟皇上的君臣之誼非同一般,二是詫異醴陵這個小小的地方,怎么竟有人讀得懂他的心思?

下聯的意思比較直白,夸贊陶大人在所有封疆大吏中聲望最高,湖南人對他的返鄉都極為盼望。恭維得恰到好處,沒有拍馬屁之嫌。

陶大人心里暗暗稱奇,興致高漲,對這副楹聯“激賞之”。

知縣將陶大人延入館舍,進得客廳,一幅山水畫撲進陶大人眼簾。上面題有兩句小詩:

一縣好山為公立,兩度綠水俟君清。

又是同樣的手筆,同樣的文采。陶澍激動了:小小醴陵,一定有老夫的知己!他說這里的山山水水,都是老夫一腔正氣的見證!

陶澍一掃老年的遲緩,也顧不得總督尊貴的身份了,追問道:“此人是誰?寫這些對聯的是誰?老夫一定要見見他!”

知縣答道:“回大人,此人名叫左宗棠,是一名年輕的教員?!?

此人竟是個后生?陶澍暗自驚詫,連連催促,要他把左宗棠請來。

就這樣,二十五歲的左宗棠走到了五十七歲的陶澍眼前。賓主坐下,聊聊數語,便覺投機,忘了時間,竟然談了一個通宵,訂下忘年之交。

陶總督和左宗棠有三十二歲的年齡差,閱人無數,但他被這位青年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動,對他的不凡見識甚感欽佩。

陶總督對左宗棠,可謂惺惺惜惺惺。他也經歷過左宗棠這樣的成長階段。少年家貧,隨父念書,而他讀書學習,也是崇尚實務,因此為官以后,在四川取締私人販鹽;在安徽治理水災,賑濟災民,安頓了幾十萬流離失所的百姓;在江蘇大興水利,疏浚河流。

左宗棠的激動也不下于陶大人。巴結權貴非他平日所愿,陶總督主動召見,引為知己,可見自己估計不錯,此公的確是禮賢下士。他請求陶大人允許他以老師相稱,表示要畢生仿效。陶公愛才,欣然應允。

這次會晤,陶左二人及其家庭結下了終生不解之緣。

會見過后,左宗棠寫信給筠心夫人,心潮澎湃,洋溢于字里行間。他沒有掩飾自己的驕傲,說陶澍大人想見他,急不可耐,“敦迫促見”。見面以后,又將他“目為奇才”,和他“縱論古今,至于達旦”。

通過這次會晤,左宗棠再一次證實了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只要有真才實學,一定能夠得到高層有識之士的賞識。

左宗棠與陶澍的忘年交,和他結識胡林翼一樣,對他一生的影響是無可估量的。由于陶澍和胡林翼的關系,左宗棠引起了他心目中的大英雄林則徐的注意,而他與林則徐的交往,則奠定了他一生最大的志向: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加強國防建設,并且一定要底定新疆,完善塞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师宗县| 德清县| 巍山| 东明县| 无为县| 永善县| 杭锦后旗| 巴东县| 长寿区| 锦州市| 察哈| 龙海市| 通州区| 靖西县| 浪卡子县| 屯留县| 淮南市| 福贡县| 清河县| 翁源县| 新化县| 仁寿县| 大理市| 平凉市| 邵阳市| 门源| 彩票| 深泽县| 彰化县| 齐齐哈尔市| 闵行区| 贵定县| 武胜县| 玉树县| 米脂县| 上虞市| 冀州市| 杨浦区| 吉隆县| 康定县| 邛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