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清前期黑龍江的世居人口較少民族

一、黑龍江地區世居民族的發展與演變

黑龍江流域地處中國東北,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活的重要地區。依據考古發掘報告,它的早期人類文明可以追溯到十幾萬年前。哈爾濱市阿城區交界鎮發現距今約17.5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說明在中國早期智人時期,黑龍江流域已經有人類活動。嗣后,屬于舊石器晚期的人類活動更為頻繁,漠河縣老溝河、呼瑪縣十八站、訥河市清河屯、哈爾濱顧鄉屯和閻家崗、饒河縣小南山,以及海倫市、哈爾濱阿城區、寧安市等均發現有文化遺存。更有較為典型的約7000—5000年前的銅缽好賚文化、昂昂溪文化及新開流文化。其中,銅缽好賚文化表明人類已經開始以狩獵捕魚為主兼有原始農業的氏族生活。至先秦時期,東北地區形成了肅慎、濊貊和東胡三大族系。其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經歷了一次次遷徙、征戰、融合,最終形成黑龍江特有的民族構成。

(一)肅慎族系

關于黑龍江流域肅慎人的記載,最早見于《竹書紀年·五帝篇》,“(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氏來朝,貢弓矢”[1]。息慎,即為肅慎。漢代戴德編撰的《大戴禮記·少間篇》也有類似的記載:“昔虞舜以天德嗣堯……海之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a id="w2">[2]肅慎人朝服虞舜,具有一定的歷史傳說色彩,卻也表明肅慎人在虞舜時期已與華夏部落聯盟有所交流。《史記·五帝本紀》記述帝舜時,亦采用上古歷史傳說,“(虞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撫交趾、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3]。

依據史書不同的記載方式,肅慎族系,又名息慎、稷慎。漢魏文獻稱其為“挹婁”,南北朝時則稱其為“勿吉”。對于不同時期文獻中肅慎族稱謂的不同,有學者認為是肅慎族系在不同時期沿革中的不同叫法,也有學者認為是不同發聲所致,本文不做探討。唐朝,明確記載稱肅慎為“靺鞨”,當然還有黑水靺鞨等不同分支。有研究認為,“肅慎”就是歷史上“女真”的先祖?!杜f唐書》記載:“靺鞨,蓋肅慎之地,后魏謂之勿吉。”唐朝時,對這些少數民族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據載,當時靺鞨分為粟末、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白山、黑水等七大部,這是族群突出發展的直接表現。七大部落實力強大,在唐代形成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

698年,粟末靺鞨部首領大祚榮建立震國,自稱震國王。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統轄忽汗州,成為唐朝統治下的羈縻州。926年被契丹所滅。

黑水靺鞨完顏部于1115年建立大金國,后滅亡北宋,與南宋政權對峙長達一個世紀,說明金國已經與中原宋朝實力不相上下。

元明統治時期,女真人分化為諸多部落,各部落勢力此消彼長,建州女真迅速崛起。天命元年(1616),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天聰九年(1635),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清。順治元年(1644),清政權入關定鼎。辛亥革命后,以民族稱呼表述,這一民族被稱為“滿族”。

肅慎族系的發展脈絡,以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族、鄂溫克、鄂倫春[4]和赫哲族的形式,而傳承下來。

(二)東胡族系

東胡族是中國東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早在商代,就有東胡的活動記載?!皷|胡”稱謂,最早見于《逸周書》,“東胡黃羆,山戎戎菽”[5]。因其居于匈奴(胡)以東而得名。據考證,東胡在春秋時期主要活動在燕國北部,“燕北有東胡、山戎”[6]。后為燕將秦開所破,遷于今西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在開溝子發掘的墓葬已被認為是東胡文化遺存[7]。秦末,東胡強盛,其首領曾向匈奴要求名馬、閼氏和土地,后為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退居烏桓山(今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以北,即大興安嶺山脈南端)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今興安嶺山脈北部)的一支稱鮮卑。烏桓部在漢武帝時期,遷到漁陽等五郡北部。鮮卑部中的一支拓跋部則乘機發展,逐漸強大起來,“統國(部落)三十六,大姓(氏族)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8]。西晉時,拓跋部南下,在西晉滅亡百余年后,拓跋燾統一黃河流域,并于494年遷都洛陽,推行“禁胡服,斷北語,改漢姓,均田畝,定官制”等措施,極大地促進了黃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統治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專心經濟發展,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鮮卑在分化出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禿發、吐谷渾各部后,還分化出庫莫奚、契丹、室韋、蒙古等族。庫莫奚、契丹其先為東部鮮卑宇文之別種[9],從鮮卑分離后,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侖河),自號“契丹”,而活動于其北方的部族號稱“室韋”,“室韋,蓋契丹之類,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失韋(室韋)”[10]?!懊晒拧币辉~最早見于《舊唐書》[11],“蒙兀室韋”,居于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南岸,是室韋部落聯盟的一個成員??梢?,鮮卑、契丹、室韋、蒙古都屬于東胡族系。

(三)濊貊族系

濊貊是“濊”和“貊”的合稱,是兩個主要族屬融合而形成的族群。西周時,濊生活于北方,以游牧為主。濊(穢、獩)的名稱始見于《逸周書》,“正北方稷慎、大塵、穢人前兒”[12],主要分布于今吉林省及朝鮮半島北部?!兑葜軙份d:“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13]大約分布遼寧省東部、吉林省西部[14]。西漢以后,濊貊“逐漸組成了許多個較大的民族共同體?!狈蛴嗍禽^早在濊貊族群中形成的民族,《史記·貨殖列傳》載:“(燕)北鄰烏桓、夫余,東綰濊貊、朝鮮、真番之利。”由此可見,夫余、濊貊兩者并立而存,濊貊位于夫余的東面。夫余族形成后,約公元前2世紀立國,以農業、畜牧業為主,間有手工業。西漢時,夫余國歸屬玄菟郡,漢末三國初改屬遼東公孫氏,晉朝時由東夷校尉管理。494年,夫余國滅亡。在其滅亡前后,夫余族人分別流入東北、朝鮮半島、中原地區,大部分同東胡、肅慎的后裔融合。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三大族系經歷一次次遷徙、征戰、融合、析分、重組等過程,致使有的民族逐漸消亡,有的民族融入其他民族,有的析分或組合為新的民族。延續至今,在黑龍江主要形成滿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錫伯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鄂溫克族等世居民族[15],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水县| 崇州市| 岐山县| 鹿泉市| 宜兰县| 鄂伦春自治旗| 沛县| 合阳县| 谢通门县| 泰兴市| 策勒县| 永福县| 桐庐县| 娄底市| 仪征市| 通化市| 马尔康县| 光山县| 嫩江县| 资源县| 迭部县| 黔南| 黄梅县| 屏东市| 安阳市| 锡林浩特市| 蓬溪县| 襄垣县| 嘉定区| 邵阳县| 丹巴县| 山阳县| 弥渡县| 凌云县| 天等县| 波密县| 珠海市| 康马县| 石屏县| 通江县| 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