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上篇 30歲前,謙虛地低下頭,一點一滴地積累(9)
- 30歲前懂得低頭,30歲后才能抬頭(全集)
- 龍小云編著
- 5638字
- 2014-12-11 10:14:32
雖然顧面子往往會讓你在待人處世中顯得很有光彩,但有時它也會讓你失去很多應有的權益和機會。面子可以遮丑但不可以讓你進步。為了面子問題而失去良好的機會這是得不償失的。因此,為了爭得屬于你的那份利益,千萬別不好意思。在別人不好意思的時候,如果你能厚下臉皮,做到好意思,自然就能馬到功成了。
30歲前的年輕人要知道,面子當然應該要,一個一點兒面子也不要的人,恐怕自尊心也不復存在。關鍵的問題是要搞清怎樣做才算不丟面子?什么樣的面子可以丟,什么樣的面子應當保。當然,人們也都非常明白,出于虛榮的面子應當丟,有關人格的面子需要保,不保何以處世?而保的辦法則在實事求是。事實俱在,曲直分明,面子不保亦在;嘩眾取寵,裝腔作勢,面子雖保亦失。
求人辦事,更不能死要面子,須知“死要面子活受罪”,如果總是以為自己是多么的清高,事情能辦成嗎?死要面子的人,往往會真正丟了面子。
我國著名的小說《紅樓夢》和話劇《北京人》,都真實地表現(xiàn)了本已敗落,但仍不肯拋棄面子的諸多世家子弟的形象。在他們看來,如果這些面子一旦全都不存在,活著也就沒有什么意思了!可見,很多人把面子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就是他們的人生哲學。
有這樣一個例子,說的是齊國有一位很窮的人,娶了一個老婆,還有一位小妾。這個人祖上也許發(fā)達過,可現(xiàn)在不行了,然而他的面子可低不下來,就是在自己的老婆、小妾面前也忘不了打腫臉充胖子。他經(jīng)常會對妻妾說,經(jīng)常有貴客請他赴宴,而且每次回來都裝成酒足飯飽的模樣。后來,老婆覺得丈夫的行為可疑,于是就跟在丈夫背后想一探究竟。終于她發(fā)現(xiàn)了丈夫的秘密,原來這個人每天都來到東門外的一個墓地里,跑到上墳人那里去乞討剩余的祭品。
原來他就是這樣參加宴會的!而每天他都跑來洋洋自得地在他的一妻一妾面前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絲毫也不覺慚愧。因為在他看來,這樣才算有面子,也就不管什么死要面子活受罪了。
在當今社會,要面子的現(xiàn)象同樣存在,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社會階層在不斷分化之中,許多人在社會變化中失去了自我價值的判斷,他們的心理遭到了極大的扭曲,因此只有借助于面子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有些人即使債臺高筑,也要揮金如土,與他人比吃、比穿、比用、比排場。當官的比轎車、比住房、比待遇、比職級;從商的比利潤、比市場、比名氣;在操辦紅白事時,講排場、擺闊氣;在住房裝修中,比豪華氣派;在生活消費中,大手大腳,寅吃卯糧,借貸消費。其目的都是想讓他人將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以滿足自己的“面子”。殊不知,死要面子還會使人變得乖僻而孤獨。
有一位從事高新技術研究的人,年逾不惑,卻和同事們難以和睦相處。原因是,不管是在學術問題的討論上,還是在工作方案的安排上,甚至就連日常瑣事的看法和處理上,只要別人意見與自己不合,他就覺得面子受了損害,一點兒也不能容忍,立時發(fā)作起來,非要別人按自己的想法去辦不可。否則,他就會不依不饒,甚至惡語相加。因為他覺得自己永遠高人一等,意見必然正確無誤,別人只有跟著走的份兒,否則就是以邪壓正,同時,也是不給自己面子。正因為他的這種毛病,所以,凡與他相處稍久的人,無不敬而遠之,避之唯恐不及。
試想,如果這樣的一個人去找別人辦事,那成功的概率會有多少呢?
總之,死要面子是應該摒棄的,否則對交際往來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會嚴重危及你的人際關系。
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為了獲大利,就不能計較一時一事的得失。因為真正笑到最后的人,往往就是拿到西瓜而不在乎丟掉一兩粒芝麻的人。
人,不應該意氣用事,尤其是在“吃回頭草”這件事上。有些人明知“回頭草”又鮮又嫩,卻怎么也不肯回頭去吃,自以為這樣才是不失面子,才是有“志氣”。殊不知這是一種很幼稚的做法,如果回頭草能使你達成心中的理想,那就大膽去嘗試,不要坐失良機,以致后悔莫及。
我們常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但是,誰知道,就是這句頗為偏激的話不知使多少人喪失了機會,在面臨該不該回頭時,絕大多數(shù)人往往意氣用事,忍不得閑言碎語,拋不開所謂的面子,明知“回頭草”該吃,卻不肯回頭去吃,以為這樣才是有“志氣”。
其實,真正機敏的人在面臨這樣的選擇時,考慮的不是面子和志氣問題,而是現(xiàn)實問題。只要“回頭草”是最適合自己的草,是最好的草,“何樂而不吃”呢?如果一味恪守“好馬不吃回頭草”這一信條,你就缺少了回旋的余地。
一位職業(yè)足球教練,其能力非常強,但自從他接手一支毫無進取心的球隊以后,就一直焦頭爛額。因為俱樂部高層實在是急功近利,為了獲得好的名次,老是干涉他的工作。一些能力平平的球員憑借關系硬塞進首發(fā)陣容當中,一些已經(jīng)被證明是平庸的教練也被派來“配合”他工作,他先進的足球思想和戰(zhàn)略戰(zhàn)術總是被大打折扣。
每次比賽,高層既想求勝又不讓他放開手腳,他就這樣“帶著鐐銬跳舞”,稍微大膽進攻,就被指責為冒進,好幾次都是先進了球,立即全線退守,終于被對手追平甚至反超。贏了球,成績是大家的;輸了球,他卻要承受來自媒體的指責,成了名副其實的出氣筒。
終于,職業(yè)教練的尊嚴使他不得不提交了辭呈。但在“下課”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他臉上始終帶著微笑,對俱樂部沒說半句怨言。
自從這位教練走后,這支球隊更加保守,以“保平”為目的,毫無斗志,被動挨打,成績一路下滑,降了級。俱樂部終于明白,一個職業(yè)教練的作用是無法用行政措施替代的。
俱樂部經(jīng)過研究作出決定,重新邀請這位前教練掌舵,并且保證絕對不干涉他的任何分內(nèi)工作。俱樂部首先向他表達了誠摯的歉意,而且向他作出鄭重保證。這位教練見俱樂部方面態(tài)度誠懇,考慮幾天后決定重新執(zhí)掌帥印。在以后的工作中他果然沒有受到任何干擾,率領他的隊員闖出了一片新的天空。
低頭的策略
是面子重要,還是實惠重要?當然是“面子事小,實惠事大”。把握住實質,也就會知道怎樣處理“面子”問題了。
低頭顯寬容,能容才是大丈夫
寬容在30歲前的年輕人身上也應有體現(xiàn)。它是一種博大精深的境界和意境,是人的涵養(yǎng),它是處世的經(jīng)驗,待人的藝術,為人的胸懷;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使人生躍上新的臺階:與別人為善,就是與自己為善,與別人過不去就是與自己過不去,只有寬容地看待人生和體諒他人時,我們才可以獲取一個放松、自在的人生,才能生活在歡樂與友愛之中。
欲得人心,先要對別人寬心
一般來說,30歲前的年輕人性格還沒有固定下來,因此,對于人情方面的事了解得不多。
在為人處世中,在面對自己的競爭對手的時候,年輕人不要輕易地表現(xiàn)出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心意,而是應該以寬厚仁義的好形象展露于人前,這是人情操縱的一流工夫。這種偽裝妙就妙在,你總是以寬厚仁義的形象出現(xiàn)在公眾場合,就算是有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傳出去,別人也不會輕易相信那是你的所作所為。而你也能用大智若愚的形象來麻痹對方,掩飾你的真正動機,屆時使出殺手锏,讓對方出其不意地中招。
戰(zhàn)國時期,秦國為了對外擴張,必須奪取地勢險要的黃河崤山一帶,派公孫鞅為大將,率兵攻打魏國。公孫鞅大軍直抵魏國吳城城下。這吳城原是魏國名將吳起苦心經(jīng)營之地,地勢險要,工事堅固,正面進攻恐難奏效。公孫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計。他探到魏國守將是與自己曾經(jīng)有過交往的公子行,心中大喜。他馬上修書一封,主動與公子行套近乎,說道,雖然我們倆現(xiàn)在各為其主,但考慮到我們過去的交情,還是兩國罷兵,訂立和約為好。念舊之情,溢于言表。他還建議約定時間會談議和大事。信送出后,公孫鞅還擺出主動撤兵的姿態(tài),命令秦軍前鋒立即撤回。公子行看罷來信,又見秦軍退兵,非常高興,馬上回信約定會談日期。公孫鞅見公子行已鉆入了圈套,暗地在會談之地設下埋伏。會談那天,公子行帶了三百名隨從到達約定地點,見公孫鞅帶的隨從更少,而且全部沒帶兵器,更加相信對方的誠意。會談氣氛十分融洽,兩人重敘昔日友情,表達雙方交好的誠意。公孫鞅還擺宴款待公子行。公子行興沖沖入席,還未坐定,忽聽一聲號令,伏兵從四面包圍過來,公子行和三百隨從反應不及,全部被擒。公孫鞅利用被俘的隨從,騙開吳城城門,占領吳城。魏國只得割讓西河一帶,向秦求和。
秦國用公孫鞅“笑里藏刀計”輕取了崤山一帶。
使用笑里藏刀一計,要根據(jù)對方指揮員的特點加以區(qū)別對待,對妄自尊大者,再增加他的傲氣;而對心懷畏懼者,要充分表明本方的誠意,使對方松懈警惕性,而本方暗中做好充分準備,尋求有利時機,向敵方發(fā)動猛烈攻擊。此計最重要的是,運用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偽裝手段,欺騙和麻痹對方,以掩蓋自己真實的軍事等方面的意圖。這是一種表面友善而暗藏殺機的計謀。善于蒙蔽對方,乘其不備迅速發(fā)動反擊,往往能取得勝利的先機。司馬懿無疑是其中高手。政變是封建時期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政治斗爭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司馬懿取得政變成功的關鍵是依賴于蒙蔽對方,使對手放松了警惕,從而獲得反擊的機會。可見,與人較量需要的是頭腦而不是武力。而如果能采取方法,讓對方變傻,完全對你放松警惕,那最容易取得成功。
同時,還有一句“得人才者得天下”。籠人心、納人才,是帝王第一要務。然而,古往今來,圍繞著籠絡人才,歷史舞臺上上演著一出出裝模作樣的戲劇,演技高明的,甚至讓你看不出那是表演。雖然,中國古代著名的“納賢”之舉,例如,周公“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曹操聞賢士謀臣來奔,“跌出迎之”;劉邦“筑臺設壇,拜韓信為大將”等,但是這其中,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出自求賢若渴的誠意,又在多大程度上屬于故作禮賢下士的姿態(tài),其實是很難說得清的。
漢軍營中早已經(jīng)傳開了,據(jù)說漢王訪求到了一位大將軍,可以做之后戰(zhàn)斗時的主心骨,有了能人領導,就不會總打敗仗和窩囊仗了。這是近期漢軍中上上下下最大的“新聞”,但不久這條新聞還將會增添爆炸性元素。蕭何之所以受到劉邦器重,其中一條就是這人的確會辦事,兩天之內(nèi)就將“拜將臺”修筑完畢。拜將臺高約丈余,周方五尺,臺上高樹督標大旗,迎風獵獵招展,臺中央擺設香案供品,案側左右有朱漆木架支撐著各一面牛皮大鼓,兩個彪形大漢裸肩露背站立鼓下。只聽得三通號角聲之后,三軍集合完畢,按部署方陣列隊于拜將臺下,將士軍校個個盔明甲亮,鮮衣怒馬,刀槍劍戟聳立如林,旗幡號帶連綿入云,宣威吶喊驚天動地。
拜將臺上兩面戰(zhàn)鼓被兩名彪形大漢擂得隆隆作響,交相呼應。鼓聲中漢王劉邦攝衣健步拾級而上,身后跟著一人金盔金甲,黑色戰(zhàn)袍,腰下懸掛三尺寶劍,身材頎高,挺胸昂頭,兩人一前一后登上拜將臺。由于距離較遠,看不清劉邦身后之人的面容,樊噲、紀信、周勃等人面面相覷,滿腹狐疑,不知今天的大將軍乃何許人也。
劉邦走到拜將臺中央,面對香案焚香祈禱,告慰上天,祭撒黃土,禮畢之后面向三軍高聲宣講:“幸賴上天眷顧,今有經(jīng)天緯地之志、文韜武略之才的大將軍,愿助我劉邦掃平天下,共建不世之功。我向三軍鄭重命帥,今授予韓信為我漢軍大將軍之職,轄制各路兵馬,調(diào)度各級將領,賦有專征之權”。劉邦說完,雙手將大將軍統(tǒng)率三軍的虎符授予韓信。這時候,拜將臺下并沒有爆發(fā)出歡呼與吶喊,而是沉寂得出奇。劉邦宣布:“請大將軍韓信訓令”。韓信走到臺邊,高舉虎符,面向三軍大聲訓示:“三軍將士,我韓信蒙漢王器重,超拔于微末,委托以重任,韓信定當奮勇竭智,不惜微軀,不辱使命,三軍將士要一體同心,我漢軍要軍紀如山,賞罰分明,奮勇立功者封賞,怯懦逃亡者斬!自今天起厲兵秣馬,嚴陣操練,全力備戰(zhàn),尋機東征!”韓信話音剛落,兩面戰(zhàn)鼓再次震天響起,臺下十幾萬軍士高聲吶喊,經(jīng)久不息。
拜將儀式結束了,但漢軍營在接下來的幾天里像開了鍋,關于韓信的議論沸沸揚揚,誰也不相信籍籍無名、走投無路、差點被殺、喜歡夸夸其談、未有尺寸之功的韓信居然能夠當上萬馬軍中的大將軍!但這卻是事實,普通軍士議論紛紛,盡管不相信,但也不敢不遵守韓信新制定的一整套作息、操演、戰(zhàn)守紀律。而樊噲等一干高級將領很是不服,胸中郁悶,不斷地找劉邦質疑,劉邦都毫不客氣地加以訓斥:“汝等何知,努力辦差就是!”樊噲等人碰一鼻子灰,悻悻地回去了。
這就是劉邦之流能夠成就一流事業(yè)的大人物的厲害之處,他能夠很快地感知到一個人的作用,判斷出這個人在他事業(yè)體系中的角色與地位,不惜“千金買義”“筑臺拜將”。而二流的所謂“精英”習慣于以自己所擅長和喜好的標準,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于是錯過和漏掉了很多原本對他們事業(yè)有幫助的人,于是他們的事業(yè)只能達到二流的水準。
所以,偽裝心寬,表現(xiàn)得仁義大度,才能得人心;人心聚攏,往往就可以成大事;大事已成后,我們就可以考慮再去怎樣安排和處置對方。
低頭的策略
做大事需要演技高明。具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的帝王將相,心最狠,卻經(jīng)常把仁愛之心表現(xiàn)出來;心最細,卻經(jīng)常把豁達大度表現(xiàn)出來。帝王對人心的籠絡收買,是很有必要表現(xiàn)出來的。這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必要的時候也不妨“虛情假意”地“作秀”,以爭取到人心。
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寬容
大海之所以浩瀚美麗,是因為它不拒細流、凈化污垢;偉人之所以英明偉大,是因為他寬容大度、充滿愛心。寬容就是在別人和自己意見不一致時也不要勉強。《兵經(jīng)百篇》里說,“戰(zhàn)勝勇敢一定要用智謀,戰(zhàn)勝智謀一定要用德行,戰(zhàn)勝德行一定要修行更加寬容的德行。”
從心理學角度,任何的想法都有其來由,任何的動機都有一定的誘因。了解對方想法的根源,找到他們意見提出的基礎,就能夠設身處地,提出的方案也更能夠契合對方的心理。消除阻礙和對抗是提高效率的唯一方法。任何人都有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和體會,我們要尊重他們的知識和體驗,積極學習每個人的優(yōu)點,做好揚棄。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后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于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臺。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后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里能撐船”,這句警語便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