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上篇 30歲前,謙虛地低下頭,一點一滴地積累(8)
- 30歲前懂得低頭,30歲后才能抬頭(全集)
- 龍小云編著
- 5579字
- 2014-12-11 10:14:32
小陳是來自貧困山區的大學生,學習成績優異。同住一個宿舍的都是城市學生,這使得小陳非常擔心被別人看不起,因此,在申請助學貸款的時候他小心翼翼。本來學校有一些勤工儉學的機會,通過在學校的食堂、清潔部門打工可以掙到一些學費,但是小陳害怕被同學們知道了看不起自己,于是放棄了這樣的機會。
時間長了,小陳覺得心理負擔很重,他總擔心自己的事情被大家知道。久而久之,他連一些班級組織的活動也開始找借口回避了。
過了不久,學校組織了一次演講大賽,小陳也想參加,他覺得這是一次讓大家重視自己的好機會,可是又擔心萬一失敗,自己將再也無法在同學面前抬起頭來。就這樣,他想了又想,卻怎么也無法下定決心,眼看時間即將臨近了,小陳變得越來越煩躁,他覺得自己真是越來越沒用了,連演講這樣的事情都不敢參加了。
心理學上認為,怕丟臉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是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虛榮心理是指一個人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榮光來彌補自己內在的、實質的不足,以贏得別人和社會的注意與尊重。它是一種很復雜的心理現象。在虛榮心的驅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顧現實的條件,最后造成危害。在強烈的虛榮心指使下,有時會產生可怕的動機,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
怕丟臉往往與自尊心、自卑感聯系在一起,沒有自尊心,就沒有虛榮心,也沒有怕丟臉的感覺。沒有自卑感,也就不必用虛榮心來表現自尊心,虛榮心是自尊心和自卑感的混合物。人類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對成就、力量、權威、名譽、地位、聲望等方面。一個人的需要應當與自己的現實情況相符合,否則就會通過不適當的手段來獲得滿足,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達到自尊心的滿足就產生的虛榮心,因此,有的人說虛榮心是一種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實虛榮心理的產生及其強弱與個體心理品質、思想修養有著直接的關系。除此之外,還受個體所處的生活環境及社會文化傳統的影響。
在人際交往中注意“臉”和“面子”,是中國人長期形成的一種社會心理。所謂“臉”,是一個人為了自我完善而通過形象整飾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目中形成的特定形象;所謂“面子”,則是一個人在社會人際關系中依據對“臉”的自我評價,估價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所應有或占有的地位。所以,“臉”和“面子”代表著人的榮譽和尊嚴。一個人要想有臉面,必須先成就大事,通過他不平凡的作為而獲得人們的褒揚,形象才會隨之高大起來。
實際上虛榮心很強的人,他的深層心理是心虛。表面的虛榮與內心深處的心虛總是在斗爭著。因此有虛榮心的人,至少受到來自兩個方面的心靈折磨,一是沒有達到目的之前,為自己的不盡如人意的現狀所折磨;二是達到目的之后,為唯恐自己的真相露餡的恐懼所折磨。因此他們的心靈總是痛苦的,是沒有幸福可言的。
生命是不能害羞的,害羞成不了氣候,錯過自己的機會,生命因而就是一場浪費。如果渴望成功,那么就要克服害怕丟臉的虛榮心理。小陳就是因為患得患失的心理過重,不能正確為自己定位,那么小陳可以從以下方面試著入手改變自己的這種過分虛榮、害怕丟臉的心理。
1.正確對待輿論
因為,虛榮心與自尊心是互相聯系的,自尊心又和周圍的輿論密切相關。別人的議論,不應當是影響自己進步的外因,決定需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只有這樣的自信和自強,才能不被虛榮心所驅使,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2.對榮譽要有正確有認識
我國古代詩人屈原說:“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虛假。”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是正常的,但這種尊重的基礎是自己的有所作為,而并非無所作為、弄虛作假,否則,即使眼下得到尊重,終有一天也會露出麒麟皮下的馬腳來。
3.要有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包括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都有清晰的認識。承認自己有這么多長處,坦白自己有這么多短處,實事求是地對待自己,虛榮心理的基礎就會大大削弱,許多麻煩的事情就能避免。
4.不必計較別人的議論
有些青年人好虛榮主要不是在于爭到非分的殊榮,而是在于對各種非議的避免。讓我們用實事求是的武器,去戰勝虛榮心理吧!
低頭的策略
人死之后臉不過是一層灰,臉皮又算得了什么呢?抓住每一次丟臉的機會,感謝每位讓你丟臉的人。人的成長與成熟是什么?現在多丟臉,將來少丟臉,最后不丟臉。
自大惹人厭,盡早放下架子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于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他指著前方問:“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走著走著,國王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說:“我認為這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仍然異口同聲回答說:“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后,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了。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到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更沒想到后來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即使自己是領導,也要切忌“夜郎自大”,要學會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別人對自己的恭維奉承,也要學會放得下架子。
所謂“人貴有自知之明”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人的某種盲目性的產生,往往是因為他們對某種事物缺乏深刻的了解。人的高傲或者自卑,也是由于他們對自身缺乏一定的了解所致。一個人只有對自己有了透徹的了解,才會將自己置于恰當的位置,做到自知之明。
一個人的角色是多種多樣的,職務的角色僅是一個人眾多角色中的一種。角色會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絕不可能固定在一種方式上。一個人尤其是做上司的人,如果能夠認清這個問題的話,那么他所從事的事業也一定會成功。可以說,認識到自己的多種角色是人們做到自知之明的思想基礎,身處領導崗位的人尤其如此。
自大多一點就是一個“臭”字。人們對妄自尊大者,就嗤之以鼻,拒之于千里之外。
漢武帝即位后,蜀地有位叫公孫述的人,自立為王,與中央對立。與此同時,西北隴地的隗囂,正困惑于不知應投靠漢武帝還是歸順公孫述。于是他派部下馬援前往公孫述處打探。馬援與公孫述原是舊知,以為他這次前往,公孫述定會像以前那樣歡迎他。
然而到蜀后,公孫述迎接他的態度如同冷水一樣,十分的嚴肅、傲慢。看到這里,馬援對隨從說:“夠了!他們只是虛有其表,這種地方怎能容下天下之士呢?”
說完,馬援便打道回府,報告隗囂道:“公孫述只是外強中干的家伙,充其量是個坎井之蛙,不足信也。”
之后,馬援又奉命去拜訪光武帝,馬援到后不久,光武帝便親自迎接,笑容可掬地寒暄道:“久仰貴公才能,今日一見,果然不同凡響!”
馬援受寵若驚,說:“前幾天我去拜訪我的舊知公孫述,他卻一副盛氣凌人之態。這次與大王初見,即受到如此親切的接見,陛下不疑我是刺客,這到底是為什么?”
光武帝好言相慰,始終不擺架子。隗囂得知光武帝的為人后,立刻率部投奔漢朝。
可見,做人應該謙遜、和藹,這樣人家才愿意親近你,你才有群眾基礎;反之若高傲自大,人皆遠之,你就成了“孤家寡人”。
低頭的策略
從一定意義上講,放下“架子”,就是自己解放自己,就能放下包袱,輕裝前進。一個人真正放下了“架子”,就會真正正視現實,在人生道路上就能多幾分清醒,從而給自己帶來緣分、帶來機遇、帶來幸福!放下“架子”即智慧,放下“架子”即歡樂,放下“架子”即財富。
拋開面子,是為了維護面子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理論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歷史,并繼續影響著我們的現代生活。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了特有的“面子文化”。對于很多人來說最為痛心的事,莫過于失去“面子”。所以,生活中,人們要千方百計地保住自己的“面子”。
30歲前的年輕人臉皮薄,有時候會為了面子沖動地做一些事。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大可不必過于計較面子,讓我們看看一位小提琴家是如何對待自己的面子的。
有位世界級的小提琴家在為人指導演奏時,從來都不說話。
每當學生拉完一首曲子之后,他會親自再將這首曲子演奏一遍,讓學生們從聆聽中學習自己的拉琴技巧。
他總是說:“琴聲是最好的教育。”
這位小提琴家在收新學生時,會要求學生當場表演一首曲子,算是給自己的見面禮,而他也先聽聽學生的底子,再給予分級。
這天,他收了一位新學生,琴音一起,每個人都聽得目瞪口呆,因為這位學生表演得非常好,出神入化的琴聲有如天籟。
學生演奏完畢,老師照例拿著琴上前,但是,這一次他卻把琴放在肩上,久久不動。
最后,小提琴家把琴從肩上拿了下來,并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接著滿臉笑容地走下臺。
這個舉動令所有人都感到詫異,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么事。
小提琴家說:“你們知道嗎?這個孩子拉得太好了,我恐怕沒有資格指導他。最起碼在這首曲子上,我的表演將會是一種誤導。”
這時大家都明白了他寬闊的胸襟,頓時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送給學生,更送給這位小提琴家。
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掌握“承認”的技術,而是喪失了“承認”的心情。為什么會失去“承認”的心情,是因為我們都是熱愛“面子”的族群。“面子”的重要維護力量是“理”,無論如何,你要顯得自己是占理的,而不是虧理的。占理了,就有面子;理虧了,就沒面子。一承認自己沒有達到某種高度,顯得理虧,面子上就會十分難堪。把假話說圓了,把虧心事處理得像沒事一樣,面子就得以保全。故而,做了錯事,一定要像做了正確的事一樣,理屈而辭不窮;心里有鬼,反而要唱歌壯膽,越是理虧的事,越要做出得理不饒人的架式,以便于消滅“承認”的危險。
當我們不能正確面對面子問題的時候,其實,我們也已經失去了自己想要維護的面子。
有容乃大,當小提琴家能接受學生更優于他的事實之時,在他身上也正體現出令人贊嘆的大師風采。
低頭的策略
人生中有許多選擇在等待著我們,要想不讓自己“很受傷”,就必須學會拋開這道“不好意思”的面子枷鎖,能夠承認不足,學會接受缺陷,學會做生活的主人,學會做自己的主人。
面子是要自己掙的,不是別人給的
踐踏我們的人,他們不顧及我們的面子、自尊,肆意指使我們,故意安排侮辱人格的事情讓我們去做。在辦公室里,上司常常不顧及員工的感受,當著眾人的面大聲批評犯錯員工,“白癡”“傻瓜”“看你那德行”……成了那些看起來并不怎么高明的經理人、主管們的口頭禪。還有,即便我們有才有學識,不亢不卑的性格卻常常不受老板的賞識,這正好為那些善于阿諛奉承、拍馬溜須、仗勢欺人的同事踐踏我們提供了便利。他們不但用帶刺的話語攻擊我們,還時不時在老板那里參上一本,使得我們的處境更糟,實力也得不到認可。
如果進入一家大公司,我們被安排去掃廁所,或者僅僅做一些端茶送水的工作,抑或常常遭遇老板的肆意批評,從而覺得很沒面子,于是辭掉工作,或者大吵大鬧,這樣的做法恰恰證明了你的弱小,你用懦弱向對方的淫威屈服,而你的能力也就沒有機會得到提升。
我們一開始就強調了,沒有天敵的羚羊死得快,而沒有敵手的人也得不到更好的發展。其實,你就是獨一無二的你,你的面子由你自己給,任何人的行為和舉動都改變不了這點。
上級不給你面子,肆意批評你,好吧,讓他批評去吧,你所要做的就是從這件事情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從而避免同一個錯誤挨第二次批。也許,對于別人的侮辱你還能笑出聲來,甚至當成沒事一樣吃喝不愁,常理看來像是你心理素質好,承受能力強,“臉皮厚”,看得開。事實上,笑對別人的侮辱,不光是為了韜光養晦,用某一天的強大來報復別人對你的貶低,還在于你用自己的樂觀向其他人證明,面子這東西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給自己的。別人侮辱你,讓你臉面掃地,那是對方的權利,在你這里你的面子保存完好,并且總有一天,你會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奮,給自己的面子穿上防彈衣,就沒有人再敢隨便拿你的面子要挾你了。
面子這東西跟度量、容忍、上進心掛鉤。對于一個甘愿逆來順受、從不在別人的踐踏、自強的人來說,面子毫不值錢,丟了就丟了;對于一個好面子的人來說,面子就成了成功路上的阻力,事事好面子,這也抹不開,那也看不透,甚至睚眥必報,到頭來就成了沒有度量、沒有包容心、斤斤計較眼前利益,不考慮長遠的人,別人一看就覺得此人沒有多少作為。想想,爭來爭去,人際關系、生活狀況一團糟,爭來面子又有何用?只有我們真正放開自己的面子,積極從生活、工作中學習有利于自己的東西,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讓弱小的自己變得強大,擺脫別人眼里“廢物”這個字眼,只有到那時,我們的面子才會有光。
有一個小故事:
一個仆人弄丟了主人的銀勺子,他明白自己不但要賠償,還可能被解雇,若那樣,會大丟面子。所以,他先發制人,炒了主人的魷魚,并對其他仆人說道,“算我倒霉,這個月的工資我不要了。”于是揚長而去。這樣的好面子對他有什么好處?如果他向主人求求情,表明弄丟的原委,大家幫忙找找,說不定就找到了,工作沒有丟,工資沒有丟,還有可能因這件事引起主人的注意,從而得到一些更好的工作去做。
無論我們的生活中發生什么,都是對我們為人處世、個人承受能力和毅力的考驗,積極地面對,并且吸取教訓和經驗,在別人看來你是積極樂觀的人,是敢于知難而上的,而你自己的能力也在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過程中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別人的認可,做出讓人刮目相看的事情,你的面子自然金光閃閃。
所以,有無面子不在于別人,而在于自己對自己的維護和塑造。
低頭的策略
被輕視,那么好吧,就努力證明自己好了,選擇辭職這種極端行方式更像是一種逃避,臉是自己的,所以尊嚴和面子要靠自己去爭取。
舍棄小面子才能獲得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