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男孩是最難“控制”的(3)
- 不打不罵窮養(yǎng)男孩
- 靜濤編著
- 3483字
- 2014-12-10 12:21:06
一句話:棍棒下難出孝子,多出逆子。
以“罵”代“教”不可行
男孩的確不易管教,把男孩管教好是一門藝術(shù)。不要批評男孩的人格,而應(yīng)批評他的行為。如果男孩做錯了事,只需指出這樣做是錯的,并告訴他如何做是對的就可以了。要對男孩強調(diào)應(yīng)該做什么,而非不該做什么,這樣教育男孩才更能收到積極的效果。
遺憾的是,有些家長在教育男孩時,總喜歡邊責備邊辱罵。比如,“你真笨”,“跟豬似的”,“天哪,你怎么就那么不開竅!”如果男孩不懂事,成績不好,有的父母就會罵:“笨蛋!你看人家×××考了多少分,你看你,長大撿破爛去吧”,“到學校干什么去了,就吃飽了等放學啊?”男孩犯了錯誤,就會說:“你還不如死了,活著有什么勁!”
大多數(shù)父母對男孩比對女孩要求更嚴格,對待錯誤和缺點也十分嚴苛,發(fā)現(xiàn)錯誤也會及時地加以批評。在教育男孩的問題上,這種不袒護、不放任的負責態(tài)度并沒有錯,這可以說是父母對男孩愛的體現(xiàn)。但是這種批評式教育或許可以起到短時的效果,長期使用就不見得十分理想了。偶爾的批評可以促進男孩的進取心,讓他們聽話,變得乖巧些,但是如果一遇到孩子犯錯就批評,對男孩的身心發(fā)展是極為不利的。根據(jù)心理學研究結(jié)果,批評教育的方式并不符合男孩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每一個孩子都有上進心,即使是缺點很多、毛病一大堆的男孩,他們也是希望得到大人的表揚和肯定的。當孩子得到大人尤其是父母的肯定和表揚,會表現(xiàn)出積極、熱情、開心和愉快的情緒。對于容易淘氣和不聽話的男孩,經(jīng)常夸獎會讓他們變得堅強、勇敢和自信,無論在精神、情緒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會獲得激勵。這種積極的正能量逐步豐富和加深,男孩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進心也會隨之增強,產(chǎn)生“我要做得更好”或者“我會繼續(xù)努力”的良性循環(huán)。反之,如果男孩經(jīng)常遭受大人或老師的批評、數(shù)落,心里郁郁寡歡,他們就會越來越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情緒消沉,逐步喪失自信心、自尊心和上進心,變得懦弱甚至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特別是那些成績平平、表現(xiàn)得不突出或者“惹人煩”的男孩,如果平時就很少聽到肯定、贊揚的話,聽到的多是批評和數(shù)落,那么他們很容易產(chǎn)生自暴自棄的念頭,覺得自己反正是一個壞孩子、不討人喜歡的孩子或者笨孩子,從而對批評和指責當做耳旁風,對任何管教都會覺得“無所謂”,這種教育態(tài)度是危險的。雖然說批評教育在中國家庭很普遍,幾乎成了家常便飯,但是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一次小小的批評也很可能成為他們幼小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不能肯定自己、覺得自己沒用、不可救藥等想法,其源頭也大多來自不當?shù)呐u方式。男孩一旦被管教得精神“麻木”了,想改變和進步也會變得非常困難。而許多父母覺得男孩對他們說的話聽不進去而頭疼,是因為不知道過度地批評孩子會適得其反。所以,父母要想讓孩子重新變得聽話懂事,就先改變不良的教育方式,對每一個男孩不要抱有成見和偏見,無論他是優(yōu)秀還是平凡。古人說的“數(shù)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就是這個道理。
長期在大人的責備、批評甚至辱罵下長大的男孩,在情感上也會顯得比較生疏。比如不愿意親近大人甚至疏遠父母,學會撒謊,陽奉陰違,性格孤僻,沉默自卑,內(nèi)心敏感,自尊心容易受到傷害等。父母一旦在男孩的心目中形成只有威嚴而沒有威信的形象,那么他們對待父母也只會覺得可畏,而不會覺得可親可敬。所以,父母教育男孩,要以理服人,以氣勢壓服并不能贏得孩子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男孩一般比較淘氣,經(jīng)常會犯錯誤,做事莽撞、缺少經(jīng)驗、思維不夠縝密等,這些問題都是難免的。孩子的判斷力是有限的,他們往往搞不清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而很多父母都會這樣想,只要男孩犯了錯,用訓斥、打罵、恐嚇是最有效的方法。做得不對要挨打,做得不好要挨罵,不做更要遭受數(shù)落。其實,這樣并不能使男孩知道自己為什么做錯了事情,錯在什么地方,反而增加對大人的反感和怨恨。調(diào)查顯示,那些以“批評”為主的家庭里,孩子一般對父母的意見常常持否定態(tài)度。在孩子的眼里,認為“父母不信任自己”和“為什么總是遭到斥責”是自己最大的煩惱。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父母應(yīng)根據(jù)自己家孩子的實際情況對癥下藥,用恰當?shù)姆绞絹斫逃⒆印τ谟心泻⒌募彝ィ泻⒌腻e誤和不聽話絕不是能用激烈的暴風驟雨方式解決的。尤其是年輕父母應(yīng)該明白,批評是傷害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大敵人,而培養(yǎng)自尊心和自信心才是教育的重要責任。
不要羞辱男孩。無論哪一年齡段的男孩,都不喜歡受到大人的訓斥和羞辱,對男孩來說,訓斥就是一種恥辱。因為男孩更在乎別人對他們的看法,特別是他們的朋友。即使有必要進行指責,也應(yīng)該私下善意地告訴給孩子,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千萬不要在別人或者在小伙伴面前揭孩子的短處和批評孩子。
父母要與孩子坦誠相待。在教育過程中難免遇到一些麻煩,尤其是當男孩的行為明顯有錯誤甚至十分嚴重時,父母可能會因生氣和感到受了傷害而大發(fā)雷霆,但最好的辦法是與孩子真誠地交談,從而迅速幫助孩子走出誤區(qū)。
沒有一個孩子愿意承認自己是個壞小孩,那樣自信心、自尊心就會受到嚴重損害,甚至形成“破罐破摔”的不良心態(tài)。心理學認為,常常用非良性的心理暗示會影響孩子的發(fā)展。很多男孩的心理障礙,都是起因于家長一些不正確的說法。另外,對男孩進行不適當?shù)谋容^會使男孩逐漸遠離他的兄弟姐妹或伙伴。對男孩的一些小毛病、小缺點反復指責,會影響孩子的心靈健康。
總之,父母粗暴打罵或體罰孩子,與過分溺愛與放任一樣,都會明顯增加兒童品性障礙的發(fā)生,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否定意識,產(chǎn)生抑郁、退縮、膽小等心理,使孩子不能很好地適應(yīng)社會環(huán)境。另一方面,由于男孩比女孩的模仿能力強,長期的責罵和指責會使男孩產(chǎn)生頂撞、反抗等攻擊行為,嚴重的可導致違法犯罪。
在教育男孩方面,父母應(yīng)當既是嚴格審慎的長者,又是誠摯可親近的朋友。
以“打”代“教”不可取
如今把“打”作為教育手段的家長不在少數(shù)。越是文化水平低的父母,越經(jīng)常用此方法“教育”男孩。結(jié)果不僅將男孩的學習熱情“打”消了,也將男孩的探索精神“打”沒了,給男孩身心兩方面都造成了巨大創(chuàng)傷。
幾位家長在交流教育男孩的“經(jīng)驗”。其中一個說:“對男孩別舍不得下手,狠不下心來可不行,不打不成器,該打就得打,‘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這話沒錯。我每周至少得打兒子一頓。”另一個也接著說:“對,對,對!男孩皮實,打一頓沒什么事,還能讓他長記性。”又有人附和道:“在單位里當個領(lǐng)導,管幾十人不簡單,管自己的兒子能有多難?不聽話,調(diào)皮搗蛋,隨手抄起木棒、笤帚往身上掄一通,看他以后還敢不敢!”
簡單而粗暴的方式教育男孩,會給男孩帶來極大的傷害。
一位身材高大、打扮入時的父親抱著孩子在站臺上等車。那是個2歲左右的小男孩,為了輕松些,父親把男孩從懷里放了下來,讓孩子蹲在站臺上玩。不一會兒,小男孩看到地上有個煙頭,十分好奇,于是撿起煙頭,然后把包裹煙卷的紙撕開,想看看里面有什么。這時父親低下頭,他看到孩子正在費勁兒地撕煙卷,滿手都沾滿了煙灰末。他彎下身子,從小男孩手中迅速地拿走了煙頭,接著狠狠地打了兩下小男孩的小手,邊打邊生氣地問:“還撿不撿了?”小男孩哭著說:“不撿了,不撿了。”
對幼小的孩子掄巴掌或打手心的行為是可怕的,更是不可取的。每個孩子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各種沒見過的東西感興趣或者喜歡探究。如果用掄巴掌的方式阻止孩子的探索欲望,或者用打手心的辦法懲罰孩子的好奇心,那么孩子以后對新事物的感知能力就會降低,變得膽小害羞。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父母,認為很多的東西孩子是不能碰的,地上的臟垃圾、碎紙片、硬幣或者食物,更不能去撿,否則就要挨打。因為吸煙本身是壞習慣,小男孩更不該對煙頭感興趣,因此用打手心的方法讓他記住,不要隨便撿地上的東西。可是,這位父親忽略了孩子都有好奇的天性,這是兒童幼小心靈對新事物本能的感知行為。孩子的好奇欲望還沒有實現(xiàn),就被父親的打手心打了回去,而打手心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就是:小男孩從此可能就會記住,沒見過的東西不許撿,不能看見什么東西都感到好奇,探索未知是不對的,長期下去的結(jié)果就是孩子對自然中的事物漸漸失去熱情和興趣。
觀察發(fā)現(xiàn),男孩挨打后,心靈也同時受傷,會變得膽小畏縮,不敢去探求、去嘗試。而且他們?yōu)榱颂颖馨ご颍鶗黄冗`心地說謊,隱瞞過失。而這種辦法一旦奏效,男孩便會一再使用,變成了謊話連篇的人。再者,經(jīng)常被打的男孩會變得脾氣急躁,心驚膽戰(zhàn),對父母、對學校、對社會都會產(chǎn)生不滿情緒。比如,因為歷史沒考好而挨打,他會憎恨歷史知識、歷史教師,甚至憎恨學校。一旦有機會,男孩可能會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總之,簡單粗暴地打男孩是絕對不可取的教育方式,家有男孩的父母要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