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自古紈绔少偉男(1)
- 不打不罵窮養(yǎng)男孩
- 靜濤編著
- 5573字
- 2014-12-10 12:21:06
在生活環(huán)境越來越優(yōu)裕的今天,如何讓男孩具有“身在苦中不知苦,面對困難不覺難”的素質(zhì),對孩子的一生具有重要意義。做父母的要為孩子長遠著想,就要讓他在幼年的時候?qū)W會承受挫折,接受懲罰,經(jīng)歷磨難。孩子長大以后,一定會感激父母贈予的這份人生財富。
窮人的孩子為何當家早
香港地區(qū)前特首曾蔭權在中學畢業(yè)之后考上了香港大學,但是他家境貧窮,拿不出學費來供他上學。無奈之下,他只好放棄去香港大學讀書,到一家藥品公司當推銷員,小小年紀就嘗盡了人生的苦辣。幾年之后他考上了公務員,由政府送到哈佛大學深造,攻讀博士學位。后來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從一位推銷員到成為一名行政區(qū)的特首,這中間需要多少努力才能達到?可想而知,任何一個胸懷大志的人都沒有必要去做推銷員,可能年輕的曾蔭權也是這樣想的,但是誰叫他老爸是個窮警察呢?如果不做推銷員就沒有飯吃了。在當時的處境之下,還能做什么呢?
也許,這就是“窮人孩子早當家”的道理。為什么要這樣說呢?相信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強。正因為家境貧窮,他們才會不斷地拼搏努力,除了這一條路沒有其他的路可以走,是這樣的環(huán)境迫使他們學會了自強。
當然,窮的含義并不只是家庭經(jīng)濟這一個方面。貧困的意義很廣,陷入了困境,都算得上是一種貧困。常言道:“自古英雄出貧賤,紈绔子弟少偉男。”因為在順境中的人容易受到迷惑,他們往往會貪圖享受,不思進取,不知道苦難為何物,所以沒有志向。沒有進取心的人,又怎么會有成就呢?而身處逆境中的人則不同,他們飽受磨難,一次次與命運和苦難做斗爭。人如果沒有動力就不知道奮進,這正是處于順境中的人所不具備的。
現(xiàn)在的社會,工業(yè)化、數(shù)字化、信息化的進程過快,導致現(xiàn)在的青少年心智成熟較緩慢。也可以說是由于經(jīng)濟基礎決定了孩子的心智成熟緩慢。美國的專家做過這方面的研究:20年前美國的青少年心智成熟是在15歲,而現(xiàn)在美國的青少年要到25歲至30歲心智才成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倒退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工業(yè)化的進程太快,孩子的物質(zhì)條件太優(yōu)越,動手機會和實踐能力都大大減少了。而窮人家的孩子則不是,他們的生活壓力大,要做很多家務勞動和其他事情。所以越是富裕的地區(qū),孩子的心智成熟越慢。
在瑞士,父母為了孩子不成為見風使舵之輩,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比如,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在她初中畢業(yè)的時候就會來到一家有教養(yǎng)的家庭當女傭,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面培養(yǎng)了勞動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習語言。因為在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qū),有講法語的地區(qū),所以這個語言地區(qū)的孩子通常會到另一個語言地區(qū)當傭人。
德國的家長從來都不會包辦代替孩子的事。那里的孩子到了14歲之后要在家里承擔一些義務,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面是培養(yǎng)了孩子的勞動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孟子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患和安逸同樣是一種生活方式,但一個可以培育信念,一個只能播種平庸。
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者赫胥黎說:“人在早年遭受幾次挫折實際上有極大的好處。”
古人常講:“少年得志大不幸。”從少年到青年是人生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里一帆風順,那么長大后,一旦遭遇挫折,心理就未必能承受得住。如果在這個時期經(jīng)歷一些挫折,那么長大后,不論遇到什么樣的失敗,都不會被打倒。
四十得子的一對農(nóng)民夫婦對兒子非常寵愛,兒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從小便愛發(fā)脾氣,做事卻毛毛躁躁。
兒子上學了,從來也不知道愛惜衣服,回家時不是弄臟了衣服,便是把書包忘在田里,回家后就只知道哭鼻子。母親即使每天跟在他身后,也沒有辦法。
一天,父親拿著鐵鍬,在兒子回家的必經(jīng)路上挖了很多坑,又在坑上搭起一座座獨木橋。孩子回家時,走到橋邊,不知所措。田野里沒有人,只有風從樹林中吹過,孩子想哭,卻不知道哭給誰聽。沒有后路,孩子只好小心翼翼地走上橋,他膽戰(zhàn)心驚地走過一座座獨木橋后,學會了認真對待小橋。
回家后,孩子得意洋洋地告訴父母今天的經(jīng)歷。母親不理解。父親解釋說:“他走在平坦的大路上,當然不會注意腳下,現(xiàn)在路途艱險,他自然會集中精神走好路了。”
孩子因為走過了一條艱難的路而變得認真起來。人生就是一條大路,如果我們的路途太平坦,那么不免會左顧右盼,忘了注意腳下的路,如果有挫折在腳下,那么孩子們會因挫折而變得堅強、成熟起來。
心理學家常常會接待這樣的母親,她們被自己的孩子傷透了心。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這些母親的共同之處是,如果孩子第一次系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母親們便不會再給孩子買有鞋帶的鞋子。如果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弄濕了衣服,母親們就不再讓孩子走近洗碗池。這樣的孩子永遠也學不會系鞋帶,學不會洗碗時不要讓水濺到身上。他們長大后遇到困難也會想辦法繞開,他們沒有學會克服困難。有時候,父母們真的需要咬咬牙,放手讓孩子去獨立完成一些事情。男孩在成長的道路上吃一些苦,絕對不是壞事。
溺愛是男孩成長的大敵
疼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如果疼愛得過了頭,那就變成溺愛了。
教育男孩,最忌諱的就是溺愛。一個在溺愛環(huán)境中長大的男孩,別指望他將來會有出息。對男孩的愛,只能放在心里,表現(xiàn)出來的,該狠還是要狠一點。要舍得讓男孩吃一點苦頭,不要對男孩的要求全部給予滿足。以男孩為中心,一味地溺愛,是不利于男孩身心健康的,對他們的成長極為不利。
一對夫婦中年得子,對兒子是百般疼愛,什么都依著他,他要什么就給什么。兒子是個比較內(nèi)向的男孩,平時不愛和人交往,學習成績也是普普通通。高中畢業(yè)之后,兒子沒有考上大學,父母就將他送入了一所私立大學讀書。就在兒子讀書期間,夫妻兩個人每兩個星期都要到兒子的學校去看望他,生怕他有什么不適應。
大學畢業(yè)之后,父母并不鼓勵兒子主動去找工作,他們對兒子說:你是大學畢業(yè)生,可以找一份好點的工作,意思是不讓兒子出去受苦受累。于是兒子也很心安理得地在家里過了兩年,但是什么工作都沒有找到。后來父親不得已幫兒子找了一份很普通的工作,兒子上班不到一個月就回來了,說是不適應,而這一回來,就在家里待了4年,這4年中不出家門一步。
看到兒子這樣,做父母的盡管十分擔心,還是一味地由著他,但是老兩口年紀一把,這么下去,兒子以后怎么辦呢?父親為此漸漸變得不愛說話了,心中的壓抑堆積了起來,最后得了憂郁癥。父親住院了,兒子也不去看望,而母親不得不在照顧了丈夫之后又回家給兒子做飯。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說,兒子能走到今天,都是父母溺愛的結果。這樣的男孩,如此自閉、冷漠、寡情、無能,幾乎是等于一個廢人,更談不上什么男子漢了。這是孩子的悲劇,更是父母的悲哀。
一般來說,在家庭當中,家長溺愛孩子,最典型的表現(xiàn)有以下幾種:
其一,對男孩給予“特殊待遇”,使男孩滋生優(yōu)越感
有很多家長依然抱著“重男輕女”的思想不放,或者由于男孩是家里的獨生子等原因,在家里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都會受到特殊照顧。這樣的男孩必然是“恃寵而驕”,變得自私?jīng)]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其二,對男孩的各種要求“無條件滿足”
有的父母對男孩的各種要求總是無原則地滿足,兒子要什么就給什么。有的父母覺得“再窮不能窮孩子”,即便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滿足男孩的無理要求。這樣長大的男孩必然養(yǎng)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zhì)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而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其三,對男孩過分保護
有的父母為了男孩的“絕對安全”,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變成了兒子的“小尾巴”,步步緊跟,含在嘴里怕化了,吐出來怕飛走。這樣養(yǎng)成的男孩一定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yǎng)成依賴心理,或者是在家里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的性格缺陷。
其四,袒護男孩所犯的錯誤,成為“護犢子”
當男孩犯了錯誤的時候,媽媽總是視而不見,反而說:“不要管得太嚴,孩子還小呢。”有時候爺爺奶奶還會站出來說話:“不要教得太急,他長大之后自然會好的。”這樣環(huán)境里長大的男孩沒有是非觀念,長大之后很容易造成性格的扭曲。
為了男孩的健康成長,家長要給予他充分的愛,但是不可以一味地遷就兒子,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將來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缺少遠大的理想,缺少是非的觀念,缺少良好的習慣,缺少挫折教育,等等,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
“我們的童年過得很艱辛,再不能讓孩子經(jīng)受我們已受過的那些磨難了。”
“現(xiàn)在條件好多了,只有一個孩子,因此,無論如何不能讓他吃苦受累。”
“算了,他還是個孩子。”
家長的這些童年經(jīng)歷為他們對男孩的溺愛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由和依據(jù)。正是出于這種心理,溺愛子女已然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
家長對男孩沒有要求,一味地遷就,百依百順,滿足男孩的一切要求,唯恐他不高興。男孩是全家的中心,三千寵愛在一身。在這種家庭中,家長是孩子的奴隸,絕無任何威信可言。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男孩往往成為唯我獨尊、任性、為所欲為的人。
冬天的一個晚上,媽媽帶著4歲的皮皮去朋友家串門。回到家,皮皮突然發(fā)現(xiàn)一直攥在手里的糖果不見了。那塊糖果是媽媽的朋友給的,他的家里沒有這樣的糖果。發(fā)現(xiàn)糖果沒有了之后,皮皮著急地哭了起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來安慰他,并且給他承諾,第二天一早就去給他買同樣的糖果和他喜歡的玩具。但是,皮皮沒有絲毫的妥協(xié):“我要!我要!我現(xiàn)在就要!”
皮皮在地上打著滾,哭得傷心欲絕,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看得實在心疼,于是,全家人帶上照明工具,“傾巢”出動,沿著回來的路進行了“拉網(wǎng)式”的搜索。眼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都快午夜12點了,還是沒有見到糖果的蹤影。媽媽看到因絕望而哭得傷心欲絕的皮皮,終于硬著頭皮敲開了朋友家的門……
生活中,像皮皮這樣的男孩隨處可見,他們做事情時往往對自己不加約束,想怎樣就怎樣,愛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分是非,固執(zhí)己見,明知自己不對還要繼續(xù)做下去。任性的男孩常常用一些手段來威脅他人,如不吃飯、大哭大鬧、摔打東西、自殺、離家出走等。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警告說:“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如果我們無視這種警告,一意孤行地認為只要盡力把男孩的生活道路鋪得平平順順的,就能保證男孩幸福健康地成長,那么,這種教育方式勢必會影響男孩在各個方面的發(fā)展,讓男孩失去競爭力,甚至使男孩養(yǎng)成各種不良性格。
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盧梭說過:“幼兒時期是成長中的最主要時期。”現(xiàn)在,很多家長都很重視男孩的早期家庭教育,但由于許多父母缺乏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存在著兩種極端表現(xiàn),一是對男孩的管教過嚴,給孩子定下許多清規(guī)戒律,這也不許干,那也不許干,把孩子的手腳束縛得緊緊的;一種是教育過寬,對孩子的要求,不管是正當?shù)倪€是不正當?shù)模宦蓾M足,結果導致男孩放任自流,為所欲為。
不要讓男孩坐享其成
都說智商、情商和財商是綜合能力的三駕馬車,智商已經(jīng)被眾多的教育家們說“爛”了,情商在教育界正當紅。論資排輩,財商還要算是新事物,有遠見的家長們正在慢慢接受它。
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一文不名的窮光蛋,更不想孩子的一輩子都由家長來埋單——那樣的男孩永遠不知道成功的滋味。男孩有所成就,比家長自己有成就更令人高興。“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培養(yǎng)男孩的理財意識是大勢所趨,會理財?shù)娜耍茉谟邢薜臈l件下生活得很好,而不會理財?shù)娜耍还軖炅硕嗌馘X都不能提高生活質(zhì)量。
金錢是社會的通行證之一,人們拿它來衡量不同的創(chuàng)造,也就是說,必須要有創(chuàng)造,才能有財富。沒有創(chuàng)造,就只能受窮了。所以,財富教育的第一課,仍然是勤勞。有這樣一個故事,父母可以和男孩分享:
小克萊門斯的老師瑪麗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每次上課之前,她都要領著孩子們進行祈禱。有一天,瑪麗老師給男孩們講解《圣經(jīng)》,當講到“祈禱,就會獲得一切”的時候,小克萊門斯忍不住站了起來,他問道:“如果我祈禱上帝,他會給我想要的東西嗎?”“是的,只要你愿意虔誠地祈禱,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小克萊門斯當時的夢想是得到一塊很大很大的面包,因為他從來沒有吃過那樣誘人的面包。而他的同桌,一個金頭發(fā)的小姑娘每天都會帶著一塊這么誘人的面包來到學校。她常常問小克萊門斯要不要嘗一口,小克萊門斯每次都堅定地搖頭,但他的心是痛苦的。
放學的時候,小克萊門斯對小姑娘說:“明天我也會有一塊大面包。”回到家后,小克萊門斯關起門,無比虔誠地進行祈禱。然而,第二天起床后,當他把手伸進書包的時候,除了一本破舊的課本,什么也沒有發(fā)現(xiàn)。他決定每天晚上堅持祈禱,一定要等到面包降臨。
后來,金頭發(fā)的小姑娘笑著問小克萊門斯:“你的面包呢?”
小克萊門斯已經(jīng)無法繼續(xù)自己的祈禱了。他告訴小姑娘,上帝也許根本就沒有看見自己在進行多么虔誠的祈禱,因為,每天肯定有無數(shù)的男孩都進行著這樣的祈禱,而上帝只有一個,他怎么會忙得過來?
聽到朋友的坦白,小姑娘說出了一句影響他一生的話,這句話對任何祈禱者都適用:
“原來祈禱的人都是為了一塊面包,但一塊面包用幾個硬幣就可以買到,人們?yōu)槭裁匆ㄙM這么多的時間去祈禱,而不是去賺錢買面包呢?”
小克萊門斯決定不再祈禱。他理解了小姑娘的話中的含義——只有通過實際的工作,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而祈禱永遠只能讓你停留在等待中。“我不要再為一件卑微的小東西祈禱了。”小克萊門斯開始了新的道路。
小克萊門斯長大成人,當他用“馬克·吐溫”的筆名發(fā)表作品的時候,他已經(jīng)是勤奮而且多產(chǎn)的作家了。他再沒有祈禱,因為在無數(shù)個艱難的日子中,他都記著:只有自己通過努力和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收獲才是最真實的。也只有勤奮才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美國的家庭教育就是以培養(yǎng)孩子富有開拓精神、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fā)點。父母會讓男孩從小就樹立自立精神,即便是富豪子女,也要外出體驗打工。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的兒子,就不靠父親的權利來為自己安排舒適的工作,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去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