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中國的父母中則很缺乏這樣的意識,他們習慣為男孩創造最好的物質條件,盡量不讓男孩受苦。但是,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個人如果習慣了坐享其成、養尊處優的生活,將來一旦面對了困難該怎么辦呢?男孩總有一天是要長大的,他們總有一天需要自己去工作、去獨立生活,父母不可能永遠跟著他。
據不久前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上海高中生對家務勞動的疏遠程度,達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調查表明,高中生近六成起床不疊被子;五成從不倒垃圾,也不掃地;七成不洗碗,不洗衣服;九成從不洗菜做飯。還有部分高中生什么家務也不做,個別人連整理書包都還要家長代勞。
是現在的男孩真那么懶,不肯做家務勞動嗎?其實不然,調查結果出人意料,有82%的高中生表示愿意做家務,36%的學生認為做家務很開心,是一種樂趣,有40%的學生說家長不讓做家務,也從不教他們怎么做。
家長的理由是:他還只是個孩子,他現在的任務就是學習,這些事等他長大了再學做也不遲。這些家長的一片“苦心”,使男孩們不僅不會做家務,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以為別人為自己做什么都是應該的,卻不知道自己也有關心與幫助別人的一份責任。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體力勞動對于小男孩來說,不僅是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的、豐富的思想世界。這個世界激發著兒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審美的情感,如果沒有這些情感,那么認識世界(包括學習)就是不可能的。
為了男孩將來能更好適應社會,讓男孩了解父母的辛苦與不易,家長可以在男孩上小學高年級或初中時,周期性地讓男孩當一天(或兩三天)家,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具體的操作方法:找一個周末,讓男孩為第二天的生活與活動安排做一個預算與計劃,然后從明天早上起床開始,就由男孩上崗指揮與組織一天的家務與游玩。父母則在男孩指揮下加以配合,需要多少錢,買什么菜,到哪里玩,坐什么車,走哪條路線,均由男孩來籌劃。父母要放手、信任,不要干預,即使男孩安排得不是最合適,也不要當即否定,而是等第二天再與他一起總結,先讓他自己提出改進意見,然后再補充。相信男孩對這樣的活動定會興致很高,也會十分用心和負責任,快樂與收獲定會出乎你的意料。
其實每個男孩身上都隱藏著勤勞的種子,小時候他們往往看到媽媽擦桌子,就邁著小步伐跑過來想幫媽媽擦;長大點看到媽媽做飯,就跑去廚房給媽媽打下手,但是碰到這種情況時,我們的父母常常會說:“你干不好,讓媽媽來?!被蛘哒f:“一邊看書去,別來打擾我做飯?!蹦泻⑿闹星趧诘男』鹈纾褪沁@樣慢慢被父母熄滅了的。等父母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懶的時候,想重新點燃它,就會變得異常困難了。
作為父母,如果想教育男孩從小養成勤勞的好習慣,首先應該教導男孩有一個積極的勞動態度。
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要男孩養成良好的動手習慣,就先從改變他們對勞動的態度開始吧。你可以選擇對男孩進行言傳身教,多給他講一些勤勞的故事,比如在勤奮中長大的商人李嘉誠、用勤奮換來天才的童第周,給孩子制造一個勤勞的家庭氛圍,讓他從意識上覺得勞動最光榮。只要養成男孩熱愛勞動的習慣,燃起他們認真勞動的渴望時,就能使他形成勤勞的性格。
讓男孩盡早參與家務勞動,要講究方法,你可以列出一張家務清單,讓他每天依次照做。這樣,不但可以培養男孩的獨立性,也可以使男孩更有責任感。比如可以讓男孩幫忙擦桌子、洗碗筷等。當男孩完成了你交給的任務后,要跟他說聲“謝謝”,并給予適時鼓勵。
警惕男孩的“王子病”
然然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做瑜伽,然后喝一杯果汁。他有著干凈的面龐、長短不一錯落有致的頭發,他有著明眸皓齒和燦爛的笑容,總是把自己的眼神修飾得深情款款,喜歡漂亮的衣服。
無論春秋冬夏,然然的包包里永遠都備著潤唇膏,而且平均不到半小時就要“補妝”一次。他喜歡把桌子擦得光亮光亮,這樣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美了。
不要誤會,然然并不是個女孩,而是一位男士。對于這樣的然然,別人的評價是褒貶不一,女孩子可能會喜歡他,男孩子會罵他娘娘腔。甚至會被人誤會是性取向有問題。而對于然然本身來說,可能他并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好,他反而會驕傲地向周圍的人炫耀:“我有王子病,所以周圍的人都喜歡我?!?
王子病都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特點呢?
他在說話的時候時常夾雜著英語,以顯示自己與眾不同;
他喜歡留著長長的頭發,并且喜歡長發在空中飄逸的感覺;
他喜歡從最前沿的領域中淘點皮毛來向人炫耀,可是再問下去他就一無所知了;
就算是在零下10攝氏度,他都會穿得很單薄,寧要風度不要溫度;
他開始埋怨自己的爸爸為什么不是董事長或是財團巨頭。
作為父母要警惕自己的男孩是否有類似這樣的跡象。王子病雖說是一種對流行的追捧,如果火候太大也會過猶不及。所以父母應該想辦法避免男孩有這樣的發展傾向,避免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要把生活條件創造得太精致,多給男孩講一些艱苦創業的事例。
據德國兒童行為學家的一項專題研究,大約6%的男孩在上中小學,甚至進幼兒園時,就會出現程度不等的“娘娘腔”,而且其中有一半在其成年后仍表現得“奶油味”十足。
所謂“娘娘腔”,指的是男孩行為上某種程度的女孩化,表現也因人而異,不盡相同。其中較典型的“娘娘腔”有:說話愛發嗲,走路踩“碎步”,舉手投足動作忸怩,愛跟女孩子玩等。一般來說,“娘娘腔”并不一定會像有些人想當然的那樣可能會有同性戀傾向,但卻可能給男孩心理上的健康成長帶來某種程度的負面影響。
曾經有一位網友寫過這樣的一篇帖子,或許會給我們一些警示:
“我的外表和身材跟女的一模一樣,走路也是,從小到大都被別人取笑‘娘娘腔’‘人妖’之類的,身邊沒有一個朋友,也沒人愿意和我交朋友。到現在畢業了,盡管我很努力地改變自己,把自己打扮得Man點,雖然動作是改變了,但是外表和身材卻改變不了?,F在出來工作了,天天都有一些老女人在背后議論我。我很煩,很郁悶,很不開心。我恨她們為什么要這樣對待我,又不是我想這樣的。我天生外貌就這樣,那你叫我怎么辦?所以我很痛恨她們,她們說我的時候我也會還擊她們,罵她們死老太婆……為什么我的命運這么慘,為什么我不能像其他男生那樣過正常的生活,為什么我的父母要把生我成這樣?!?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父母搭建的溫柔陷阱。長輩的過度關照和溫柔軟化了孩子成長應有的個性和棱角。有些父母喜歡把男孩當女孩養,扎小辮,帶小花帽,穿裙子。此外,許多孩子都是在母親、奶奶和姥姥的懷抱中度過學齡前時光,等到上了幼兒園、小學也都以女性老師為多,這種從女性懷抱中走出來的孩子,大都不自覺地以女性形象規范自己,性格做派也在潛移默化中向女性靠攏……
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尊重他們的性別特質實際上是“因材施教”理念的一種延伸。盧梭說得好:“在女人身上培養男人的特性,而忽視女人固有的素質,很明顯對女人是有害的?!逼鋵崒δ泻碚f也一樣。男孩和女孩是如此不同,教育他們也需要不同的規則和技巧。
在我們身邊,如果一個人性別界限模糊,不符合傳統規范的個體,會受到歧視。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法自然”,如果把這一觀點用在教育上,那么,它指的就是要按照男孩女孩的自然差異進行教育。通過性別定位、性別差異、性教育等培養孩子性別意識的覺醒。教育男孩就是要使男孩自然健康地發展,就是要尊重男孩成長的步調,根據男性的生理、心理有所側重地挖掘男孩的潛能,進行與女孩不同的訓練。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正確地對男孩進行性別教育呢?
1.給男孩創造一個良好的性別環境
要對男孩進行性別教育,家長首先要做好性別榜樣。一般來說,父母是男孩性別的啟蒙老師。男孩都是通過父母認識自己性別的。如果父母在家庭中扮演不同但正確的性別角色,那么很自然的,男孩就會接受父親的影響并認同父親,女孩則會認同并模仿母親。
2.明確他的男性性別特征
可以在取名、著裝、生活用品的選擇上進行規范,以便日后讓男孩形成正確的性取向。在男孩稍微長大一些,能聽懂言語的時候,家長應將性教育貫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著裝、修整發型和玩具選擇等方面要有明確的性別區分。還可通過書報、畫冊、影視、故事等去引導男孩觀察動物、植物的生長和繁殖,使男孩對生殖產生一種自然的認識。從而使男孩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中學會結合大自然,熱愛人類,認識生命的本質,是男孩的性認知在一種很自然的情況下完成。
3.讓男孩自由探索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進行健康性教育的開端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選擇恰當時機,如洗澡、睡前很自然地讓男孩認識自己的身體,尤其是要男孩認識到生殖器官與人體其他器官一樣,并不神秘。而且父母還要引導男孩保持身體的清潔,讓男孩從小就養成一種良好的衛生習慣。
4.讓男孩喜歡自己的性別
“媽媽,我也要留長頭發,我也要穿裙子!”你的兒子是否表達過這樣的愿望?這絕不是一句戲言,而是有著深刻的根源存在。男孩的性別與父母的希望相反,對男孩實行相反性別撫養和反性別角色教育和要求,男孩會竭力投父母所好,而改變自己的性別認同,學習異性行為。
如果一個男孩的父母特別希望要一個女孩并在男孩面前有意無意地表達出了這種愿望,那么男孩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愛就有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希望自己是個女孩,久而久之,就會厭惡自己的性別。如果對這種現象不及時糾正,這些男孩就會發生性別認同混亂的現象,這使他們非常痛苦,常常覺得自己在一個錯誤的身體里。
對男孩的攀比心理進行及時疏導
如今,在男孩中出現攀比心理早已經屢見不鮮。孩子們用來攀比的錢,一般都是家長提供的。即便是男孩通過自己的勞動,將掙來的錢都用在穿戴上來顯示自己的闊氣,這顯然也是受到了家長價值觀念的影響。所以,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家長要負全責。
攀比隱藏著的是一種競爭、好勝的心理成分。男孩在年齡小的時候,缺乏判斷是非的標準和自制能力,只要別人有的他也一定要得到。作為家長如果一味地滿足孩子的攀比欲望,那只會助長男孩的虛榮心。因此當家長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了攀比的苗頭時,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
現在的中學生里流傳著這樣的一個穿衣標準:腳上穿的是阿迪、衣服一定是耐克、腰帶選擇鱷魚。而一雙貨真價實的新款阿迪達斯運動鞋,價格通常是在800~1000元。為了杜絕學生之間的攀比現象,學校也都主張學生平時穿校服。但是,學生之間那種“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檔”的奢侈之風彌漫著校園。
有位同學就這樣講道:“學校平時要求我們穿校服,所以只有穿一雙比較高檔的鞋子才能顯示出我的個性。班上的同學對鞋子都很講究,誰穿上名牌,誰穿上新款,馬上就會成為班上談論的話題。我們班上40多個同學,大家幾乎都有耐克、阿迪等名牌鞋子,有的甚至都有四五雙。如果有誰不穿名牌,就會覺得很沒有面子。”
男孩的這種攀比心理,有時是因為孩子往往不知道父母的錢是從哪里掙來的,并對父母給予的錢抱有一種無所謂的態度。而父母因為男孩是全家的寶,所以男孩要什么就給買什么。無形中使男孩變得花錢大手大腳,一點也不知道節約。男孩不知道錢怎么來的,覺得來得很容易,久而久之,亂花錢的行為就會根深蒂固。
誠然,現在的家庭生活條件提高了,在家庭條件可以允許的范圍內,家長給孩子在物質上以最好的供應,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味地攀比就沒有必要了。有的父母本身就喜歡把金錢、名車、豪宅看做是成功與否的標準,而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他的辨別能力很差,他的價值觀也是取決于父母。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日常的言行舉止和價值取向都對他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為家長應該首先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正確引導他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如果家庭條件允許,孩子完全可以穿名牌。如果家庭的條件不允許,絕對要對孩子的攀比行為加以干涉,以免產生不良后果。
“男孩窮著養,女孩富著養”,不能片面地理解“窮”與“富”的概念。窮與富的內涵,是對于不同性別的孩子進行的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內容上有所側重,因此富與窮包含著不同于金錢的意義。窮養男,是對我們自身期望的一種投資,是對男孩的人生決策、職業發展有關的投資?!案F”養出應對人生的能力和本事,“窮”養出他的積極、主見、雄心、理智、自我依靠。
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大兒子20歲時去歐洲旅行,一個多月的時間他把自己所帶的路費差不多花光了,臨行前他遇到了一匹非常好的馬,正好它的主人要賣掉它。他太愛這匹馬了,就把自己最后的一點路費拿出來買下了這匹馬。然后他打電報讓父親寄點路費讓他回家。羅斯福給他回了一封電報說:“你和你的馬游泳回來吧!”兒子只好又賣掉了馬。羅斯福反對男孩依靠父母生活。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憑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
羅斯??偨y訓練男孩獨立的方法則可以稱為“窮養”。羅斯福貴為總統卻不肯為兒子出路費,中國現今的大中城市卻出現了一批批的“啃老族”。他們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賦閑在家,不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銷往往不菲。這種教育方式和羅斯福的教子方式大相徑庭。“啃老族”的出現讓我們不禁想到中國的那句老話“富不過三代”。
富不過三代的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意義呢?中國臺灣塑膠大王王永慶給出了答案。
王永慶常常用“富不過三代”自勉,也用其教育子女。
他認為“富不過三代”是因為后代不能繼續吃苦,缺乏危機感,而且過分追求享樂,把前人的家業都揮霍掉了。王永慶分析了三代人的特征,他認為:
第一代人,不怕困難,不怕吃苦,踏踏實實,克服一切困難,最后取得了成功。
第二代人,雖然沒有經歷創業的艱辛,但深受父輩的影響,還能夠勤于自勉,努力工作,但是跟第一代人比起來,用功和吃苦的程度已經大大降低了。
第三代人,創業的艱辛,對于他們來說已經是很久遠的事了,他們沒吃過苦,也不知道什么是吃苦,認為今天得到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因而隨意揮霍,不知珍惜,長久下去,自然家境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