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水氣與帝王州:南京人文史(全2冊)
- 薛冰
- 6951字
- 2024-07-02 16:04:45
第二章
南方三國演義
第一節(jié)
春秋諸侯王
楚、吳爭戰(zhàn)
春秋時期,南方吳、越、楚三國中,最早興盛的是楚國。
魯桓公二年(前710年),《左傳》中出現(xiàn)了關(guān)于楚國的記載:“蔡侯、鄭伯會于鄧,始懼楚也。”楚國的強大已經(jīng)令中原蔡國、鄭國感受到威脅,要會商應對之策。這一年是楚子熊通三十一年。楚子熊通三十五年(前706年),楚國大軍逼近隨國都城,威逼隨侯和談。熊通說,現(xiàn)在中原諸侯無視周天子的權(quán)威,相互爭戰(zhàn)攻伐,我也有一支小小的軍隊,打算參與中原政事,要隨侯向周天子建言提升楚君的爵位。楚子熊通三十七年(前704年),隨侯通報楚國,說周桓王拒絕了楚君的要求。熊通大怒,說楚國先祖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周成王分封諸侯居然只封楚君為子爵,居住蠻夷之地。楚國把蠻夷之地治理得很好,“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自立為王,史稱楚武王。楚子稱王,開春秋諸侯稱王之先河。面對這一既成事實,周桓王和中原諸國也無可奈何。
楚國的國都在郢(今湖北江陵),其與北方晉國的百年爭雄,成為春秋史事的主線。與晉國的常有強卿不同,楚國可以說常有名王。魯文公十四年(前613年),年紀不到二十歲的楚莊王繼位,當時國內(nèi)權(quán)臣紛爭,政局混亂,他采取了以靜制動、后發(fā)制人的策略。《韓非子·喻老》中將他作為“大器晚成,大音希聲”的典范:
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fā),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不穀知之矣。”處半年,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六,而邦大治。舉兵誅齊,敗之徐州。勝晉于河雍,合諸侯于宋,遂霸天下。
隱,即隱語,用隱喻的方式說出自己的意思,有類于現(xiàn)在的謎語或寓言。成語“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典故就在這里。不穀,本是周天子謙稱,此時也被霸主們所僭用。半年之后,楚莊王看清了形勢,掌握了民情,著手整肅內(nèi)政,充實國力,然后北上與晉國爭戰(zhàn)。楚莊王八年(前606年),也就是楚子熊通讓隨侯向周天子轉(zhuǎn)達提高爵位的要求之后一百年,楚莊王以勤王的名義率大軍北上,“觀兵于周疆”,陳兵于周天子王城洛邑近郊。周定王只好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公然向王孫滿問起九鼎的輕重。九鼎相傳為大禹所鑄,象征九州,成為天子權(quán)力的標志,隨王朝興衰而轉(zhuǎn)移。問鼎也就意味著對天子權(quán)位的覬覦。王孫滿說了一通統(tǒng)領(lǐng)天下“在德不在鼎”的大道理。楚莊王揚言,楚國軍士折下兵器的刃尖,就足以鑄成九鼎。但還是退兵了,因為周王室雖衰微,晉、齊、秦、吳等大國環(huán)伺,不會坐視楚莊王移鼎于楚。這又留下了“楚王問鼎”“問鼎中原”的典故和成語。
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春,傾三軍精銳伐鄭,圍困三月后攻破鄭都,鄭襄公請罪求和,被迫與楚結(jié)盟。晉國的救兵夏天才趕到,領(lǐng)軍將領(lǐng)意見不一,被楚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西北)打得大敗。楚軍飲馬黃河,迫使中原小國歸附,又攻宋迫其媾和,成為長江以南的第一位春秋霸主。
楚國向東方江淮之間擴張時,最初的對手是淮夷和徐戎。吳國和越國登上歷史舞臺,始見于魯宣公八年(前601年),《左傳》有紀事:“楚為眾舒叛,故伐舒蓼,滅之。楚子疆之,及滑汭,盟吳、越而還。”眾舒是淮夷的一支,亦稱舒夷,包括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小國,分布在今安徽舒城一帶。楚軍繼續(xù)東進,將疆界推進到滑汭,即滑水的彎曲處。滑水在今安徽巢湖與無為之間,下游匯入長江。楚國會同吳、越結(jié)盟,說明已不得不正視其勢力。從湖熟文化的分布區(qū)域可以知道,吳國的勢力范圍是達到長江北岸的,且湖熟人的族群有可能源出淮夷,那就更有一種血緣上的聯(lián)系。但吳國此時還沒有力量與楚國爭奪江淮地區(qū),越國尚是吳國的附庸,兩國只能接受這個盟約。
周簡王元年(前585年),壽夢繼位,始稱吳王。這無疑是學了楚國的榜樣。吳國向中原發(fā)展,就必然要與楚國爭奪江淮地區(qū)。吳王壽夢二年(前584年),“吳伐郯”,又“入州來”。吳國征伐郯國(今山東省郯城北)。晉景公召集中原諸侯在馬陵會盟時,吳國又進入了州來(今安徽壽縣)。
吳國與楚國的沖突由此開始。楚國的叛臣申公巫臣逃到晉國,說服晉國聯(lián)合吳國,南北夾擊楚國。晉、楚爭霸,互有勝負。對于晉國而言,聯(lián)吳攻楚無疑是良策。晉國遂派申公巫臣帶三十輛戰(zhàn)車到吳國做教官,教吳軍射御、車戰(zhàn)、列陣,還留下一半戰(zhàn)車給吳國。這就是《史記·吳太伯世家》所說的“吳于是始通于中國”。吳國如虎添翼,于是背棄與楚國的盟約,進攻巢國(今安徽巢湖一帶)和徐國(今江蘇泗洪一帶)。楚將子重疲于奔命,江淮之間原來臣服于楚國的蠻夷,都被吳國奪去了。
兩年后,晉國邀集中原諸國在蒲(今河北長垣)會盟,第一次邀請了吳國,但是吳人沒有參加。周簡王十年(前576年),晉國邀集中原諸國會盟以抗楚,并在鐘離(今安徽鳳陽)會見吳王,促成了中原諸國與吳國的正式交往。吳、晉結(jié)盟,與楚國的爭斗更趨激烈。
周靈王二年(前570年),楚國令尹子重率軍伐吳,攻占了鳩茲(今安徽蕪湖東),一度突進到江寧、溧水、當涂三地交界處的衡山(今橫山)。子重以為吳軍不堪一擊,率大軍返回慶功,“使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千以侵吳”。鄧廖所率,是楚軍的最小建制單位,三十輛戰(zhàn)車,每車配重甲兵十人,輕步兵百人,繼續(xù)東進。吳軍后發(fā)制人,俘獲楚國的良將鄧廖,并渡過長江,攻占了楚國的富庶城邑駕(今安徽無為),也就是鳩茲對岸的江港。楚軍損失了十之八九,又失去良邑、良將,得不償失,子重被楚人責怪而病死。這一仗使吳國聲威大振,奠定了大國地位。
兵家必爭瀨渚邑
周靈王十二年(前560年),楚共王去世。吳國乘楚國有喪事發(fā)兵攻楚。楚軍在庸浦(今安徽無為南)設(shè)下伏兵,誘敵深入,大敗吳軍。由此可知,吳軍仍是從鳩茲渡江北進的。楚軍乘勝向東推進,次年設(shè)置棠邑(今南京六合)。在新占領(lǐng)區(qū)域設(shè)縣作為地方行政機構(gòu),是楚武王的發(fā)明,因為有利于行政管理,縣成為中國的一級行政建置,直至當代。棠邑是南京市域內(nèi)的第一個行政建置,不過文獻中關(guān)于棠邑的信息太少。可以確定的是,伍員的兄長伍尚被誘殺前,正擔任棠邑大夫。伍尚也是南京第一位留下姓名的行政官員。
這幾次戰(zhàn)爭雖然都有渡江的行動,但戰(zhàn)事主要是在陸上進行。吳、楚水戰(zhàn)始見于周靈王二十三年(前549年),楚康王“以舟師伐吳”,訓練水軍征伐吳國,但因軍中事務處理不當,沒有取得戰(zhàn)果就返航了。這是中國見于史籍記載的第一次水戰(zhàn)。
第二年,吳王諸樊率軍伐楚,這次吳軍走得比較遠,已攻破巢邑(今安徽巢湖)。然而諸樊在進入巢邑城門時中箭受傷而死,成了中國第一個戰(zhàn)死沙場的國王。
吳國的開發(fā)建設(shè)推進到南京市域內(nèi),不會晚于周景王四年(前541年)。此年吳王余祭在固城湖北岸建瀨渚邑(今高淳固城),同時在固城湖西筑成周長四十里的相國圩,“筑土御水,而耕其中”(《金陵物產(chǎn)風土志》),由自然墾殖進入圍墾種植。這標志著南京地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一個新階段,也是見于史籍最早的圍墾固城湖記錄。
固城湖因固城而得名。固城是瀨渚邑的別稱,兩者的管轄范圍,都是今高淳、溧陽一帶。有人說固城因城垣堅固而得名,然而當時的城墻不過是土圩子。也有學者認為,“固”即“勾吳”兩字的快讀,固城就是勾吳城的記音文字。這個說法,顯然更能吸引人。由此也可以看出固城在吳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瀨水,又稱瀨江、溧水。瀨渚即瀨水間的小片洲地。瀨渚邑的正西不遠即是長江良港鳩茲,而由此順胥河東進,經(jīng)溧陽、宜興,可以直抵太湖。這條交通線對于善于用船的吳人,自然甚為便利。瀨渚遂成為吳、楚反復爭奪的焦點。
瀨渚邑的規(guī)模,宋張敦頤《六朝事跡編類》引《金陵圖經(jīng)》,稱其“高一丈五尺,羅城周回七里二百三十步,子城一百一里九十步”。羅城是外城,子城是內(nèi)城,子城周長應當是“一里一百九十步”。據(jù)考古發(fā)掘,這座有兩重城垣之城,實是漢代的溧陽縣城。瀨渚邑城只是其子城西隅一部分,作為防御楚國東侵的軍事?lián)c,也當即成為楚國攻擊的目標。第二年,因楚軍進逼,吳國不得不改在陵平山另建邑城,史稱陵平邑。
周靈王二十七年(前545年),齊國的罪臣慶封逃亡到吳國,吳王余祭將朱方(今江蘇丹徒)封賜給慶封。楚靈王遂以此為借口,在周景王七年(前538年)聯(lián)合諸侯之兵攻占朱方,殺了慶封。當時的丹徒,仍屬于吳、楚相爭的邊緣地區(qū)。楚軍在回師途中攻占了陵平邑,改為平陵縣,意思是“平”了吳國的陵平。周景王十年(前535年),楚軍占領(lǐng)交通樞紐瀨渚,據(jù)說王子棄疾,即后來的楚平王,曾在瀨渚建造宮殿,俗稱楚王城。瀨渚、陵平、平陵、溧陽原為一縣,至隋代分置溧水縣,明代分置高淳縣。今陵平屬溧陽,瀨渚(固城)屬高淳。
周景王八年(前537年),楚國聯(lián)合諸侯及東夷伐吳,越國大夫常壽過率軍參戰(zhàn),在瑣(今安徽霍邱)與楚軍會師。因為吳國已有防備,楚軍無功而返。這是越國第一次卷入?yún)恰⒊疇帯?/p>
越國雖號稱大禹的后裔,但真正讓國家強盛起來的,是與吳王諸樊、闔廬同時代的越王允常。其時越國從山地走向平原,經(jīng)濟發(fā)展,國力增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正義說允常“拓土始大,稱王”,成為春秋時代第三個諸侯王。春秋時期,中原各諸侯國名義上還尊奉周王室,君主仍居周天子分封的公、侯等爵位,沒有稱王的;只有南方楚、吳、越三國先后稱王。在中原各國看起來,自然會有“非我族類”的感覺。
如同晉國聯(lián)合吳國夾擊楚國,楚國也拉攏越國以威脅吳國。兩國還有姻親關(guān)系,楚惠王的母親就是越國人。但越國此時表面上仍是吳國的附庸國,維持著朝貢關(guān)系,雖時與吳國發(fā)生爭競沖突,規(guī)模都不大。
周景王十六年(前529年)八月上旬,晉國召集諸侯舉行平丘(今河南封丘)會盟制裁魯國,也通知了吳國。晉昭公在良(今江蘇邳縣)約見吳王余昧。吳王余昧聲稱水道不通,沒有赴約。這里提供了一個重要信息,即江淮之間存在一條自然水道,但水位不能保證常年通航。后來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應該就是以這條自然水道為基礎(chǔ)。
此時吳國的造船技術(shù)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周景王二十年(前525年),吳國公子光率水軍伐楚,楚國水軍在長岸(今安徽當涂西南)迎戰(zhàn),大敗吳軍,奪取了主帥公子光的乘舟“艅艎”。公子光乘夜偷襲,又奪回了“艅艎”。“艅艎”作為主帥乘舟,且有專名,可以想見非同尋常,有記載說是樓船。它也是中國航運史上第一艘有命名的船。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伍員因父、兄被楚平王殺害,輾轉(zhuǎn)南奔,逃往吳國。伍員是春秋時期的傳奇人物之一,民間熟悉的名字是伍子胥。他是繼巫臣之后第二位從楚國逃往吳國的將才。其時吳王僚當國,伍子胥輔佐公子光,籌劃刺殺吳王僚。吳國歷史上諸樊兄弟讓國被譽為佳話,不料卻伏下了下一代兄弟仇殺的禍亂。吳王壽夢有意傳位給四子季札,季札不受,長子諸樊繼位后傳位給二弟余祭,再傳三弟余昧,意在順序傳到季札,季札仍然推讓。余昧就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僚。諸樊的兒子公子光不樂意了,派專諸刺殺了吳王僚。“專諸刺王僚”的故事被司馬遷寫進了《史記·刺客列傳》。
公子光登基,即吳王闔廬。伍子胥又舉薦齊國軍事家孫武給闔廬,幾次大敗楚軍,奪取楚地。同樣從楚國逃來的伯嚭,也因伍子胥的力薦得到重用。伍子胥清楚地認識到吳、越不能并存。吳王闔廬元年(前514年),伍子胥在規(guī)劃吳國都城時,就明確提出“欲東并大越,越在東南,故立蛇門以制敵國”的戰(zhàn)略目標。而越國君臣同樣明白這一點,大夫范蠡對越王勾踐說,吳、越兩國,同氣共俗,地理位置又緊密相連,勢必不兩立。
吳王闔廬四年(前512年),楚國水軍在吳國邊境巡行,打算乘機進攻吳國。越國大夫胥犴到豫章(今淮南一帶)慰勞楚軍,越國公子倉送一艘大船作為楚王的乘舟,并且親率水師追隨楚軍。因為吳國水軍嚴陣以待,楚軍至圉陽(今安徽巢湖)返回。吳軍悄悄尾隨楚軍之后,乘其不備,攻滅了楚的屬國巢和鐘離(今安徽鳳陽)。
越劍吳鉤
吳國和越國的青銅冶鑄技術(shù),此時有了驚人的提升,成為吳越文明高度的標志。名匠歐冶子為越國鑄青銅劍五枚,名重天下。越國將其中的三枚貢獻給吳國。吳王闔廬也請歐冶子的師兄弟干將鑄干將、莫邪二劍,又命國中作金鉤,即一種似劍而曲的青銅兵器。《吳越春秋》中說“吳作鉤者甚眾”“王鉤甚多,形體相類”,可知吳國的青銅冶鑄技術(shù)不亞于越國,而且已普遍推廣。李賀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其典皆出于此。值得注意的是,楚昭王派人攜重金到吳國,請歐冶子和干將為他鑄了三枚鐵劍,宣稱“當此之時,作鐵兵,威服三軍。天下聞之,莫敢不服”。可見當時的冶鐵技術(shù)也達到了高超的水平。
《越絕書》記載,歐冶子為越王鑄長劍三枚,短劍二枚。越國進貢吳國三枚,是魚腸、湛廬、勝邪(一說磐郢)。有趣的是,當時吳王僚當國,魚腸劍卻落到了公子光手中,專諸刺殺吳王僚用的就是這柄魚腸劍。磐郢劍做了闔廬之女的陪葬品。被譽為“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價值連城的湛廬劍,后來卻落到楚昭王手中。《吳越春秋》中說:“湛廬之劍惡闔廬之無道也,乃去而出,水行如楚。楚昭王臥而寤,得吳王湛廬之劍于床。”事實可能是吳王僚被殺,其親信盜走湛廬劍投奔楚國。楚王樂得編造寶劍自來的神話,以宣傳吳王闔廬“殺君謀楚”的“無道”。吳王闔廬五年(前511年)即以此為借口,派伍子胥、孫武、伯嚭伐楚,奪取了楚國的六(今安徽六安)、潛(今安徽霍山)二邑。大約因為事涉越國貢劍,吳國要求越國隨同伐楚,但越國沒有響應。
第二年,吳王闔廬以越國不隨吳國伐楚,興師征伐越國。吳、越間大規(guī)模武裝沖突由此開始。越國當時遠不是吳國的對手,越王允常指責吳國違背盟約攻擊友好,以爭取各國的同情。吳王闔廬不理這一套,攻占了越國北方重鎮(zhèn)槜李(今浙江嘉興)。
闔廬八年(前508年),吳國誘使楚之屬國桐(今安徽桐城)叛楚。楚派令尹囊瓦率水軍攻吳,進至豫章(今淮南一帶),又令公子繁率軍自六(今安徽六安)南進經(jīng)舒鳩(今安徽舒城)襲桐。吳軍將大批戰(zhàn)船布防于豫章南岸江面,迷惑楚軍,暗中派遣主力潛伏于巢(今安徽巢湖),突然對楚軍側(cè)后發(fā)動襲擊,楚軍潰敗。吳軍盡俘其戰(zhàn)船,又乘勝攻掠楚地,豫章以東盡屬吳國。
闔廬十年(前506年),伍子胥、孫武率軍伐楚,首先收復交通樞紐瀨渚。《六朝事跡編類》卷三“吳固城”條引《勝公廟記》:“自平王聽費無忌佞言,伍子胥奔吳,闔閭用為將,舉兵破楚。楚奔南海,固城宮殿逾月煙焰不滅,其城遂廢。”伍子胥火燒楚王城,竟燒了一個多月,可見其規(guī)模之大。《勝公廟記》全文不存,宋代方志學者以為是唐人所作。此后吳軍五戰(zhàn)五勝,攻入郢都,將已死的楚平王掘墓鞭尸。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第二年,趁著吳軍在楚國還沒歸來,國內(nèi)空虛,越王允常率軍偷襲吳國。但畢竟兩國軍力懸殊,所以越國只是收復了失地,沒有深入?yún)蔷场?/p>
闔廬十九年(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踐繼位。吳國得到消息,第二年興師伐越。越王勾踐在槜李迎擊,打退吳軍,并追到姑蘇(今蘇州),大敗吳軍。吳王闔廬因傷重去世,跟他的父親諸樊一樣戰(zhàn)死沙場。其子夫差繼位,日夜練兵以圖復仇。越王勾踐打算先發(fā)制人,范蠡認為時機未到,勸諫越王,越王不聽。吳王夫差得知,出動全國精兵伐越,吳王夫差二年(前494年),在越國都城會稽(今紹興)附近的夫椒山大敗越軍。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派大夫文種向吳國求和。夫差打算接受,伍子胥極力反對,他認為吳、越是天敵,同處江南地區(qū),“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因為“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吳國即使戰(zhàn)勝中原諸國,也“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而占領(lǐng)越國則不同,“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機不可失,否則將后悔莫及。但是夫差最終與越國達成了和議,給了越王勾踐“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以復國的機會。
越國君臣在吳國為奴,楚國元氣大傷,一時難以復興,吳國的目標遂轉(zhuǎn)向北方,爭霸中原。
夫差十年(前486年),吳國在邗(今江蘇揚州)筑城,開挖邗溝,溝通長江與淮河,南接江南運河,以保證常年通航。這是中國大運河最早貫通的河段。吳國水軍由此北上,可以直入淮河,向西進擊,此河段成為稱霸中原的重要條件。棠邑成為吳國領(lǐng)土也就在這一年。第二年,吳國就北上攻打齊國。此時,原先的中原霸主齊國、晉國漸趨衰弱,不足以引領(lǐng)中原諸侯。吳軍耀武揚威,勢不可擋。吳王夫差十四年(前482年)與晉國在黃池(今河南封丘)會盟,并爭得盟主地位。不過楚國沒有參加黃池會盟,顧自養(yǎng)精蓄銳,等待攻伐吳國的時機。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暗中積蓄力量多年,趁吳國主力滯留北方之際,率五萬精兵攻入?yún)菄斄藚菄佑选峭躅I(lǐng)兵返國,因出征時久,士兵疲憊,太子又成了越國的俘虜,只好以重金向越國求和。越國估計尚不能一舉消滅吳國,就接受了和議。
夫差十八年(前478年),強盛的越國向吳國發(fā)動進攻,在笠澤(今蘇州吳江)打敗吳軍。三年以后,越國再次攻吳,包圍了吳國都城(今蘇州)。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十一月,吳軍徹底失敗。吳王夫差被困在姑蘇山上,派人向越王求和,被越王拒絕。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春秋戰(zhàn)國之交,南方三國爭雄的歷史至此告一段落。這里只是對其來龍去脈作一個宏觀簡述。許多戰(zhàn)爭和人物故事,《左傳》《國語》《史記》《吳越春秋》《越絕書》等史籍中都有豐富生動的描寫,不少篇章曾被選入課本,已為人們耳熟能詳。
進入戰(zhàn)國,崛起的越國占有了吳國的疆域,也取代了吳國的地位,一方面在中原爭當霸主,一方面與舊日盟友楚國生死相搏。
此后百余年間,越國也像吳國一樣主要與晉國結(jié)盟,而與楚國時有爭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