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務共享應用實驗教程:基于金蝶EAS平臺
- 陶月英主編
- 1329字
- 2024-07-15 18:01:34
二、財務共享中心發展的必然性
(一)信息技術的發展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要建立強大的網絡系統,就需要有強大的企業信息系統作為IT平臺,只有利用現代的IT技術,才能使企業集團的財務共享服務真正落到實處。當前,我國正處于“互聯網+”和“大數據”的變革時代,如此,會計集中核算平臺升級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就有了技術基礎,而當前電子發票制度的實施更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落地創造了可能。
(二)國家政策要求
2011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在《關于加強中央企業財務信息化工作的通知》對中央企業提出了建立財務共享中心的要求。2013年12月6日,財政部印發《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其中,第三十四條規定“分公司、子公司數量多、分布廣的大型企業、企業集團應當探索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會計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這為我國大型企業集團建立和實施財務共享服務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據。財政部在2014年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中,要求企業推進面向管理會計的信息系統建設,提出“鼓勵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充分利用專業化分工和信息技術優勢,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加快會計職能從重核算到重管理決策的拓展,促進管理會計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企業發展實踐的需求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的福特公司最先實施了共享服務模式,在歐洲建立了第一個財務共享中心,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這個財務共享中心已經被廣泛應用于企業運營管理。在我國,財務共享中心的起步比較晚,中興通訊是第一家成立共享服務中心的企業。隨后,雖然太平洋保險、蘇寧電器、輝瑞藥業、中國電信、華為、物美集團、金蝶集團、中國平安、中國電信等也先后建立了財務共享中心,但是,對國內大多數企業來說,共享服務中心依然是新生事物。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發展歷程如圖1-1所示。

圖1-1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發展歷程
從宏觀角度來看,我國經歷了快速發展的30年,未來依靠內涵式發展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將成為主流。從微觀角度來看,我國企業集團也普遍從依靠跑馬圈地式發展的初創期走向了拼成本的成熟期。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張和分支機構的快速增加會給企業集團的發展帶來很多問題。首先,成本會不斷增加。假如企業每設立一個分子公司都建立一套財務部,那么公司的運營成本將會居高不下,這對公司未來的發展必然造成影響。其次,增加的分子公司加大了集團管控的難度。如果位于不同地方的分子公司都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標準及規范去協調,那么集團公司將很難實現統一規范與監管,從而影響企業規模擴張的潛力。再次,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不斷增加。如果一個分子公司出現了問題,那可能會牽涉到其他分支機構,產生連鎖反應,使集團的發展擴張進一步受到制約。最后,提供的財務信息質量有限。企業需要去尋找新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方式以適應快速發展的企業模式,而財務部作為企業重要的支撐部門,更加應該主動去應對這種轉變,持續地增強和深化企業的會計核算以及監督控制作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財務共享服務模式應運而生,它將分散的經營職能集中到一個新的半自主的業務單元,這個業務單元就像公開在市場競爭中的企業一樣,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以實現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和服務質量、創造價值的目的。財務共享服務模式已逐漸成為愈來愈多大公司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