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必殺技:錢生錢的投資學原理(2)
- 從零開始讀懂投資理財學
- 喬布云編著
- 3916字
- 2014-12-09 17:00:02
俗話說,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甘蔗沒有兩頭甜,杠桿也不例外。我們在使用杠桿之前有一個更重要的核心需要把握住:那就是成功與失敗的概率是多大。要是賺錢的概率比較大,就可以用很大的杠桿,因為這樣賺錢快。如果失敗的概率比較大,那根本不能做,做了就是失敗,而且會賠得很慘。
在投資市場上,人們都有以小博大的欲望,希望用很少的錢賺更多的錢。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使用杠桿必然是以巨大的風險為代價,這就需要投資者不要只看到收益,更要看到風險,謹慎使用這一工具。
投資市場的不可預測性
投資市場的不可預測性是指證券市場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由于其內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復雜性以及影響它的許多外部因素的難處理性,使得其運行規律難以被理解和刻畫。然而在具體的投資過程中,好多人最喜歡做的事卻是去預測,或者就是讓別人去預測。這是投資者對市場缺乏了解的表現。其實,從來沒有人能正確預測出無論是大盤還是個股的具體點位或價位,最多也就是根據當時的走勢判斷一下趨勢如何。市場會以它自己的方式來證明大多數的預測都是錯誤的。
那些著名的投資大師,他們更多的是關注股票本身,以及大的趨勢,很少花心思去預測股市的短期變化。例如:有股神之稱的沃倫·巴菲特和美國最成功的基金經理彼得·林奇就告誡投資者:永遠不要預測股市。因為,沒有人能預測股市的短期走勢,更不可能預測到具體的點位。即使有一次預測對了,那也是運氣,是偶然現象,而不會是常態。
巴菲特說:“我從來沒有見過能夠預測市場走勢的人。”“分析市場的運作與試圖預測市場是兩碼事,了解這點很重要。我們已經接近了解市場行為的邊緣了,但我們還不具備任何預測市場的能力。復雜適應性系統帶給我們的教訓是,市場是在不斷變化的,它頑固地拒絕被預測。”他堅持認為,預測在投資中根本不會占有一席之地,他的方法就是投資于業績優秀的公司。他還說道:“事實上,人的貪欲、恐懼和愚蠢是可以預測的,但其后果卻是不堪設想。”在他看來,投資者經歷的就是兩種情況:上漲或下跌。關鍵是你必須要利用市場,而不是被市場所利用,千萬不要讓市場誤導你采取錯誤的行動。
其實,只要我們仔細想想,就知道那些所謂的預測的不可靠性。如果那些活躍的股市和經濟預測專家能夠連續預測成功的話,他們早就成了大富翁,還用得著到處奔波搞預測嗎?
即使那些投資市場上的大型機構,也無法準確預測股市的短期走勢。例如:在中國市場上,近年來機構對上證指數最高點位的預測(這些預測無疑代表了目前中國資本市場高端的研究水平,集中了許多重量級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的智慧)就屢屢失算。2005年年末各大券商機構對2006年進行預測,認為1500點已是最高目標位的頂部了,當時有個別專家分析股改大勢后提出,1300點將成為歷史性底部時,不少分析人員還嗤之以鼻。但事實上,2006年卻是以2675點最高點位收盤。到了2006年年末,絕大多數機構對2007年上證指數的預測都遠遠低于4000點,而實際上2007年以來,將近半年以上時間都是在4000點上方運行,到10月份上證指數還一度達到6124點的高位。隨后股市大跌,有好多人預測4000點是政策底,絕不會跌破,結果股指最終跌破了2000點。還有,很多人預測2008年奧運會時會有一波大行情,可是最終的結果卻是,不但奧運會前夕股市表現很弱。而且,就在奧運會開幕當天,股市開始了向下破位。在奧運會進行的那些天,股市一路向下。預期中的奧運行情沒有出現,留下的是黑色夢魘。由此可見,對于具體點位的預測常常是“失算”的時候多于“勝算”。
本杰明·格雷厄姆如是說:如果說我在華爾街60多年的經驗中發現過什么的話,那就是沒有人能成功地預測股市變化。
雖然,股市的具體點位是無法準確預測的,但大的趨勢還是可以判斷的。其實,彼得·林奇的“雞尾酒會”理論是一個尋找股市規律的有效工具。
在雞尾酒聚會上,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人們彼此相識,聊天。彼得·林奇從參加雞尾酒會的經歷上,總結出了判斷股市走勢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當彼得·林奇在介紹自己是基金經理時,人們只與他碰杯致意,就漠不關心地走開了。他們更多的是圍繞在牙醫周圍,詢問自己的牙疼病,或者寧愿談論明星的緋聞,沒有一個人會談論股票。彼得·林奇認為,當人們寧愿談論牙病也不談論股票時,股市應該已經探底,不會再有大的下跌空間。
第二階段,當彼得·林奇在介紹自己是基金經理時,人們會簡短地與他聊上幾句股票,抱怨一下股市的低迷,接著還是走開了,繼續關心自己的牙病和明星的緋聞。彼得·林奇認為,當人們只愿意閑聊兩句股票而還是更關心自己的牙齒時,股市即將開始抄底反彈。
第三階段,當人們在得知彼得·林奇是基金經理時,紛紛圍過來詢問股票購買:哪只股票能賺錢,股市走勢將會如何,而再沒有人關心明星緋聞或者牙齒。彼得·林奇認為,當人們都來詢問基金經理買哪只股票時,股市應該已經到達階段性高點。
第四階段,人們在酒會上大談特談股票,并且很多人都主動向彼得·林奇推薦股票,告訴他去買哪只股票,哪只股票會漲。彼得·林奇認為,當人們不再詢問該買哪只股票,而是反而主動告訴基金經理買哪只股票好時,股市很可能已經到達頂部了,大盤即將開始下跌震蕩。
我們既然無法準確地預測股市,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預測股市。正如巴菲特所說:“對于未來1年后的股市走勢、利率以及經濟動態,我們不做任何預測。我們過去不會,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預測。”投資者應該關注企業的基本面,而不要去枉自預測市場的變化。
所有企圖預測市場的人最終都以慘敗告終。所以,不要企圖精確預測,特別是企圖把握股票的短期波動。因為沒有人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如果投資者能把金錢和精力投入到有限的股票和企業上來,有針對性地對自己買入股票的公司加以全方位的了解,這樣,投資的效果會更好。
投資市場的波動原理
在投資市場上,股票的價格不可能一直上漲,也不可能一直下跌,而是圍繞股票的內在價值不斷地漲漲跌跌進行波動。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休謨指出:“一切東西的價格取決于商品與貨幣之間的比例,任何一方的重大變化都能引起同樣的結果--價格的起伏。”休謨還進一步說:“商品增加,價錢就便宜;貨幣增加,商品就漲價;反之,商品減少或貨幣減少也都是有相反的傾向。”其實,股票也是一種商品,也受這種規律的制約。當某一特定的股票入場,交易的股票數量增加,而參與交易的資金不變時,交易的價格就會下跌;反之,當參與交易的資金增加,而交易的股票數量不變時,交易的價格就會上漲。
關于股票波動特性的研究,最著名的當屬艾略特的波浪理論。艾略特認為,不管是股票還是商品價格的波動,都與大自然的潮汐、波浪一樣,一浪跟著一波,周而復始,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律性,展現出周期循環的特點,任何波動均有跡可循。因此,投資者可以根據這些規律性的波動預測價格未來的走勢,從而確定自己的買賣策略。
一、波浪理論的四個基本特點
(1)股價指數的上升和下跌將會交替進行。
(2)推動浪和調整浪是價格波動兩個最基本形態,而推動浪(即與大市走向一致的波浪)可以再分割成五個小浪,一般用第1浪、第2浪、第3浪、第4浪、第5浪來表示,調整浪也可以劃分成三個小浪,通常用a浪、b浪、c浪表示。
(3)在上述八個波浪(五上三落)完畢之后,一個循環即告完成,走勢將進入下一個八波浪循環。
(4)時間的長短不會改變波浪的形態,因為市場仍會依照其基本形態發展。波浪可以拉長,也可以縮短,但其基本形態永恒不變。
總之,波浪理論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八浪循環”。
二、波浪的具體形態
那么,如何來具體劃分上升五浪和下跌三浪呢?通常來說,八個浪各有不同的表現和特性。
第1浪:
(1)幾乎半數以上的第1浪,是屬于營造底部形態的第一部分,第1浪是循環的開始,由于這段行情的上升出現在空頭市場跌勢后的反彈和反轉,買方力量并不強大,加上空頭繼續存在賣壓,因此,在此類第1浪上升之后出現第2浪調整回落時,其回檔的幅度往往很深。
(2)另外半數的第1浪,出現在長期盤整完成之后,在這類第1浪中,其行情上升幅度較大,經驗看來,第1浪的漲幅通常是五浪中最短的。
第2浪:
這一浪是下跌浪。由于市場人士誤以為熊市尚未結束,其調整下跌的幅度相當大,幾乎吃掉第1浪的升幅。當行情在此浪中跌至接近底部(第1浪起點)時,市場出現惜售心理,拋售壓力逐漸衰竭,成交量也逐漸縮小,第2浪調整才會宣告結束。
第3浪:
第3浪的漲勢往往是最大、最有爆發力的上升浪。這段行情持續的時間與幅度,經常是最長的,市場投資者信心恢復,成交量大幅上升,常出現傳統圖表中的突破訊號,如跳空高開等。這段行情走勢非常激烈,一些圖形上的阻力位,非常輕易地被穿破,尤其在突破第1浪的高點時,是最強烈的買進訊號,由于第3浪漲勢激烈,經常出現“延長波浪”的現象。
第4浪:
第4浪是行情大幅勁升后的調整浪,通常以較復雜的形態出現,經常出現“傾斜三角形”的走勢,但第4浪的底點不會低于第1浪的頂點。
第5浪:
在股市中第5浪的漲勢通常小于第3浪,且經常出現失敗的情況。在第5浪中,二類、三類股票通常是市場內的主導力量,其漲幅常常大于一類股(績優藍籌股、大盤股),即投資人士常說的“雞犬升天”,此期市場情緒表現相當樂觀。
a浪:
在a浪中,市場投資人士大多數認為上升行情尚未逆轉,此時僅為一個暫時的回檔現象,實際上,a浪的下跌,在第5浪中通常已有警告訊號,如成交量與價格走勢背離或技術指標上的背離等,但由于此時市場仍較為樂觀,a浪有時出現平勢調整或者“之”字形態運行。
b浪:
b浪表現經常是成交量不大,一般而言是多頭的逃命線,然而由于是一段上升行情,很容易讓投資者誤以為是另一波段的漲勢,形成“多頭陷阱”,許多人士在此期慘遭套牢。
c浪: